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教授做客学思湖海外名师讲坛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6-12浏览次数:536


       6月10日,由我校主办的“学思湖海外名师讲坛”暨“人文大讲堂·院庆20周年系列讲座”,邀请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的陈忠平教授做了题为《华人发现美洲问题的文献考证与理论反思》的报告。我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人文与传播学院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带头人唐力行教授主持报告会,并为陈忠平教授颁发了“学思湖海外名师讲坛”荣誉奖牌。


       报告中,陈忠平教授围绕“华人在哥伦布以前发现美洲”这一问题展开论述。报告介绍了华人最初到达北美大陆的历史背景及相关记载,并以此探讨了国内外学者对于殷人及秦汉方士航渡美洲、东晋南朝僧人航渡美洲、以及郑和船队“发现”美洲这些学术问题的研究情况,以及相关问题的文献考证、资料辨伪和争论。陈忠平教授系统的考察、评述以往中西学者通过北美铭刻及中外文献来考证从先秦直到明初郑和下西洋时期华人先于哥伦布“发现”美洲的问题,强调应该从新的网络理论角度对近代之前中国在新、旧大陆全球化历史进程中的贡献和影响进行分析和思考。

       报告最后,陈忠平教授就如何突破华人发现美洲这一情节,阐述了走向全球的网络史观。陈教授指出网络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网络理论的创新可以激发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中国史和全球史研究的革命性变化。网络发展的动力和意义在于关系的制度化、扩大化、多元化、及网络成员之间的互动强化。陈教授强调,全球网络化始于旧大陆的联系,而不是新大陆的发现,要以全球网络史观取代世界体系理论。而近代中国的网络革命也与海外华人世界中跨国关系的革命性变化互相交织,构成全球史中的重要一章。在他的新著(《近代中国网络革命:二十世纪初期的商业与社会政治变迁》中对此有详细的论述。

       唐力行教授在报告之后的学术总结中指出,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尤其是明清以来的近世社会,已与世界密不可分,要将中国放在全球的版图中进行考察,这在近年来中国学者中已经广为关注。 唐力行教授由此提出他在区域史的研究中运用的系统论的理论方法,即以区域为中心,注重区域之间的互动,以及与大整体之间的联系。例如在苏州与徽州的比较研究中,两个区域网络之间进行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这种交往也使得苏州近代社会与徽州近代社会走向相反的方向。此外,唐教授对于陈教授提出的环境史研究要以人为中心表示认同,指出环境的研究要注重人与环境的互动。

       陈忠平教授1957年出生于江苏扬州,1981年和1984年先后获得南京大学历史学学士及硕士学位,此后担任南京师范大学讲师,从事明清经济史研究,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曾在1987年获得国家教委首届青年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998年获得美国夏威夷大学博士学位之后,曾任教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和特伦多大学,2002年开始执教于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历史系,现任该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社会经济史、清末民初社会政治史、全球华人移民通史。其代表作为Modern China’s Network Revolution: Chambers of Commerce and Sociopolitical Change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近代中国网络革命:二十世纪初期的商业与社会政治变迁》)。主编《走向多元文化的全球史:郑和下西洋及中国与印度洋世界的关系》一书将由北京三联书店在2016年出版。

(供稿、摄影:人文与传播学院、国际交流处   编辑:新闻中心)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