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日报(版面头条) 2025年10月28日 06版
标题:汉康食品团队探索传统食品产业智能化转型革新之路 “企业好比是我的小兄弟”
记者:吴越


扫码看视频
宝山区融媒体中心 缪婧瑛
“世间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民间谚语如是说。周吉却有自己的看法:曾经的豆制品生产加工的确依赖手工操作,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但如今随着机械化、自动化技术的引入,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早已有了显著提高。“是时候打破这种刻板印象了。”
34岁的周吉,现任上海汉康豆类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在他出生的那一年,父亲周汉康从江苏南通来到上海宝山,半路出家做起豆腐。一路成长,周吉见证了汉康食品从小作坊走向上海市豆制品行业龙头企业的过程。海外留学归来,他毫不犹豫,一头扎进生产车间。
“企业好比是我的小兄弟,现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我们相信,机会总会垂青坚持的人。”在宝山打造“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的背景下,周吉积极响应区域号召,持续探索传统食品产业的智能化转型与老品牌的革新之路。
创新理念根植于心
回忆童年,有个画面令周吉印象深刻:日日起早贪黑的父亲,哪怕再忙也要挤出一些时间进行“发明创造”,摸索改进制作工艺。创新的理念,早早根植于他的心中。
读大学时,他选择了上海师范大学机械专业,随后前往美国戴顿大学攻读工程管理硕士。求学路径清晰,源自想法的坚定,“豆制品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想法要落地,必须打好理论基础”。
等到2018年周吉正式进入公司,汉康食品已创造了多项第一:“无动力豆腐滑行水槽”被豆制品全行业推广使用;“智能化大豆浸泡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污水处理中的中水利用”节约水资源,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在工厂各个岗位轮转、熟悉情况后,周吉加入了“老字号新智造”的实践队伍。
时代在变,商业玩法也在变。担任总经理后,周吉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满足B端大客户的需求,做出价格更低、品质更高的产品。以厚百叶为例,原本1斤黄豆只能做9两厚百叶,产品得率为0.9,经过攻坚,周吉与研发团队通过精准调控温度,把得率提升到1.1。“可不要小瞧这0.2的提升。”周吉说,企业每天要生产15吨厚百叶,得率提升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区域搭平台启发新思路
“自动化升级”是周吉常挂在嘴边的词,但做起来没那么容易。他解释,通常来说,豆制品生产行业的设备更替较慢,凡是非标设备,都要靠使用者提想法、提需求,再由设备厂家来执行。“这意味着我们要非常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并且保持敏锐性。”
周吉说,随着区内科创氛围越来越好、科创企业越来越多,借助宝山区为企业、人才搭建的交流平台,自己常能打开新思路,挖掘新的合作机会。一次交流中,周吉遇见了上海快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了解到对方生产的移动机器人在电商、物流、制造场景已得到大规模应用。当时,他正为工厂的装货效率发愁,“一天1000单货,10个工人一起上,也要花四五个小时”。于是,周吉邀请对方来工厂实地考察。令他兴奋的是,同为宝山企业,快仓团队给出了积极的回应。
今年年初,周吉还受邀参加了宝山区委组织部和罗店镇联合组织的“四城有我更精彩·金罗店”专场讨论活动,结识了同在镇内的生物医药企业相关负责人后,他又专程去取经。“虽说产品和生产流程不同,但大的逻辑是相通的。”周吉说,眼下,企业已聘请上海轻工业设计院重新设计包材区域,希望通过改善人流物流动线,进一步优化生产环境和管理流程。
不忘与消费者面对面
要接订单,也要做品牌,与消费者面对面。这是周吉从父亲那里沿袭而来的经营理念。为此,他带着营销团队前往中心城区进行社区推广。听到阿姨爷叔们念叨着“汉康我们知道的,老牌子了”,周吉心生感动。尤其当有人表示“你们的素鸡很好,很有弹性”,他更下定决心,要坚守代表性产品的质量、守护好品牌,让汉康豆制品为更多消费者所知。
周吉组建了直播团队,在抖音等平台进行直播,在习惯网购的年轻人面前增加品牌曝光率。试水时,他亲自上阵担任主播。眼下,直播逐渐步入正轨,日均销售额超过1万元。
最近,周吉开始琢磨另一件事——升级厂区内的豆文化体验馆。“在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大豆及其制品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豆制品从业者,我们希望为讲好豆文化故事出一份力。”
https://www.shobserver.com/journal/article/share?id=4707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