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东亚唐诗学研究会、韩国渊民学会、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日本广岛大学中文系联合主办,上海市古典文学研究会协办,上海师范大学唐诗学研究中心承办的“2025东亚唐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国际硕博生论坛”在我校举行。会议邀请了中、日、韩、越、泰、马来西亚六国共160多人参加,由上海师范大学唐诗学研究中心主任、东亚唐诗学研究会会长查清华教授主持。

上午8点半,会议开始,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教授致欢迎辞。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6月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规律性的认识为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唐诗学研究指明了方向。人类文明经历了狩猎、农业、工业、信息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唐诗一度承载了中国农业文明的整个记忆、描述与想象。但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人类想象、表现世界的方式变了。当前人工智能异军突起,更促使学术、唐诗学研究出现新的形态,也赋予了青年学子重要的担当和使命。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潘黎勇先生致辞表示,唐诗学是东亚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由马茂元、胡云翼、陈伯海等前辈学者奠定基础,于2014年成立的上海师范大学唐诗学研究中心,正逐步成为海内外唐诗学研究的重镇。真诚希望学界同道以本届论坛为契机,一方面继续深化东亚唐诗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加快学术理论与研究范式的创新,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努力探索传统文化现代传播、国际传播的新路径,让唐诗成为强化民族情感认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文化平台。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名誉会长陈尚君先生受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李浩先生委托致辞。他着重阐发了什么是东亚唐诗,唐诗在东亚是如何传播的?他举唐中期有题诗的长沙窑瓷器在当时全世界的贸易扩张为例,说明唐代的商业交往以及唐诗传播是一个非常广阔的范围,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而且具有一定的视觉性。他回顾了东亚唐诗学研究会从筹备到成立的过程,肯定研究会成立几年来成就卓著,成为中外不同学者积极参与的一项集体文化事业。最后转达唐代文学学会会长李浩先生的发言,强调唐代文学、文献研究近年出现多方面成果,唐诗研究与地方文化建设形成新的热潮,学者应适度“预流”关注。
韩国渊民学会会长许卷洙先生最后致辞。他指出,渊民学会与上海师大共同举办本次国际大会,意义非凡。朝鲜半岛自新罗时期,就通过献诗、遣唐使、设置科举考试制度等途径,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文化与文学交流,李白诗集、杜甫诗集等众多唐诗集传入朝鲜,掀起朝鲜学士研究唐诗、创作唐诗的热潮,一直延续至今。这一次韩国也来了很多学者参会。期待渊民学会与中国唐诗研究界持续深入交流,致力于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开幕式安排了两场共8位专家作大会专题报告,由上海大学董乃斌先生、上海师范大学曹旭教授、朱易安教授和复旦大学杨焄教授担任主持、评议。
上午11:55,“东亚唐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国际硕博生论坛”开幕式结束。下午2:30-5:50,会议分八个主题分会场继续进行探讨,议题为“唐诗体制与创作艺术”“唐诗与文化”“唐诗集的传播与接受”“唐诗的传播形态与接受历程”“汉诗创作与唐诗接受”“杜诗生成、传播与接受”以及两个硕博生论坛“唐诗意蕴与唐诗接受”“唐诗的东亚传播与影响”。
11月2日上午8:30,在西部商学院一楼报告厅进行第三、四场大会专题报告,由日本东海大学佐藤浩一教授、北京大学杜晓勤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严明教授、吴夏平教授担任主持和评议。

上午10:30,大会举行闭幕式,由浙江大学胡可先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叶跃武、武汉大学钟志辉、兰州理工大学钱得运、延安大学董璐、山西师范大学高超、黑龙江大学王成等六位学者分别就第一至第六分会场的研讨作汇报总结。接着宣读了此次硕博国际论坛的获奖名单。颁奖仪式后,全场举行陈翀教授追思会,深切缅怀陈翀教授不可替代的学术成就和遗产。此后,宣读了东亚唐诗学研究会理事会新增名单。

东亚唐诗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杜晓勤教授对此次论坛进行总结。他肯定大会专题发言和各分会场研讨充分展现出宏观视野与微观实证的有机结合,青年学者和硕博生的表现体现了东亚唐诗学研究这片沃土生生不息的力量。他进而指出未来东亚唐诗学研究的几个前沿发展方向,强调学者要建立长远的学术规划,稳步推进,将一生的学术潜力尽数绽放。随后,举行下届承办单位交接仪式,东亚唐诗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扬州大学柏红秀教授作为下届承办方代表发言。最后,东亚唐诗学研究会会长、上海师范大学唐诗学研究中心主任查清华教授致闭幕辞。

本次论坛为期两天半。会议的举办使更多专家学者及新鲜力量参与到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中来,营造了良好学术氛围,促进了唐诗学研究的纵深发展。
(供稿、摄影:人文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