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是教育的理想。
从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 “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包括了教育的所有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关于“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培养完善的人”的呼吁和《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4“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终身教育作为理念和概念,蕴含的是教育应该面向人人,覆盖一生,人人享有优质终身教育的权利,涵盖的是人一生接受的各种教育和学习的总和,始终带着浓厚的人文关怀和理想色彩。在我国,尽管终身教育的概念描述引入较晚,但终身学习思想却文化深厚,孔子“学而不已,阖棺而止”,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荀子“学不可以已”,呈现的都是教育者的朴素理想。正是终身教育自带的人文光环,使教育和学习成为一件成就人的终身成长的美好的事,成为激励教育工作者为助力人的美好生活、充分彰显教育本质和教育价值而持续不断研究、实践和推广的动力源泉。
终身教育是教育的现实。
终身教育源于成人教育,引用保罗·朗格郎的原文,“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火车头”。在我国,终身教育概念被正式纳入政策话语体系亦始于成人教育,“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1993年)。在所有教育类型中,成人教育最贴近工作场所和职业生涯发展,因此成为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纽带之一。纵观终身教育发展过程,每一次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都引发了终身教育的快速发展。终身教育的理念也是在二战后一切百废待兴迫切需要各类人才的背景下提出的。新中国在成立后开展的大规模扫盲运动,在改革开放后形成的大规模学历补偿教育,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蓬勃发展起来的社区教育,在人均期望寿命越过75岁后越来越受人关注的老年教育,在不同领域验证了现实需求对终身教育的激发作用。如果说终身教育作为教育的理想重在关注人本身,终身教育对现实需求的回应则体现了教育的社会属性,重在关注人才,关注人对发展的支撑。
终身教育是基本的教育公平。
基本的教育公平是机会公平,是受教育权的公平。终身教育对社会和学习者的最大价值就是体现并保障学习者的终身学习权利,为在适龄段错过学习机会的学习者提供弹性、灵活的入口和路径,为社会相对弱势群体提供提升自己学历和能力的平台,为所有年龄段的学习者提供他们需要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休闲教育等,帮助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同步。就这一意义而言,终身教育是保障教育公平的底线。
终身教育是教育强国的基础。
由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各级各类教育要高质量发展,更重要的是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支撑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一大批时代新人。面临世界变局和数字化转型及人工智能的挑战,首要转变的是教育的理念和观念,如果说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理念时强调终身教育的教育属性,今天我们要更加注重教育的终身属性,树立“教育即终身教育”的大教育观,以人才的终身成长规律作为建构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底层逻辑,摆脱文凭导向的阶段教育目标,真正体现人的发展价值。
终身教育在中国的实践,体现的是人民情怀和制度优越性。
以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方式推进开放教育、老年教育和社区教育等,通过财政投入保障有需要的学习者享有优质且学费低廉的教育服务,是我国独有的制度设计。这一制度设计不仅推动我国成为开放教育、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发展最快、受益人数最多的国家,还形成了具有鲜明制度特点和优势的中国模式,即通过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提高全民终身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提供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的一条路径。
终身教育在中国的实践,构成了人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图景之一,即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终身教育倡导的让学习成为生活方式,让人人能学时时可学处处皆学成为社会风尚,正是体现了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基本得到保障后,对美好生活的更加全面的诠释。
终身教育在中国的实践,是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新形态的传承创新。
从荀子《劝学》开篇,“学不可以已”,到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建设学习型大国,古老的中国和现代的中国一脉相承,但内涵愈加丰富,从个体的学习和为自己的学习,拓展至国家战略的层面;从传统重视教育和学习的文化,提升至学习型社会关系的重构和文明新形态的建设,终身教育的社会价值得以充分发掘,在培养社会新民、塑造社会新形态等方面获得了更大的作为空间。
终身教育在中国的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保障人的全面和终身发展的有效路径。
要回答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命题,首先要回答好人的现代化。一个好的现代化进程一定是在总体上有利于人的全面和终身发展,且其发展内涵不仅仅局限于职业生涯的发展,是贯穿一生的全面的发展。因此,建成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涵盖各级各类高质量教育、各级各类高质量教育之间相互衔接融通、学习路径和方式多元性的终身教育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学习型大国建设的中国方案,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使命和任务。
面向“十五五”和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全面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成为未来十年我国终身教育发展的鲜明指向。“泛在可及”是终身教育思想的本质特征和终身教育实践的基本样态,没有“泛在可及”,就没有有价值的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实践。现代化进程中的终身教育实践,就是要培养适应现代化工作和生活方式、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时代新人。基于此,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就是要从教育出发,跳出教育内循环,迈向现代教育社会,为一批批时代新人提供终身成长的友好社会环境。相较于传统教育社会,我们需要有效践行终身学习制度,创造低竞争性的、包容韧性可持续的学习生态,能力导向的教育和人才评价制度与泛在可及的教育资源和机会并行。我们更要立足中国终身学习传统文化、制度优势,和最丰富、最大规模的终身学习实践,创建中国特色终身教育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成为世界终身教育思想的不竭源头。
终身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融汇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形态,在促进人的全面和终身发展的同时,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路径。只有通过理念、体系、动力与治理的系统性创新,终身教育才能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乌托邦畅想转变为学习型大国建设的有效途径,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基础性支撑。
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zYlK0Lb_i91kJfyBCYx2r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