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学院邀请北大、华师大专家为学生开设“云端”讲座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2-12-13浏览次数:97

 

12月9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董秀芳教授应邀为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虚词的语义功能与语用条件》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对外汉语学院院长曹秀玲教授主持,为配合疫情防控,此次讲座以线上方式进行,吸引了校内外众多师生的积极参与。

讲座伊始,董秀芳教授指出目前词典对虚词的语义功能和语用条件的区分不够重视,并以“原来”为例,解释了词语的语义内涵、语用条件及其释义。同时通过梳理“原来”的历史演变过程,论述了“原来”的名词用法与副词用法的联系。接着,董秀芳教授又以“终于”“总算”“辛亏”“偏偏”“反正”为例,对虚词的语义功能及语用条件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解释,并对词典中的虚词释义问题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在交流讨论环节中,同学们在留言区与董秀芳教授进行积极互动。针对大家的问题,董秀芳教授一一做了耐心的解答。

董秀芳教授的讲座内容详实,例证丰富,对语言事实的观察深入细致,观点发人深思。通过此次讲座,大家对虚词的语义功能和语用条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词典释义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2月8日晚,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应用语言研究所所长吴勇毅教授应邀为对外汉语学院的研究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的构建与《等级标准》和《参考框架》的制定”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对外汉语学院院长曹秀玲教授主持,采用线上形式进行。

讲座伊始,吴勇毅教授指出,国际中文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是从学汉语(本身)的单一需求到用汉语学(专业)的多需求的转变。“国际中文标准体系”的建设是国际中文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需求与必然。接着,吴勇毅教授回顾了《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试行)》《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等大纲的建设情况。吴勇毅教授重点介绍了新发布的《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指出该标准是新时期国际中文教育标志性成果,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中国语言政策中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标准建设,也有助于世界各国中文教育的发展。

讲座中,吴勇毅教授解析以《等级标准》为核心的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的构建,并从数字化平台、汉语水平考试、课程标准、教师培养与培训、教材编写大纲、教学大纲等层面描绘了标准体系的结构框架与内部关系。此外,吴勇毅教授还重点分析了“三等九级五技能”“四维基准”的具体内容。

讲座最后,吴勇毅教授详细分析了《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的构成与特点,指出该框架的层级划分主要依据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教学方式,而不是根据文化内容的难易程度和中文水平。吴勇毅教授表示《参考框架》的制定将为海内外大中小学、孔子学院和其他中文教学机构在文化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教材编写、学习者文化能力测试等方面提供参考和依据,将对国际中文教学产生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在交流讨论环节,吴勇毅教授与线上师生积极互动。针对大家的提问,吴教授作了耐心细致地解答。最后广大师生集体合影留念。

吴勇毅教授的讲座聚焦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前沿,拓宽了同学们的研究视野。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留言感谢吴教授的精彩分享。


                                          (供稿、图片:对外汉语学院   作者:孙扬扬、刘康)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