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诗歌节我校学生与诗人畅谈诗歌未来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2-12-22浏览次数:89

        第七届上海国际诗歌节诗人与大学生恳谈交流会12月13日在徐汇区钦州路T-art淘艺术空间举办。本次交谈会以“面对未来的诗歌”为主题,由上海市作协、东方教育时报、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共青团上海师范大学委员会联合主办。

   

        活动由东方教育时报总编辑徐建华主持。第七届上海国际诗歌节“白玉兰”诗歌大奖得主欧阳江河、诗人赵丽宏、诗人胡桑、孔天芮(希腊诗人)、鲁高杰(法国诗人)、“鲁迅文学奖”得主陈仓,与来自上海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大、同济大学、上海大学的大学生们欢聚一堂,一起对话诗歌写作,展望诗歌未来。我校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史馆诗词研究社社长曹旭,校团委书记程雪,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陈重来,人文学院团委书记李墨应邀出席。整场诗歌交流活动互动积极,气氛热烈。

 

        活动伊始,曹旭教授和赵丽宏先生致辞。曹旭教授介绍了诗歌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辉煌成就和上海诗歌文化的特色发展。他指出:上海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诗出版的摇篮,是海派文化的发祥地,融汇了东西方文化,具有摩登现代与浪漫温婉。赵丽宏先生对与会嘉宾、同学们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表示:“上海国际诗歌节举办七届,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诗歌节。”诗歌让人体会到更多时代和生活带来的美和希望,希望恳谈会为大家带去更多思考与感悟。

        针对大学生对于韵律的困惑,诗人胡桑引导同学们用历史的眼光开放地看待这个问题,指出现代诗在韵律、节奏上有很多方案,强调“节奏面对的是驳杂甚至矛盾冲突的现代生活。”诗人欧阳江河简论诗歌史,从词与物、词与声音的关系钩沉诗歌发展史,尤其是近代翻译对中文的影响,让聆听的同学们大开眼界。“其实现代诗也有自己的韵律和节奏,如果你认真研究,就会发现它的用语选词、句子的样式和长短也有自己的节奏,虽然不会很严格,但也自成内在的韵律。”希腊诗人孔天芮接着说。“我在写散文诗的时候不擅长运用韵律,我有自己的写作规则。相比于韵律,我更会考虑我作品的用词、修辞和主题处理。”法国诗人鲁高杰补充道。

        对于高校学生写作趋同的现象,欧阳江河先生分享了自身的创作故事,并引导同学们在写作之前的准备阶段,多去阅读去思考,去体验生活感悟生命,不要局限于“词生词”的修辞重复。针对大学生关于自我表达别人难以意会的疑惑,赵丽宏先生和陈仓先生提出要抱着对诗歌的热忱开始写作,并鼓励要勇敢地打开自己表达自己。孔天芮女士认为灵感是珍贵且稀缺的,不能坐等灵感的降临,可以主动出击,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博览群书找到灵感。

        “大众传媒时代,当代诗歌若想提升自身影响力,音乐化是否为一种可取的路径?”“我们写诗需要进行系统性知识学习吗?它们会不会破坏我们的灵感?”“如何处理我们的私人化表达与大众期待之间的裂缝?”这些问题也被大学生们提及,中外诗人都用自己的博学多识和多年的经验心得给以专业的回应。两个多小时的诗歌交流活动干货满满,金句频出,智慧的火光闪烁不断,宛如一场高质量的“头脑风暴”,引领同学们对诗歌走向更开阔更多元的理解。

青年诗人是诗歌的未来,而青春不只是指年龄,更是指向一种创造。此次恳谈会不仅增强了大学生们对于诗歌的审美力与鉴别力,也让诗歌进一步成为交流情感、增进友谊、促进文明的瑰宝。

(供稿、摄影:人文学院、校团委)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