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植物种质创新中心科研新成果引多家媒体关注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12-16浏览次数:4040


       12月14日,我校生环学院植物种质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举办成果发布会,向近20家新闻媒体介绍了中心的最新科研成果:绿叶蔬菜种植的新方法“模块化基质栽培”、首次作用于蔬菜种植方法的改良的臭氧消毒杀菌技术、智能阳台菜园等新技术吸引了在场媒体记者的极大兴趣。在中心位于奉贤校区的实验基地大棚里,记者们把镜头对准长势喜人、整齐油亮的绿叶蔬菜连连按动快门。

       连日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上海教育新闻网、上海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纷纷进行报道。部分报道摘编如下:

来源: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
http://www.kankanews.com/a/2015-12-15/0017285839.shtml

来源:解放日报 2015年12月16日 08版 社会·科教卫体
标题:上海尝试荷兰式农业将有机菜园子移到阳台上——10元盘栽到家 边摘边吃边长
记者:徐瑞哲





种在托盘里的“活的菜”。 均 本报记者 徐瑞哲 摄

        日前,记者与农科人员一样,穿着皮鞋走进蔬菜大棚。棚内水泥“阡陌”两旁,种满各色蔬菜,绿叶、黄叶还有紫叶。细一看,地里其实没有土壤,所有叶菜都种在排列齐整的一个个方形托盘里。

        一位大叔俯身捧起一盘“活的菜”告诉记者:“这里差不多一斤菜,从田里直接送到家里10块钱。”他说,“活的菜”可以在自家阳台上养一个礼拜,采摘吃完,盘子和“土”可以再回收。

        植物种质资源开发中心试验田位于上海师大奉贤校区。大棚外,中心主任王全喜的团队站在工厂式流水线上,一袋袋有机化的“基质土”被送入传送带,经过高温灭虫除菌,被平铺在食品级塑料制成的托盘上,随后自动种植机器播种插苗。

        “在荷兰花卉工厂,托盘还会经由轨道送入大棚安放到位。”王全喜笑着说,“我们干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活儿,但鞋子上根本不沾尘土。”

        在王全喜看来,在大城市搞有机生态农业几乎不可能,“上海很难找到无农药、无化肥的原始土壤,但通过模块化基质栽培仍可达到有机蔬菜标准。”

        按计划,未来几年,全国农药施用量必须零增长,上海地区更是要减少30%。但现实情况是,沪郊不少农家坦言,3天不洒农药,就会有虫来吃菜;即使大棚等保护地里,无虫却有病菌。如今这一模式下,不同蔬菜用不同配方有机肥基质,种上菜后,不用农药更不用除草剂,还用臭氧灭菌,再无病害虫害。

        数十亩试验田里,栽培着青菜、菠菜、生菜等约20种蔬菜,一周可以供应几个品种,每周不重样,每盘8元至16元。中心与奉贤合作社联手,每周给150户家庭的小区配送,逐步扩大至500户到1000户。目前,订菜一次送上多盘蔬菜,形成阳台小菜园,连冰箱都不用进,平日只需偶尔浇点水保持鲜活。

        记者观察到,如“36菖53厘米”的标准化托盘上,上月底种上的小菠菜,本月底就能采收。王全喜算了笔账,省去打农药、拔杂草、田间管理等人工成本,标准化菜品不用分拣,大小规格都一样,配送时一点不浪费,差不多每盘成本仅两三元。随着产品规模化推广,物流、销售等成本还能压缩。

链接地址: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5-12/16/content_157601.htm

来源:新民晚报 2015年12月14日 A10版 上海新闻
标题:放心绿叶菜或可阳台栽培——上师大科研团队开发“无农药”蔬菜
记者:王蔚

        上海市民在餐桌上特别钟爱绿叶蔬菜。在本市,绿叶菜的年播种面积约4.6万公顷。种植方式主要为大田陆地种植、保护地种植和植物工厂三大类,且以前两种种植方式为主。但无论是大田陆地种植还是保护地种植,都存在农药问题、土壤问题及劳动力问题。上海师范大学植物种质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在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宣布,模块化基质栽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绿叶蔬菜生产遇到的问题,且科研人员正在尝试推广市民的阳台自培蔬菜种植。

        上师大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植物种质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王全喜教授说,模块化基质栽培通过制作固定形状和尺寸的种植盘,将基质放在种植盘中,绿叶蔬菜直接播种或育苗后移栽在种植盘中,蔬菜在种植盘中生长。种植盘放在特定的种植池中,种植池可以在地面建造,也可以安放在移动苗床上。种植池内可以根据需要灌注水或营养液,一定的水位可以使种植盘浮起,便于种质盘移动。同时,营养液可以解决蔬菜生长过程中需要的水分和肥料,实现真正的水肥一体化。其优点是解决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带来的危害,为绿叶蔬菜种植机械化、智能化提供基础,且对土壤无特殊要求。

        王全喜还介绍说,臭氧技术是既古老又崭新的技术,1840年德国化学家发明了这一技术,1856年被用于水处理消毒行业。目前,臭氧已广泛用于水处理、空气净化、食品 加工、医疗、医药、水产养殖等领域,对这些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积极响应农业部《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及《上海市化肥和化学农药减量工作方案》,我们利用臭氧消毒杀菌技术,首次作用于蔬菜种植方法的改良。利用臭氧水定期对蔬菜进行病虫病菌防治,解决施用化肥和农药的残留等问题,提高蔬菜品质。其中涉及的臭氧制备系统及喷淋浓度等核心技术都已申报专利。”

        以往,上海市场上的绿叶蔬菜绝大多数是市郊供应的,但近年来供应量却在不断下降,目前市场上本地供应的绿叶蔬菜只占到一半左右。而由外地供应绿叶菜,长途运输损耗非常大,储存期一长,对保鲜要求也很高,提高了成本,这也是为什么上海市场的绿叶蔬菜价格偏高的重要原因。上师大的科研团队在解决夏季绿叶菜耐热问题上下了功夫,重点开展了“不结球白菜耐高温分子机理与种质资源发掘利用”“菠菜抗逆基因挖掘与耐热新品种的研制”“番茄病毒的大规模鉴定及抗病品质选育”“绿叶菜病害防治型微生物肥料研究”“蔬菜虫害无公害防治”等,还进行了科技型阳台菜园研究并作应用示范。

        在王全喜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试验的“阳台栽培区”里,长年栽种着各种常见蔬菜,如空心菜、小青菜、米苋、紫角叶、生菜、油麦菜等绿叶菜,有的“上了墙”、有的“爬上竿”。这些立体化的蔬菜培养系统,用的都是家庭装修中常见的管材,它们以镀锌钢管为骨架,将PVC管件当“花盆”,作为一个个栽培槽,外加类似养鱼设备的塑料水箱和小水泵,形成独立自动的营养水体循环。所栽种的也都是生长周期较短的常见菜,如小白菜在夏季只需3周即可食用,其他品种最长也不过45天。下一步,科研人员还将计划为市民家庭推出其他主题的种植项目,如“植物香料”阳台种植套装,以及“草本养生”阳台种植套装等。无土化阳台菜园目标是“傻瓜式”种菜,不仅可观赏、可食用,还可净化室内空气、调节空气湿度,相当于装上纯天然的净化器和加湿器呢。

链接地址:http://xmwb.xinmin.cn/html/2015-12/14/content_10_4.htm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2015年12月14日
标题:“无菌室”里种蔬菜 上师大团队首创臭氧种植
记者:金寒草

        三日不见青,两眼冒火星,上海市民格外青睐绿叶菜,同时也期望蔬菜能够真正健康、“绿色”。今天(12月14日),记者从上海师范大学植物种质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了解到,中心科研团队首次利用臭氧消毒杀菌技术作用于蔬菜种植方法的改良,有效解决施用化肥和农药的残留等问题。其中涉及的臭氧制备系统及喷淋浓度等核心技术都已申报专利。

        “现在绿叶菜种植遇到的最大威胁就是虫害和病害。”中心主任王全喜教授和他的团队为此在实验菜地里打起了一座座“无菌室”,他认为运用臭氧灭菌技术,将为上海蔬菜供给市场带来真正的绿色食品。据介绍,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臭氧灭菌,杀菌彻底,无残留,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芽孢、病毒、真菌等。由于稳定性差,经过光照臭氧极易分解成氧气和氧原子,所以不存在任何有毒残留物,是一种无污染的消毒剂。1840年德国化学家发明了这一技术,1856 年被用于水处理消毒行业。目前,臭氧已广泛用于水处理、空气净化、食品加工、医疗、医药、水产养殖等领域,对这些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据统计,目前上海年播种绿叶菜面积有4.6万公顷,总产量约120万吨,自给率达90%。上海师范大学科研团队首次运用臭氧消毒杀菌技术作用于蔬菜种植,有效提高蔬菜品质,并已申报相关核心技术专利。此外,该团队运用“模块化基质栽培”技术,通过制作固定形状和尺寸的种植盘,将基质放在种植盘中,绿叶蔬菜直接播种或育苗后移栽在种植盘中,蔬菜在种植盘中生长。该技术对土壤无特殊要求,解决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带来的危害,为绿叶蔬菜种植机械化、智能化提供基础。据王全喜教授介绍,利用这种种植盘,蔬菜产量可提高六倍,同时田间管理成本大幅降低。

        据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植物种质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首批确立的9个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之一,以绿叶菜、水稻、食品安全检测、野生植物资源收集、创新利用为一体的产学研综合平台。该中心主要围绕水稻等粮食作物种质资源的创新与技术开发研究、绿叶菜等果蔬植物的抗逆基因删选、育种技术及采收技术研发、特殊经济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食用植物资源的质量检测与安全评估、植物种质资源的管理与发展战略研究五个领域开展研究工作。

链接地址:http://www.shedunews.com/zixun/shanghai/gaodeng/2015/12/15/2030196.html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