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 | 汤诚:从“未来大国民”到“一米视角”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5-07-07浏览次数:10

■汤诚


1922年5月的上海嵩山路,一间不大的屋子里,图画、玩具与书报和谐共处,这里诞生了上海可考的最早的公共儿童图书馆——少儿宣讲团附设儿童图书馆。这个看似寻常的空间,悄然打破了中国传统“童蒙读物无非《三字经》”的旧习,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窗户。其实早在1909年,《教育杂志》就已发出先知般的呼声:“儿童亦当为谋学校外之知识,设立儿童图书馆。”

1928年的《申报》上,毕卓君的撰文则更进一步:“儿童为未来之大国民,亦为国家所最有希望之国民。儿童教育,不仅仗学校教育为已足……不可不有儿童图书馆,以期增进儿童阅读图书之机会与能力,助长其阅读图书之趣味与习惯。”这声呐喊,预示着儿童不再只是学堂里的蒙童,更是需要自主阅读的“未来大国民”。

同年3月,东方图书馆的玻璃平屋亮起温暖的灯光。王云五先生在此创设的儿童图书馆,以两千册图书、十三个分类明晰的书架,为小读者们开辟了一方雅洁天地。此后十数年间,上海儿童图书馆的发展如星火燎原:1934年市儿童幸福委员会和上海儿童晨报社联合创办第二儿童图书馆;1940年中华慈幼协会上海办事处等团体募捐筹办上海儿童图书馆(今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前身);1948年流动图书车开始环绕兆丰公园和外滩公园行驶,为儿童提供借阅服务。

百年后的今天,当上海全力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时,“一米高度”的视角正在重塑着图书馆的定义——在黄浦区五里桥街道,孩子们坐在特制的小椅子上为环境打分;在长宁区新泾镇儿童议事厅,“安静图书角”成为孩子们对“理想的儿童友好空间”的集体共识;杨浦区四平路街道的少年“主播”们,正用稚嫩的声音推广自己心爱的绘本……

这些生动的场景蕴含着一个深刻转变:当代儿童阅读空间已从成人设计的“知识殿堂”,蜕变为孩子参与的“未来实践场”。上海建成的100余个儿童友好阅读新空间,正在书写新的时代注脚——当书架的高度、光线的明暗、座椅的舒适度都由“一米视角”来定义时,阅读空间才真正成为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所说的“生长着的有机体”。

从“未来大国民”到“一米视角”,百年儿童图书馆的发展史,实则是一部“儿童观”的变迁史。20世纪20年代成人眼中的“未来大国民”,现已成为空间设计的主导者。这种嬗变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当一座城市愿意蹲下来跟孩子对话,它的高度才真正令人景仰。

那些明亮的阅览室、贴心的矮书架、孩子们参与设计的阅读角落,无不诉说着一座城市对未来的承诺——在这里,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本书,都能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或许就是儿童图书馆百年传承中最动人的篇章。(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链接地址: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code=jfrb&date=2025-07-07&id=446360&page=11


https://www.shobserver.com/journal/article/share?id=446360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