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晚,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市学生联合会、上海市戏剧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第十二届上海市大学生话剧节”(简称“大话节”)在上海话剧中心落下帷幕。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副书记刘刚、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吕凉等领导出席并为获奖剧目颁奖。我校学生社团楼兰剧社改编的话剧《青春1973》斩获短剧组一等奖,并在闭幕式演出。

本次大话节以“镜面舞台、多彩青春”为主题,共收到上海27所高校39个剧社所提交的51部作品。最终有12部长剧、8部短剧入围决赛。我校楼兰剧社改编的话剧《青春1973》从五十余部作品中脱颖而出,在决赛现场赢得了全场最长时间的掌声。
《青春1973》以“上海知青山上下乡”为背景,讲述一对相恋的上海知青在争取回城名额时面临的两难选择。从比赛筹备到闭幕历时近半年,主创团队先后修改剧本十余次,决赛现场上,演员们将人物面对利益时的两难、离别的痛苦、获得的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值得一提的是,《青春1973》的主创都是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导演麦婧,主演胡明悦、路娟来自商学院,主演李昱昊、凌屹来自体育学院。
主演李昱昊说:“我是当了两年兵又回学校读书的,在戏里穿上绿色的军装,对我有不一样的意义。因为热爱舞台才有坚持,谁说学体育的不能演话剧呢!”楼兰剧社社长陈佳妮难掩心中的喜悦:“每次为了演出,熬夜、黑眼圈是常有的事儿,但是当看到听到台下的掌声,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副导演麦婧则这样评价自己在剧社的经历:“楼兰就像一个大家庭,因为楼兰,所以坚信——话剧是我们一辈子的事儿!”

这并不是楼兰剧社第一次获此殊荣,自2006年起,楼兰剧社已经连续十年登上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舞台。2012楼兰剧社原创话剧《证人》荣获上海大话节一等奖殊荣。2014年,楼兰剧社成为大话节历史上唯一连续两次获得“最佳男主角奖”的高校社团。《东方教育时报》、《当代大学生》等媒体先后对楼兰剧社进行报道。为加强对社团的专业化培育,学校推荐优秀专业教师直接进驻社团,开设课程,目前已有两门精品社团课程成为高校选修课学分课程。秋石印社、易衡书社、楼兰剧社等社团先后获得上海市“明星社团”称号。
面对社会发展、教育改革过程中高校社团的新变化,我校不断完善社团建设,召开“上海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专题研讨会、组织学生社团建设工作座谈会,推进学生社团建设带动校园文化繁荣,依托学生社团抓联系、抓服务、抓引领,通过学生社团发现人才、培育人才、举荐人才。
(供稿、摄影:校团委、楼兰剧社)

本次大话节以“镜面舞台、多彩青春”为主题,共收到上海27所高校39个剧社所提交的51部作品。最终有12部长剧、8部短剧入围决赛。我校楼兰剧社改编的话剧《青春1973》从五十余部作品中脱颖而出,在决赛现场赢得了全场最长时间的掌声。
《青春1973》以“上海知青山上下乡”为背景,讲述一对相恋的上海知青在争取回城名额时面临的两难选择。从比赛筹备到闭幕历时近半年,主创团队先后修改剧本十余次,决赛现场上,演员们将人物面对利益时的两难、离别的痛苦、获得的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值得一提的是,《青春1973》的主创都是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导演麦婧,主演胡明悦、路娟来自商学院,主演李昱昊、凌屹来自体育学院。
主演李昱昊说:“我是当了两年兵又回学校读书的,在戏里穿上绿色的军装,对我有不一样的意义。因为热爱舞台才有坚持,谁说学体育的不能演话剧呢!”楼兰剧社社长陈佳妮难掩心中的喜悦:“每次为了演出,熬夜、黑眼圈是常有的事儿,但是当看到听到台下的掌声,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副导演麦婧则这样评价自己在剧社的经历:“楼兰就像一个大家庭,因为楼兰,所以坚信——话剧是我们一辈子的事儿!”

这并不是楼兰剧社第一次获此殊荣,自2006年起,楼兰剧社已经连续十年登上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舞台。2012楼兰剧社原创话剧《证人》荣获上海大话节一等奖殊荣。2014年,楼兰剧社成为大话节历史上唯一连续两次获得“最佳男主角奖”的高校社团。《东方教育时报》、《当代大学生》等媒体先后对楼兰剧社进行报道。为加强对社团的专业化培育,学校推荐优秀专业教师直接进驻社团,开设课程,目前已有两门精品社团课程成为高校选修课学分课程。秋石印社、易衡书社、楼兰剧社等社团先后获得上海市“明星社团”称号。
面对社会发展、教育改革过程中高校社团的新变化,我校不断完善社团建设,召开“上海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专题研讨会、组织学生社团建设工作座谈会,推进学生社团建设带动校园文化繁荣,依托学生社团抓联系、抓服务、抓引领,通过学生社团发现人才、培育人才、举荐人才。
(供稿、摄影:校团委、楼兰剧社)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