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运用新媒体 倡导青年“深阅读”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4-24浏览次数:3362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阅读,跳跃、快速、碎片化的拇指阅读成了人们日常浏览信息的主要方式,营造了当前的快读时代。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时提及,“中国人的阅读量不足有些国家的1/10”,让我们对于深阅读有了重新的思考。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期间,我校在全校范围内看展了“深阅读、雅志趣”的读书文化调研,了解青年人当下的阅读习惯。调查发现,高校学生课外阅读的方式以短篇为主以电子出版物为主,图书馆的纸质图书借阅数量较五年之前有了明显下降,近半数的同学每月在图书馆借阅图书的次数为1至5次。阅读场所的选择也发生了变化,55.96%的学生更倾向于待在寝室,24.65%的学生选择图书馆, 11.08%学生选择在校园或者室外场地,余下8.31%选择了教学楼自习室。此外,传统的晨读方式不再受到学生的青睐,仅有5.82%的学生会坚持晨读,有35.45%的学生喜欢睡前阅读。


        结合调研数据和当下青年的阅读习惯,我校举办了第六届读书文化节,倡导“深阅读、雅志趣”的生活方式,运用新媒体平台创新活动内容,倡导青年“深阅读”。

        “为你读诗”——用诗歌唤起阅读的独家记忆

        校团委特别策划了“为你读诗”活动,全校的老师和同学可以推荐自己喜欢的诗歌,也可以大胆地展示自己的原创诗歌作品并配上声情并茂的朗诵。 每周,“团在上师大”公众微信号都会头条推送优秀的诗歌朗诵作品,为老师和学生的诗歌朗诵制作视频。“为你读诗”刚刚推出三期,单日的点击量就有三千余次,不少阅读者反馈一听再听回味无穷,同学们还给活动起了个有趣的名字叫做:我要上头条。 利用新媒体平台倡导深阅读的活动形式,大大提升了同学们的参与热情,部分教师也纷纷来投稿。他们用自己的声音诠释诗文情感,品味文字的韵味,在表达中碰撞出多元思维的火花,体现着深阅读的魅力。参与者中,人文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专业的韩卓然同学朗诵了木心的《从前慢》并感叹到,“慢下来,才是生活。快,却是为了生计。就像被挤在人潮中,我们无力选择。这首诗就像一幅泛黄的画,若能偷得片刻清闲,躲在这幅画里小憩一会儿,也着实是人生的一大幸事。”正如纸间的慢阅读,若是得空细细品读,便是心灵的修养与满足。

        “世界平凡 你我不凡”——看完电视,再读读书

        紧跟《平凡的世界》改编电视剧的风潮,鼓励更多同学静下心来阅读,上海师大开展了“‘平凡的世界,无悔的青春’——《平凡的世界》读书分享会”,学生们除了关注银幕中的人物形象,更通过深阅读走进人物和作者的内心世界。读书文化节的首场名家讲座还邀请了丰子恺先生的外孙宋雪君先生,他从漫画讲述了丰子恺先生的艺术生涯。
与之同时,学校新型数字图书馆建设也正在推动,更好地搭建了一个集阅读、互动于一体的真正“24小时无墙化”的读书平台。分享平台的建立鼓励同学们在阅读中思考、交流、成长,而演讲、辩论、主题征文、图书荐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了“思辨与思变”的能力,倡导了富有文化气息与正能量的生活。

        印章设计书画篆刻 锋言锋语唇枪舌战

        读书文化节中,传统社团——秋石印社、易衡书社也纷纷做出响应,相继开展了“师大印记”印章设计大赛、“石衡杯”大学生书画篆刻大赛、“诗魂画韵,翰墨春秋”书法篆刻艺术展等活动,最大程度挖掘同学们的奇思妙想,捕捉思维闪现的微光,并将其化为独特的印章符号制作成上海师大专属藏书票,小小的标志,以艺术的方式,标明藏书归属,是书籍的美化装饰,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深阅读的契机和彼此交流的机会,提醒每一位读者珍惜书香校园的阅读时光。

        我校创新校园课堂的形式,推出了“师说新语”微课堂,邀请“香书达人”走上讲台分享阅读体会。在“师说新语”微课堂上,师大的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专业教师转换成学生身份,在“师说新语”课堂上听学生“上课”,并对课程内容进行点评。这种创新的授课方式,受到了学生的热烈反响。在已经推出的六期当中,读书达人分享了读书与旅行、阅读中的摄影视角、甲午战争的历史解读等丰富的内容。读书节期间,我校图书馆也推出了“师大学子阅读榜单”,寻找每一学年阅读量排行前100位的“书香达人”,把他们请上讲台。

        近年来,我校平均每年举办读书活动20余场,吸引了两万五千余名学生参与其中。我校学子们纷纷在阅读中享受快乐,提高素养,发展个性,并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搭建了读书理论与实践交流的平台,创造了人文精神的阅读体系,增强了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积极营造着大学校园浓厚的人文气息。

(供稿、摄影:校团委、图书馆)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