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发展报告》(以下简称《发展报告》)发布会在我校召开,副校长刘晓敏和我校社科处、图书馆负责人,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图书馆相关负责人以及本项目团队所有成员出席会议,《人民日报》、《文汇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等14家媒体到会采访。会议由社科处处长陈恒主持。

《发展报告》是上海师范大学“应用文科振兴计划项目”立项资助项目,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图书馆馆长刘民钢,副馆长蔡迎春担任主编,庄雷副馆长担任副主编,编写组成员全部来自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
刘晓敏在发言中对《发展报告》的价值给予充分肯定,他认为,《发展报告》是国内第一本对民国文献的整理研究整体发展状况开展全方位讨论和评述的综述性研究报告。其对民国文献在影印出版、学术论文文献学分析、民国档案研究成果综述、民国数据库建设状况述评等方面进行的资料收集和探讨,是之前的研究所忽略的,具有填补研究空白和指导实际工作的意义。他希望图书馆的研究团队继续努力,把握该领域的最新现状和学科前沿,并且通过“发展报告”项目,培养更多的科研力量,产出更多的延伸性成果。
我校图书馆馆长刘民钢代表研究团队,介绍了《发展报告》的研究背景和出版情况。他在发言中提到,培养一支既具有较强业务能力,又具有学术研究实力的科研团队,一直是图书馆积极探索和努力的方向,《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发展报告2015》的出版,为这一问题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刘民钢介绍了《发展报告》的内容和框架规划上的延续性和可持续性,以及后续研究的主要方向和重点。
上海书店出版社文史编辑室主任、民国史学者完颜绍元在发言中指出,《发展报告》是第一本对民国文献保护保存、开发整理进行研究的系统性专著,开启了图书馆服务公众、服务社会、服务学术的新阶段,标志图书馆已突破传统的文献管理,向文献档案整理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深度进展。他认为,《发展报告》对研究整理现状的综述,为民国文献的认识和利用提供了学术支持;民俗学等专题的综述,为各专题领域的研究提供专业性学术参考;出版情况的综述,为出版机构,尤其是诸如上海书店这样以民国文献出版作为主要品牌的出版机构,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学术指导。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上海市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黄显功指出,国内学术领域和文献研究领域一直以来较为重视古籍的研究整理,对近代文献的重视程度不够,《发展报告》的出版,无疑提高了学界和业界对近代文献的认识,对加强民国文献保护有积极的意义。黄显公也给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些非常中肯的建议,他认为《发展报告》可以参照“社科白皮书”等国内现有年度报告的方式开展持续研究;在内容方面,应加强深入性,扩大关注面,除公开影印出版物外,还应该关注非公开出版物以及选编、汇编、大型丛书中的民国文献以及外文文献等的出版成果,并应加强评论,开展计量研究。
天华学院图书馆馆长吴志荣表示,作为一个在图书馆工作和从事图书馆学研究几十年的图书馆专业人员,能够深刻体会到这部书出版的不易以及其深刻意义。综述或汇编在图书馆专业内也叫“浓缩情报”,它是一个非常辛苦难做的工作,工夫很深,为之不易。完成这一工作,需要有对事业发展、学术发展有追求的图书馆领导、图书馆学术带头人、图书馆学术团队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上师大图书馆做到了。《发展报告》对民国文献的影印出版、目录的编制、研究情况等的综述,虽然不是完全面面俱到,但已是尽力之作,它所包含的大量信息,对我们的决策机构、出版机构、研究者都是有益和实用的。
截至目前,已有多家媒体对该报告的发布进行了报道。
(供稿:图书馆 摄影:宣传部 作者:段晓林)

《发展报告》是上海师范大学“应用文科振兴计划项目”立项资助项目,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图书馆馆长刘民钢,副馆长蔡迎春担任主编,庄雷副馆长担任副主编,编写组成员全部来自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
刘晓敏在发言中对《发展报告》的价值给予充分肯定,他认为,《发展报告》是国内第一本对民国文献的整理研究整体发展状况开展全方位讨论和评述的综述性研究报告。其对民国文献在影印出版、学术论文文献学分析、民国档案研究成果综述、民国数据库建设状况述评等方面进行的资料收集和探讨,是之前的研究所忽略的,具有填补研究空白和指导实际工作的意义。他希望图书馆的研究团队继续努力,把握该领域的最新现状和学科前沿,并且通过“发展报告”项目,培养更多的科研力量,产出更多的延伸性成果。
我校图书馆馆长刘民钢代表研究团队,介绍了《发展报告》的研究背景和出版情况。他在发言中提到,培养一支既具有较强业务能力,又具有学术研究实力的科研团队,一直是图书馆积极探索和努力的方向,《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发展报告2015》的出版,为这一问题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刘民钢介绍了《发展报告》的内容和框架规划上的延续性和可持续性,以及后续研究的主要方向和重点。
上海书店出版社文史编辑室主任、民国史学者完颜绍元在发言中指出,《发展报告》是第一本对民国文献保护保存、开发整理进行研究的系统性专著,开启了图书馆服务公众、服务社会、服务学术的新阶段,标志图书馆已突破传统的文献管理,向文献档案整理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深度进展。他认为,《发展报告》对研究整理现状的综述,为民国文献的认识和利用提供了学术支持;民俗学等专题的综述,为各专题领域的研究提供专业性学术参考;出版情况的综述,为出版机构,尤其是诸如上海书店这样以民国文献出版作为主要品牌的出版机构,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学术指导。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上海市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黄显功指出,国内学术领域和文献研究领域一直以来较为重视古籍的研究整理,对近代文献的重视程度不够,《发展报告》的出版,无疑提高了学界和业界对近代文献的认识,对加强民国文献保护有积极的意义。黄显公也给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些非常中肯的建议,他认为《发展报告》可以参照“社科白皮书”等国内现有年度报告的方式开展持续研究;在内容方面,应加强深入性,扩大关注面,除公开影印出版物外,还应该关注非公开出版物以及选编、汇编、大型丛书中的民国文献以及外文文献等的出版成果,并应加强评论,开展计量研究。
天华学院图书馆馆长吴志荣表示,作为一个在图书馆工作和从事图书馆学研究几十年的图书馆专业人员,能够深刻体会到这部书出版的不易以及其深刻意义。综述或汇编在图书馆专业内也叫“浓缩情报”,它是一个非常辛苦难做的工作,工夫很深,为之不易。完成这一工作,需要有对事业发展、学术发展有追求的图书馆领导、图书馆学术带头人、图书馆学术团队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上师大图书馆做到了。《发展报告》对民国文献的影印出版、目录的编制、研究情况等的综述,虽然不是完全面面俱到,但已是尽力之作,它所包含的大量信息,对我们的决策机构、出版机构、研究者都是有益和实用的。
截至目前,已有多家媒体对该报告的发布进行了报道。
(供稿:图书馆 摄影:宣传部 作者:段晓林)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