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重要城市。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 8月11日,我校人文与传播学院、都市文化研究中心联合腾讯地图、腾讯大申网共同制作的系列上海抗战历史地图举行第二次新闻发布会。此次发布的是《上海抗战历史地图系列之淞沪抗战分布图》和《上海抗战历史地图系列之慈善救助分布图》。

发布会上,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苏智良教授就抗战地图结构、设想、特点等相关问题进行介绍。《上海抗战历史地图之淞沪抗战分布图》重点突出了与两次淞沪抗战直接相关的历史要素,包括每次日军的登陆地点、中日双方作战地点、与之直接相关的重要事件,比如,三友实业社事件、虹桥机场事件、虹口机场爆炸案事件等,都将会把其事件发生的地点、原因、经过等通过我们这张地图形象地展现出来。《上海抗战历史地图之慈善救助分布图》中除了两次淞沪抗战中社会各界在上海建立的收容所外,重点突出了两个区域,一是由法国神父饶家驹倡议建立的南市难民区;另一个是上海犹太难民聚居区。本次发布的地图相关历史要素全部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我校都市文化中心提供,并由都市文化中心与腾讯大申网共同制作完成。图中所标注的每个抗战历史要素的名称、时间属性和空间坐标,以及图中所附文字注释,均经过历史学、历史地理学方法严格考证,并进行了实地考察。

腾讯大申网负责人就本地图制作的相关情况作了介绍并进行了现场演示。相比《上海抗战历史地图之抗日救亡分布图》地图1.0版本,本次发布的地图2.0版本,采用街景地图、全景技术等,有多项优化。
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新社、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十余家主流媒体出席了发布会,并有多家媒体当天于报刊头版进行了报道。
(供稿、摄影:人文与传播学院、宣传部)
附:上海抗战历史地图之《淞沪抗战分布图》、《慈善救助分布图》要点
一、《上海抗战历史地图之淞沪抗战分布图》,包含92个信息。这张图重点突出了与两次淞沪抗战直接相关的历史要素,包括日军的主要登陆地点、中日双方作战地点、与之直接相关的重要事件,比如,三友实业社事件、虹桥机场事件、虹口机场爆炸案事件等,都将会把其事件发生的地点、原因、经过等通过我们这张地图形象地展现出来。
1、三友实业社事件1932年1月18日,在日军武官田中隆吉及间谍川岛芳子等人策划下,五名日本僧人在三友实业社毛巾厂附近挑衅遭到殴打,一死二伤,日本方面污蔑称是毛巾厂的工人纠察队所为,史称“日僧事件”。1月20日凌晨,田中隆吉指使日本宪兵及浪人,纵火焚烧了毛巾厂的厂房,史称“三友实业社被焚事件”。这两次事件成为“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的导火线。
2、庙行大捷1932年2月20至22日,日军出动约2万人对庙行镇发动总攻,中国军队第5军第88师浴血奋战三昼夜,击溃日军多次进攻,歼敌三千余人,史称“庙行大捷”。此次战役是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一次重要的战役。
3、虹口公园爆炸案 1932年4月29日,日军借庆祝“天长节”(昭和天皇生日)的机会,在虹口公园举行“淞沪战争祝捷大会”。在中韩政府的策划下,韩国青年尹奉吉前往暗杀日本军政要人。结果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白川义则被炸死,日本驻华公使重光葵被炸断一腿。该事件不仅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也促使中国政府转向大力支持韩国独立运动。
4、虹桥机场事件日方称“大山事件”。1937年8月9日下午,日本陆战队大山勇夫中尉和士兵斋藤要藏驾驶军用汽车沿虹桥路冲至虹桥机场入口,欲强行进入机场进行侦查。与中国守军在阻拦中与发生了争执并开枪射击,两人随即被击毙。事件发生后,日方态度强硬,随即增兵上海。中国亦调派军队进驻上海。该事件成为八一三淞沪抗战的导火线。
5、四行仓库“八百壮士”抗日纪念地1937年10月27日至31日,第88师524团第一营420人在团副谢晋元的率领下,奉命守卫四行仓库。孤军将士在此浴血奋战四昼夜,以伤亡30余人的代价,歼敌200余人,打退日军10多次进攻,不仅显示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与信心,也为中国军队赢得了世界赞誉。参加这场保卫战的中国士兵被称为“八百壮士”,该地成为八一三淞沪会战的重要见证地。
二、《上海抗战历史地图之慈善救助分布图》,包含89个信息,犹太难民区31个,南市难民区30个。这张地图中除了两次淞沪抗战中社会各界在上海建立的收容所外,重点突出了两个区域,一是由法国神父饶家驹倡议建立的南市难民区;另一个是上海犹太难民聚居区。
1、夏令配克难民收容所旧址 位于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742号原夏令配克影戏院。八一三抗战爆发后,由中共地下组织沪东工委书记周林、共青团江苏省委书记陈国栋,分别带领一批工人和难民建立,是上海抗战初期最早的难民收容所。中共江苏省委成立后,在王尧山领导的难民委员会领导下,此收容所不仅成为进行社会救济的场所,而且还成了进行抗日救亡教育、培养抗日救亡生力军的大学校。建筑不存。
2、城隍庙位于今方浜中路249号。南市难民区开放后最初几天,城隍庙里挤满了成千上万从紧随其后的战争恐慌中逃离出来的难民。就像饶家驹神父所说的那样,这个地方在具体实践中成为真正的城隍庙。城隍庙还是难民区监察委员会组织的发放免费大米的一个中心。
3、红卍字会办事处旧址、难民区产妇医院旧址位于豫园九曲桥东北部的得意楼。据《申报》报道,红卍字会的办事处在得意楼,专发附近二十处收容所难民的食粮。得意楼因其比较宽敞,还被作为产妇医院。得意楼原在豫园九曲桥东北部的平地上,建筑不存。
4、华德路收容所(第一难民中心)位于长阳路138号。又称长阳路收容所,1939年1月正式启用,由原白俄商团营房改建,规模最大,能收容上千人,并设有难民医院和产科医院。旧址现为居民用房。
5、美犹联合救济委员会(上海分部)旧址 位于霍山路119-121号。当大批欧洲难民进入上海时,该委员会成为支援难民最重要国际组织。上海最大的援助欧洲来沪犹太难民委员会的救援资金多从该委员会获得。正是当时美犹联合救济委员会的资助,给当年众多一无所有的犹太难民带来生活的希望。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