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第二阶段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培训班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研发启动会在文苑楼704召开,华东师范大学思政研究中心副主任邱伟光教授、人文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戴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全体教师及对接辅导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女子学院院长张华主持。 ![]() 戴冰首先介绍了人文与传播学院第一阶段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以教工党员“岗位建功”为抓手,通过党委推荐、支部推荐和党员自荐等方式,遴选15名教师党员各选取一门专业课程,精准挖掘思政映射点,完成试点课程申报、教案撰写、集中备课、说课试讲和公开课等工作,基本形成了“专业教师-辅导员-学生”三位一体的探索模式,实现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阶段性目标。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第一阶段试点工作,学院党委认识到二级学院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得以贯彻实施的重要驱动力,专业点和教师则是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着力点。第二阶段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将依托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以“专业培养方案融入思政元素”为契入点,将育人理念融入到专业点整体规划并据此指导专业中各门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开发,实现“课程思政”理念下专业观的调适。通过以“专业”为抓手的第二阶段试点,预期达到单个教师到专业全体投入、单一课程到专业课程群建设的阶段性目标。 ![]() 会上,王元老师作为第一阶段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教师向参会教师作了《谈谈<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介绍,她认为文化产业具有较强意识形态属性,培养什么样的文化人才,生产什么样的文化产品,传播什么样的文化价值则成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首先明确的问题。她所教授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课程引导学生对文化遗产相关理论有基本的认识,全面了解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以及中华民族智慧及创造力,培养传承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增强文化自信心。 专业内每名教师就自己所选课程畅谈了课程思政的思考,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负责人孟华老师提出《管理学》这门课程可以从企业故事、企业精神及企业文化管理角度切入,使学生对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有宏观的理解;全亚兰老师则认为《中外文学史》可以讲清中外文化的区别,尤其是中国近现代以来文学发展历史,特别是毛泽东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于当时中国文艺的发展的重大影响;刘素华老师提到《社区文化管理》非常具有现实性,是当下国家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陈晞老师的《专业外语》是从跨文化交流角度开展中外文化国际比较,在此基础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跨文化传承意识;李丽娜老师的《中国民俗与节日》从学习、探究和应用角度提出学生应对中国民俗与节日文化达成了解、认同和弘扬。 据悉,文化产业管理全员7位教师共选择8门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拓展课在内的各类课程参与本次试点。本次培训班要求每位教师在实践操作上实现“1+3+1”,1即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调整和修订;3是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下所有专业教师各选择一门课程开展试点,完成1门试点课程设计、1堂公开课以及1份课程思政改革试点感悟;1是辅导员协助完成1份一二课堂互联方案。 (供稿、摄影:人文与传播学院 编辑:新闻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