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上午,对外汉语学院举办两场学术讲座。我校对外汉语学院原院长齐沪扬教授、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刘乐宁教授在对外汉语学院303室联袂开讲。讲座由对外汉语学院副院长李文浩主持,吸引众多师生积极参与,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讲座伊始,李文浩教授介绍了两位专家的学术成就,并代表学院对两位专家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
齐沪扬教授的讲座以《教学语法体系和语法教学——对“格局+碎片化”的再次解读》为题,强调“格局+碎片化”在教学语法体系建构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齐沪扬教授从“语法格局”的角度出发,指出建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语法体系的迫切性,主张以句子为核心建构大纲的框架,认为语法大纲应当在实践性、有序性、针对性上体现“格局”的思想。随后,齐沪扬教授从“碎片化语法”角度出发,指出汉语教学语法应当是“讲条件的语法”,应当用“讲条件”来确保语法教学的规范性与系统性。最后,齐沪扬教授将“语法格局”和“碎片化语法”结合起来,指出应构建将汉语放在世界语言大背景下的,科学、全面、系统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这是检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语言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对建立汉语语言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刘乐宁教授的讲座以《汉语教学语法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地位、构成与实施》为题。讲座认为,教学语法是国际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因为教学语法反映着中文的语言结构与功能,反映着特定学习者人群的习得需求。刘乐宁教授还表示,教学语法的构建应当做好吸收、转/深化、应用工作,做到准确、简明、好/够用,并通过教学实例进行了深入说明。讲座最后,刘乐宁教授指出,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语法必须是语别化的,对汉语结构的描写和解释不应排斥当代主流语言学的概念和理论框架,应坚持从汉语的语言事实出发,不盲从,不削足适履。
在互动交流环节,现场师生围绕与教学语法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充分探讨。讲座最后,李文浩教授作总结发言,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两位专家对教学语法的深入剖析,不仅为汉语二语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汉语二语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实践视角,促进了教学和研究的协同共进。
(供稿、摄影:对外汉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