专家视点

  •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转折点。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卓越贡献。在这场关系民族存亡的卫国战争中,中国军民团结一致、英勇作战,付出巨大的民族牺牲,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同时,中国协助创建联合国,重建战后国际秩序,维护世界弱小民族的权益,确立了战后的大国地位,收获了世界各国的尊敬。抗日战争的胜利重塑了中华民族的品格与精神,锻造了中华民族新的领导力量,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中华民族由衰转盛的重要转折点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屡遭列强侵略,前后被迫签订了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赔款加上利息达10多亿元,相当于1901年清朝财政收入的十多倍。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之前,中国饱受世界列强欺压,不要说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就连起码的平等对话的资格都没有。前辈曾痛心哀叹:敌无日不可以来,国无日不可以亡。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华民族走出低谷,改写了中国历史。空前的民族危亡,迸发出空前的民众动员力。由于日本的侵略,中国民众遭遇了大屠杀、“三光”政策等残酷打击,加上黄河决堤、
  •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胜利。在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看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日战争的胜利重塑了中华民族的品格与精神,锻造了中华民族新的领导力量,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以下是他在上海市社联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研讨会上的演讲。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转折点。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卓越贡献。在这场关系民族存亡的卫国战争中,中国军民团结一致、英勇作战,付出巨大的民族牺牲,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同时,中国协助创建联合国,重建战后国际秩序,维护世界弱小民族的权益,确立了战后的大国地位,收获了世界各国的尊敬。抗日战争的胜利重塑了中华民族的品格与精神,锻造了中华民族新的领导力量,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中华民族由衰转盛的重要
  • 学者刘擎洞见,人类文明史贯穿着一个核心隐喻的——“出走”,即从自然给定的襁褓中挣脱,迈向人为构建的陌生疆域。“迁徙”与“出走”,几乎是刻录在我们人类基因深处的古老密码。从第一个智人从东非草原的晨曦中直起脊梁迈开探索的脚步,到东西方神话里的夸父追日、伊阿宋远征,从连贯东西的丝路驼队到当代的“一带一路”倡议,直到今天我们借由AI技术向“元宇宙”的踽踽探寻,人类文明的长河里无不回响着“离开-寻找”的永恒冲动。教育,作为人类自我塑造的核心场域,天然承继了这种迁徙与乡愁。它一方面激励个体勇敢出走,驶向认知的无垠疆海;却又在航程深处,孕育着一个深刻的悖论:在知识远征的浩荡洪流和被现代性浪潮不断冲刷剥蚀中,我们是否正无可挽回地失落着某种精神的原乡?现代性语境下的教育场域:出走的精神迁徙教育场域映照着人类“出走”这一宏大进程,正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的深刻嬗变。传统教育根植于一方水土,与熟人社会的伦理网络血肉相连,笔者曾是一名中师生,主要研究方向也是师范教育,实际上我们中国传统的师范教育历来重视本乡本土的招生培养,把师范生培养成返乡后一辈子扎根乡村教育的人,成为在乡村播撒文明火种、赓续乡土文脉的“乡贤”。
  • 淞沪会战期间的四行仓库周围硝烟弥漫。(翻拍照片) 新华社 发上海电通影业公司出品的《风云儿女》,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四日在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映,影片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迅速在全国传唱。本报记者 蒋迪雯 摄(翻拍照片)城隍庙大门内,法国神父饶家驹带领20万中国难民,与敌人斗智,与死亡斗勇,展开一场“没有硝烟的无声抗战”。 新华社 发今天我们回顾这场伟大的卫国战争,上海人民众志成城,共御外敌,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这,就是伟大的抗战精神。——苏智良日前,在由上海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和上海图书馆共同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讲座中,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会长苏智良为我们讲述了上海这座城市在抗战时期所谱写的悲壮而辉煌的篇章。■苏智良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今天我来讲一讲上海这座英雄城市的抗战往事。20世纪30年代,上海已经是一座世界名城,跻身世界五大都市。当时上海的城市人口超过300万,发电设备容量占全国总容量的45.5%,夜间
  • 在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倡导并坚持了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中黄埔精神、黄埔因素起了极为重要的凝聚作用。继承黄埔精神对黄埔系军人进行统战的工作1936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在陕北瓦窑堡开学,毛泽东在会上说:“第一次大革命时有一个黄埔。它的学生成为当时革命的主导力量,领导了北伐成功,但到现在它的革命任务还未完成。我们的红大就要继承着黄埔的精神,要完成黄埔未完成的任务,要在第二次大革命中也成为主导的力量,即是要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10月18日,毛泽东为徐向前起草了致胡宗南信。“宗南学兄军长勋鉴:黄埔一别,忽已十年,回念旧情,宛然如昨。目前日寇大举进迫,西北垂危,山河震动,兄我双方亟宜弃嫌修好,走上抗日战线,为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而努力。……国难当前,实不欲自相残杀,伤国力长寇焰也……敝方各军仅为抗日之目的而斗争,深愿与贵军缔结同盟,携手前进。蒋校长现已大有觉悟,甚为佩服。吾辈师生同学之间倘能尽弃前嫌,恢复国共两党之统一战线,共向我全民族最大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决一死战,卫国卫民复仇雪耻,当在今日。吾兄高瞻远瞩,素为弟所钦敬,虽多年敌对,不难一旦言欢。”10月1
  • 当学生在课堂上突然崩溃大哭,理性教导为何瞬间失效?批改作业至深夜的烦躁感如何蚕食着教育者的初心?这些困境直指教育中被长期忽视的情绪暗流。彭凯平教授的《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如一盏明灯,揭示出真相:情绪素养是教师的“第二专业”——它不仅是心理技能,更是重塑教育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情绪颗粒度”:教育精准干预的识别基础。彭教授在书中深刻剖析了情绪的复杂性,也使我们更加了解“情绪颗粒度”的重要性。比如,学生因“作业抄袭”产生的道德羞耻,与因“口音被讥笑”引发的身份羞耻,需要完全不同的干预策略——前者需要重建诚信认知,后者需要强化身份认同。教学中,学生的沉默可能是“抗议的盾牌”(如被当众批评后的抵触),也可能是“求助的信号”,精准区分才能避免教育错位。教师可尝试用“失望—期待量表”替代“不认真”标签,如询问未完成作业的学生:“是题目难度超纲,还是时间分配不当?”曾有班主任将“调皮”拆解为“求关注的躁动”与“怕失败的逃避”,针对性干预后沟通效率提升60%,学生抵触率下降近半。“扩建积极情绪”:驱动课堂动力引擎。拓展积极情绪可化解消极情绪。教学中教师可设计“积极情绪启动仪”,如课前3分钟“成功日志”的
  • 近日,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中小学教辅材料进校园管理“八严禁”》公告的发布,引发了热议和好评,也让家委会再次成为我们申城基础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注焦点。其中“严禁以家委会名义统一订购教辅材料”的明确规定,直指过去一段时间家校协同中存在已久的“权力越界”问题。当部分家委会从家校沟通的桥梁异化为“第二教导处”,从教育资源的支持者蜕变为“隐形收费窗口”,我们迫切需要为家委会的功能与边界建立清晰的认知框架,它不是权力的延伸,而是服务的延伸;不是决策的主体,而是协作的载体。那么,中小学校的家委会在走向现代化的教育治理体系中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以下四个生动的角色隐喻,或许能为我们锚定家委会的公益坐标提供一些启示。(本文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教务处长,教育学部教授 王健)家校路口的“交通灯”:以规则定边界,以沟通践使命家委会的首要职责是守护家校互动的秩序,就像交通灯通过“红黄绿”三色信号调控车流有序通行,家委会也需以明确规则界定家校互动的“通行权限”。1.红灯亮:禁区绝不可逾越。涉及教学管理、强制收费、教辅订购等核心教育事务时,家委会必须亮起“红灯”。市教委“八严禁”中严禁家委会统一订购教辅材料的规
  •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回顾那段历史,深耕上海城市史研究40余年的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会长苏智良感慨良多。他用自己多年研究的经历告诉我们,为什么80年后,我们仍然需要重读这座城市的“抗战故事”,铭记这座城市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在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运动中,上海军民与国际友人并肩作战,留下无数动人的历史片段——这里从来不只有迷人的城市风景,还有充满血性的城市风骨。上海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重要一页,也是上海城市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让抗战的记忆留下来从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幸存者及其遗孀,抗日英雄谢晋元的儿子、孙女,到三百多名“慰安妇”幸存者……在过去的40年里,苏智良接触过不少亲身经历过抗战的前辈以及他们的后人。那一代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已一个个老去,但他们关于抗战的记忆,却因为“苏智良们”多年来的寻找与访谈,得以在博物馆、媒体、书籍中以各种形式留存给后人。人们在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地晋元纪念广场拍照。 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在苏智良执教的上海师范大学,文苑楼二楼便是中国“慰安妇”历史博物馆。“几乎每个星期,博物馆都会接待不少从韩国远道而来的参观者,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