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习院教授与我校师生分享治学之道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11-08浏览次数:43


        日前,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王瑞来教授应邀做客我校“学思湖海外名师讲坛”,在文苑楼708会议室为师生带来题为“历史研究与考证方法示例”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人文与传播学院汤勤福教授主持。


        王瑞来教授结合自己在治学经验,以《钱塘遗书》作者考和《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鉴》撰者刘时举考两则考证文章为例,与在场师生分享自己的治学方法。


        讲座中,王瑞来教授对《钱塘遗书》的书名进行了解读,认为“钱塘”不仅是地名、城名,更是重在其地为南宋都城,强调的遗民旧事。同时,王教授对该书构成及其所记内容做了解说,是书前八卷体例与野史所记内容无区别,第九、十两卷独立成卷。王瑞来总结了该书具有五条史料价值,但是该书作者却是有名而无考。基于此,引出本次讲座的重点,如何考证该书的作者。王瑞来教授通过零星史料收集整理和对已有史料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缜密的解读,对《钱塘遗事》的作者刘一清身份做了蠡测,尽管线索稀少,史料匮乏,经过 “上穷碧落下黄泉”般的求索,提出《钱塘遗事》的作者身份三种假设,分别是嘉兴道士说、庐陵教授说和书坊托名说。

        王瑞来教授以《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鉴》撰者刘时举考为例,为我们进一步演绎历史研究与考证方法在实际研究中的运用。《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鉴》主要集中在高、孝、宁四朝约一百年的历史,由于这段时间的的史料比较详备,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皇宋中兴两朝圣政》、《两朝纲目备要》等,因而是书不为学界所重,在研究中的应用也较少。王瑞来教授通过对该书的刊记进行解读,指出:该书是近现代编年体史书,既是政治史,又是一部国际关系史。作者的立意是重在强调“中兴”,明确标识着这段历史时期是南宋的再度振兴,目的是为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作用。该书是一部“提纲挈领的、索引式的简明四朝编年史”。而学界对本书尽管知道该书的存在,限于对该书无整理本,且对撰者刘时举的生平一片茫然,就连长于考证的四库馆臣也潦草应副,因而对该书撰者的考证就显得弥足珍贵,这样才能知人论书,进一步认识到该书的价值所在。目前关于刘时举的记载只有简短文字,表明刘时举当时为学生领袖,其他盖无所知。但是,元刻本《续宋通鉴》的署名,即“通直郎、户部架阁、国史实录院检讨兼编修官刘时举”,引起了王瑞来教授的注意,这一署名透露了刘时举的仕履。因而,王瑞来教授从宋代政治制度设置的角度分别对“通直郎”、“户部架阁”、“国史实录院检讨兼编修官”每个衔职进行抽丝剥茧般的考证梳理,通过层层分析,破除种种谜团和谬解,最后得出考证结论:一是订正了《四库提要》关于刘时举“京学生”身份解释的不确;二是基于宋代制度设置和南宋政治现实视角,对刘时举的生平履历进行了考索和推测,同时,明确断定《续宋通鉴》的成书应是理宗朝末期;三是驳斥了清人翁方纲等人认为的“书成于元”的观点。这虽是一个小问题,但却具有极大意义。

        最后,王瑞来教授传授自己在考证方面的独门秘技,即一定要“竭泽而渔”和“无中生有”相结合,强调只有经过缜密且富有逻辑的思辨,才能出真知。

        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就所关心的问题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一一提问,向王瑞来教授也热心为师生们作进一步的答疑解惑,深入互动,整场讲座让听者受益匪浅。

(供稿、摄影:人文与传播学院、国际交流处      编辑:新闻中心)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