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东方学系教授沈艾娣做客“学思湖海外名师讲坛”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11-06浏览次数:242


         11月3日上午,英国学术院院士、牛津大学东方学系教授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应邀做客我校“学思湖海外名师讲坛”,在人文与传播学院作了题为“口译与前近代中西关系——马嘎尔尼使团及其译者的江南经历”的精彩学术讲座。本次讲座在文苑楼708室举行,由我校徐茂明教授主持,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剑光教授为沈艾娣教授颁发了学思湖纪念奖牌和印章。


         沈艾娣教授以马嘎尔尼使团访华的口译者李自标为例,探讨了1800年前后口译者的变化和选择,欧洲外交转变,中国口译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讲座伊始,沈艾娣教授介绍了马嘎尔尼访华的时代背景,即十九世纪前后口译者和欧洲外交发生转变的历史进程。在口译者方面,1800年以前,口译者是外交谈判中非常重要的中间人,他们一般具备两种文化背景,因为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损害谈判者利益的危险,因此谈判负责人需要与口译者创造信义关系。1800年以后,口译者则一般是与谈判者同一国家的人,口译活动也逐渐演变成现代化的职业。在欧洲外交方面,出现了从君王等级制度(hierarchy of princes)向平等的国际关系制度(equality of nation states),流动的身份(mutable identities)向固定的身份(fixed identities)转变的过程。


         随后,沈艾娣教授讨论了马嘎尔尼使团选中李自标作为口译者的过程和原因,简要概述了中国口译机构和事业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李自标在谈判过程中的翻译活动。李自标出身于甘肃天主教家庭,少年时即前往罗马,在那不勒斯中国修道院接受神父学习,他在马噶尔尼使团代表英国政府向乾隆帝提交要求的过程中,瞒着马嘎尔尼私自加入了请求皇帝宽容天主教的内容。通过李自标的外交实践可见,当时的口译者具有信息提供者、谈判者、调解人的多重身份,手中掌握着虽仅为临时性但却十分重大的权力。同时,他们本身还可能有复杂的关系网与利益诉求,并因此影响到外交谈判。

         讲座最后,徐茂明教授对本场讲座作了简要小结。他认为,沈艾娣教授的研究是微观史与世界史结合的良好范例,体现了贯通古今中西,结合上层与下层、宏观与微观,乃至跨区域的宏大关怀与视野。
沈艾娣教授中文流利,研究视角新颖,在讲座中,她还为大家展示了罗马档案、松筠奏折、乾隆皇帝给英吉利国王的信函等大量拉丁文、英文、中文档案资料,引发了同学们对这一问题的浓厚兴趣。此次讲座持续近两个小时,在场师生还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沈艾娣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现场气氛融洽,大家受益匪浅。

(供稿、摄影:国际交流处     编辑:新闻中心)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