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承办的全球城市论坛成为主流媒体聚焦热点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11-03浏览次数:11516


        10月30日,联合国世界城市日前夕,在我校举办的“全球城市论坛”吸引了众多媒体的目光。连日来,解放日报、文汇报、东方早报、青年报、新闻晨报、新民晚报、中国社科报、人民网、中国新闻网、东方网等多家媒体纷纷以较大篇幅撰文报道。其中,解放网、新闻晨报分别在当日页面头条和版面头条显著位置刊文,相关报道被新浪网、网易新闻 上海热线等网站转载。部分报道摘编如下:
来源:东方网 2014年10月31日
标题:中外专家畅想30年后的上海:定位为先锋之城

        今天是首个“世界城市日”。这是第一个由中国政府倡议并成功设立的国际日,上海则是首个“世界城市日”的主场城市。作为“世界城市日”的发源地,30年后的上海将是什么样的?

        昨日,中外专家齐聚上海师范大学,在以“上海2050-崛起中的全球城市”为主题的全球城市论坛上畅想上海的未来。

        部分市民不接受“魔都”称呼

        今天,全球50%以上的人口已居住在城市;到2030年,约50亿人将聚居在城镇地区;而到2050年,更有80%的人口将生活在大都市地区。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在30年后将以何种形象呈现给世界?

        在昨天的论坛上,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陆伟芳认为,21世纪中叶,上海大致可能成为以信息网络为特征的“全球城市2.0版”。在这一过程中,上海会有更加包容的文化氛围,会有更加执着的探索精神,民族融合与文化多元共处会逐渐成为现实。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政府“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成员陆建非表示,上海这座世界闻名的国际大都市,却至今还没有公认的城徽、城标、城旗、城色、别号、昵称,或者动物吉祥物之类。

        “眼下有不少年轻人将上海戏谑地称作‘魔都’,不过也有不少上海市民难以从心理上和文化上认同该称呼。”陆建非表示,无论回眸历史,还是检阅现实,甚至眺望愿景,上海都应定位为“先锋之城”。

        荷兰国家旅游研究院院长Hans Dominicus教授则认为,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上海的挑战是如何从“东方之珠”变成“世界之珠”。“应对这一挑战,光有城市规划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做到居民和游客的和谐共存,这是上海目前也是未来五十年所坚持的发展道路。”

        公共标识亟须规范

        “目前上海的不少公共标识,无论是路标、路牌、门牌还是指示牌、导览图都存在符号不清晰、语言不通顺或者翻译不恰当等问题。”陆建非认为,因为缺乏跨文化意识、忽视文化差异,上海公共标识存在用词、文体和语气不当等失误,如有些公厕仍使用“WC”来标识。“W.C.的英文全称为water closet,意思是抽水马桶,用它代表厕所似乎无可厚非,然而国外却很少这样用,人们更习惯使用toilet、restroom等字样。”

        再比如,“顾客止步”被生硬地译为“Customers Can Not Goin”,而英语国家一般不使用“××免进”,而是用“Staff Only”,因为更符合英语习惯。

        陆建非认为,上海作为未来的全球城市,城市标识也应和国际接轨,规范化、国际化、人性化,力求既简约、醒目,又典雅、得体,这样才能提升跨文化沟通的实效。

        公共标示的规范化,有利于提升上海作为“全球城市”的形象。Hans Dominicus也认为,在城市形象的提升中,旅游和游客在当中所起的作用必不可少。“游客不仅仅带给这个城市额外的收入,他们还是短暂的居民,和当地居民一样使用相同的基础设施和便利设施。他们能反推城市各种休闲设施的建设和质量提升,无论公共交通、饭店,还是酒吧、剧院、旅游景点,当然还有商店。最后,游客是城市对外宣传的大使,向全世界展示城市的热情好客、魅力和文化大融合。”

链接地址:http://www.focus.cn/news/luan-2014-10-31/5703995.html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年11月3日
标题:首届“世界城市日”全球启动仪式举行 中外学者探讨全球城市

        首届“世界城市日”全球启动仪式在沪举行

        城市的社会环境建设不容忽视

        10月31日,由联合国人居署、住建部和上海市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世界城市日”全球启动仪式在上海举行。作为系列活动之一,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的“全球城市论坛”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德国、荷兰等国的专家学者,他们围绕“上海2050——崛起中的全球城市”这一主题,共同探讨如何建设全球城市。

        当今世界,城市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德国奥德河畔法兰克福欧洲大学教授斯特凡•克拉特凯认为,我们正面临一个持续扩展的、覆盖越来越多城市的跨国经济网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复杂结构的“世界城市网络”,而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前景是由其在全球网络中的特殊位置所塑造的。

        从空间特征上说,全球城市大多有着极具竞争力的区位优势。它们通常位于世界海上通道的终端,有着极为广阔的内陆腹地。与会学者表示,从当今一些城市,如伦敦、纽约、阿姆斯特丹等情况来看,全球城市不仅具有包容的文化基因、持续的探索精神,而且凸显出多样民族、多元文化的特性。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陆建非将这种特性视为城市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包括市民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也包括城市环境的跨文化传播能力。他同时认为,城市形象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城市形象是城市精神的外在表现,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品牌,是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支撑。

        另外,随着全球城市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加强城市的知识基础建设成为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荷兰鹿特丹伊拉斯谟大学教授里奥•范登博格认为,为了使城市劳动力资本质量有大幅度的提升,必须加大知识基础设施投入,优化城市的知识结构。同时,城市的经济产业集群和规模经济架构也要实现有效的多元化配置。

        城市的社会环境已成为全球城市建设不可忽略的一大因素。范登博格进一步表示,全球城市的建设应提升安全系数(包括人身安全、健康安全、心理安全等),并提供相对公平和便利的住房、医疗、教育环境。此外,交通可达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机构的组织能力,以及城市形象和品牌也是建设全球城市的重要因素。

        据了解,2010年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闭幕时发布的《上海宣言》建议将10月31日设立为“世界城市日”。2013年12月28日,第6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自2014年起,将每年的10月31日设立为“世界城市日”,旨在建立城市问题的协商机制,促进各国政府更加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挑战,在全球范围内探讨和实践解决方案。

链接地址:http://news.cssn.cn/zx/bwyc/201411/t20141103_1387024.shtml

来源:人民网 2014年10月31日 
标题:“世界城市日”系列活动之一:全球城市论坛探讨未来30年上海发展
记者:孙小静

        人民网上海10月31日电 (记者孙小静)伴随首个“世界城市日”活动在沪启动,以“上海2050——崛起中的全球城市”为主题的首届全球城市论坛今天下午举行。该论坛是首届“世界城市日”纪念活动六大系列论坛之一, 也是契合世界城市日“城市可持续发展”主题的全球性峰会,旨在邀请世界范围内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界人士共同探讨如何建设更美好的城市,让人民过上更幸福的生活,更好迎接全球化、信息化和城市化深入演进带来的历史性变革。

        全球城市论坛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共同主办,上海师范大学承办,联合国副秘书长吴红波,上海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屠光绍,世界银行官员和专家,国内外特邀嘉宾,“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发展战略研究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公众咨询委员会委员等300多人出席了会议。

        作为首届全球城市论坛的主办方,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此前已经启动了“面向未来30年的发展战略研究课题”,广泛动员了国内外专家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邀请了包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在内的70多个研究团队,分别从全球视野、国家战略、专业领域等不同角度对上海2050年的目标任务进行系统研究和专题研究。此次国际论坛作为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面向未来30年的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的重要交流活动之一,旨在围绕未来30年上海的全球城市建设,进一步荟萃世界顶级专家和知名学者在城市发展战略上的观点和思路,为做好“面向未来30年的发展战略研究课题”、谋划上海发展美好蓝图奠定智慧成果基础。

        此次论坛采取“总—分—总”的办会模式,分别设立午餐演讲会、主题报告会、平行分论坛和闭幕报告会。会上,专家们围绕未来30年的上海城市发展和建设,提出了许多颇具亮点的观点:

        ——上海要从系统、智慧、可持续和开放引领的视角来审视和制定上海的全球城市战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博士认为,未来上海城市功能转型,要顺应内外环境的变化潮流,要遵循城市功能演变的客观规律,要依据上海城市禀赋的独特因素,树立系统的观点、智慧的观点、可持续的观点和开放引领的观点,依托长三角区域,建设经济、文化、生态、环境共生的世界性全球城市。从系统的视角来看,在物质层面,上海应该具有全球资源配置管理协调功能的控制节点、高端资本、商品、信息和人流的流量枢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原创中心、研发总部、智造高地等引领功能,在现代文明层面,上海应当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互建的中心、全球创新思想的汇聚高地、现代社会治理的全球典范。从智慧的视角看,新一轮技术革命必将作用于人与人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与城市的协调发展。未来上海要建设的全球城市,必然是智慧的、智能的全球城市。从可持续的视角看,上海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走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未来上海要建设的全球城市,必然是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城市,成为人居之城,绿色、低碳、生态之城。从开放引领的视角看,未来上海要建设全球城市,将与长三角全球城市区域一起,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使命,在中国崛起中引领着发展中国家城市的转型发展。

        ——上海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走向全球文明城市有三个时间节点。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战教授认为,上海作为第一个以城市为主题的综合性世博会的主办城市,其到2050年的终极目标可称为“全球文明城市”,这个文明应当至少包含融汇全球各种文明,并承载新的“生态文明”、“信息文明”的内涵,并强调中华文明意义上的全球性贡献。从此岸到彼岸的路线图有三个重要时间节点:一是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为此上海需要在城市形态进行再造;二是到2030年,上海要建成“世界最大城市群的首位城市”,引领长三角城市群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登顶。三是到2040年,上海要建成全球城市,特别强调“东方文明”与“西方文化”的沟通、交流,为2050“全球文明城市”真正融合各种文明智慧,并推动孕育发扬新的城市智慧提供至为关键的支撑。

        ——上海未来三十年迈向全球城市的战略目标取向要基于内在的战略驱动力。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周振华认为,上海未来三十年迈向全球城市的战略目标取向不是我们主观愿望所使——“我们想怎么做”、“我们希望怎么样”,而要基于内在的战略驱动力。随着全球化进程进一步深化,全球城市的世界体系空间表达和作用更加显著,全球城市种类更加多样性。而伴随世界重心东移,亚洲地区的新兴全球城市将在世界体系中发挥更大的节点作用。而中国绝大多数城市将融入全球城市网络,形成若干全球城市区域。上海具有全球城市的内在基因,代表和体现国家战略,将成为全球城市网络中的一个世界级、综合性的代表新时代文明全球城市,其具体的目标取向是:以中枢功能为核心,集多元门户通道、广泛多样平台为一体,基于全球网络广泛交流联系,具有全球资源配置战略性地位,全球科技、文化交融和群英荟萃强大吸引力,全球治理和国际事务协调重大影响力,人类文明高度引领与广泛传播力的全球城市。


链接地址: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031/c1001-25949977.html


来源:新民晚报 2014年10月31日 A09版 焦点
标题:提升文明程度,加强科技创新……专家智慧助力申城发展 —— 把上海打造成“全球城市2.0版”
记者:王蔚

        昨天下午,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世界银行、上海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等联合举办了“全球城市论坛:上海2050-崛起中的全球城市”,专家们达成共识——确定上海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路径,需要学习与借鉴国内外相关城市的发展经验和智慧。

        提高城市文化美誉

        “城市的发展靠经济,但更要靠文化。”作为201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课题之一的《上海提升全球城市品牌与增强城市吸引力研究》的主要研究成员、上师大党委书记陆建非教授说,城市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全球城市的重要标杆。增强上海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城市亲和力的形成和升温。

        上海要建成全球城市,必须提升城市公共文明水平,许多不文明行为会给城市形象蒙上阴影,使域外者产生不适感,而不得体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方式,还会降低城市的吸引力。比如,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公共交通工具内抢座或进食、无适度体距感、公共场所吸烟、不按规矩排队、随意拍照等等。

        “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也以无声的方式,传载着上海的城市文化形象。”陆建非说,目前上海在道路多向指示牌设立与残疾人无障碍化服务方面做得比较好,但仍在一些地方亟待改善。在垃圾分类处理方面,上海则与东京等全球城市存在较大差距。

        “城市公共设施对人们的生活起支撑和辅助作用,符合国际惯例的、合理的公共设施配置,能大幅提高城市跨文化交际中的美誉度和吸引力,使其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线,从而美化城市的形象。”他说。

        建设知识创造中心

        同为《上海提升全球城市品牌与增强城市吸引力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的青年学者李仙德,以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后的德国为例说起,正是德国强调知识创造和科技创新,使其在危机之中仍能逆势发展。在未来,全球城市将更加注重知识创造,通过网络的协同创新,成为全球关键信息的策源地,从而在全球经济中起引领作用。全球知识创造中心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关键支柱。“知识创造中心发展的动力,在于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蓬勃发展,从而具有全球科技创新影响力。上海应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国际研究表明,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民营企业,如深圳凭借华为、中兴、腾讯等龙头企业集聚的优势,提升了城市的创新能力。对此,李仙德认为,上海应聚焦新兴产业、重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注重科技金融的发展等,鼓励创新、创业、创意,推动民营企业崛起,使其成为上海建设全球知识创造中心的主体力量。

        勇于担当探索不息

        上师大教授陆伟芳在研究上海如何提升全球城市品牌时开宗明义:“到21世纪中叶,从时空特征来考察,上海具有建成全球城市的可能性,关键是上海建成什么形象的全球城市。”
为此,陆教授对21世纪中叶上海极有可能成为“全球城市2.0版”作了展望。他认为,在走向全球城市的路途中,上海会逐渐抛弃“上海”及“上海人”的自傲心态与狭窄视野,更加海纳百川。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眼下非常时兴的“老人海人”“新上海人”的称呼,其实还是某种程度的不包容。

        陆教授还认为,探索精神的进一步扩散,应当成为未来上海的重要担当。上海从浦东开发到自贸区的试验,展示了其探索不止的精神。但是,作为一个全球城市,上海还应探索出更多新的发展举措——新的人口发展模式,为今天上海人口老龄化找到出路;更加智慧的人才机制,特别是吸引富有创造力、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吸引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从而为科技创新奠定人才基础;新的管理方式,让管理层与员工层都能愉快地工作;更多的绿色开敞空间,让上海的蓝天白云更为诱人,雾霾不再有;更为人性化的交通模式,实现换乘无缝对接……

        借鉴“城市营销”经验

        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之一的上师大副教授冯翔,提出上海可以借鉴欧洲一些国家的“城市营销”的成功经验。他说,目前欧洲最为流行的也是最大胆的做法就是将城市所有涉及对外营销的部门合并,成立“城市营销局”,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一个统一的城市品牌形象。目前,欧洲已有伦敦、汉堡等16余座城市实现了这类政府内部机构重组。然而,虽然压力很大,但从近些年来递增的速度来看,这已代表了欧洲城市的未来发展趋势。

        以欧洲城市营销的后起之秀荷兰阿姆斯特丹市为例,去年该市撤销了城市招商局、经济事务部涉外办公室、市政府居住司、外来人才吸引署、城市旅游局、城市会展局等若干政府部门,重新合并成立了阿姆斯特丹城市营销局(Amsterdam City Marketing)。服务对象包括三类,即全球商务人士(经商、投资性质)、全球观光游客和会展商务游客(短暂停留性质)、城市居民(长期停留性质)。新成立的城市营销局的主要职责在于构筑、演绎、管理和维护阿姆斯特丹的城市品牌。

链接地址:http://xmwb.xinmin.cn/html/2014-10/31/content_9_1.htm 来源:东方早报 2014年10月31日 A06版 时事
标题:多国城市专家共绘2050年上海蓝图
记者:韩晓蓉


        昨日,由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世界银行和上海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 “全球城市论坛:上海2050——崛起中的全球城市”举行,来自美国、荷兰、加拿大、德国、比利时和中国的城市形象专家,共同描绘上海2050年蓝图。早报记者 韩晓蓉

        “好客之城”:

        2014年上海市政府“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发展战略研究课题《上海提升全球城市品牌与增强城市吸引力研究》课题组专家、荷兰国家旅游研究院院长Hans Dominicus教授:

        2050年的上海将是国际好客之城。要完成这一目标,让上海从“东方之珠”变成“世界之珠”,旅游和游客的作用必不可少。

        一个城市的生活质量,是通过游客自身的游览去发现的,要能吸引他们将上海作为新的落脚点。全世界只有少数城市完全做到了这点。

        “先锋之城”:

        《上海提升全球城市品牌与增强城市吸引力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上师大党委书记陆建非教授与上师大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高峻教授:

        上海未来全球城市形象应该是先锋之城。“先锋之城”是指一座城市的精神内涵,要求上海在未来发展中,力争使知识创新、创意设计、文化多元和智慧生活4个重要方面居于国际领先水平。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文化多元有助于提高城市亲和力,为城市居民创造智慧化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以提升城市的生活吸引力。

        “高科技制造业之城”:

        《上海提升全球城市品牌与增强城市吸引力研究》组成员、奥德河畔法兰克福欧洲大学Stefan Kratke教授:

        现在很多排行低估了上海作为世界制造杰出中心的角色,2050年的上海将会在这方面有杰出表现。

        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群是创新的中心,为全球性企业和地方企业提供交流。比如,德国大众在上海成立企业,上海大众的生产制造依赖于上海市内超500家供应商。全球企业整合不同地方的产业,在各自产业内发挥知识流动和创新扩散的“管道”作用。

链接地址: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4-10/31/content_936266.htm


来源:新闻晨报 2014年10月31日 A8版 上海 版面头条 解放网头条
标题:距离“世界之珠”,上海还差点什么?——中外专家畅想30年后的上海:称“魔都”不少人难以接受,路标、路牌等亟须规范
记者:杨育才
转载:新浪网 网易新闻 上海热线 东方网等





□外滩上演3D灯光秀,在老建筑上打出了“我爱上海”的字样。/任国强

        今天是首个“世界城市日”。这是第一个由中国政府倡议并成功设立的国际日,上海则是首个“世界城市日”的主场城市。作为“世界城市日”的发源地,30年后的上海将是什么样的?

        昨日,中外专家齐聚上海师范大学,在以“上海2050-崛起中的全球城市”为主题的全球城市论坛上畅想上海的未来。

        部分市民不接受“魔都”称呼

        今天,全球50%以上的人口已居住在城市;到2030年,约50亿人将聚居在城镇地区; 而到2050年,更有80%的人口将生活在大都市地区。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在30年后将以何种形象呈现给世界?

        在昨天的论坛上,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陆伟芳认为,21世纪中叶,上海大致可能成为以信息网络为特征的“全球城市2.0版”。在这一过程中,上海会有更加包容的文化氛围,会有更加执着的探索精神,民族融合与文化多元共处会逐渐成为现实。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政府“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成员陆建非表示,上海这座世界闻名的国际大都市,却至今还没有公认的城徽、城标、城旗、城色、别号、昵称,或者动物吉祥物之类。

        “眼下有不少年轻人将上海戏谑地称作‘魔都’,不过也有不少上海市民难以从心理上和文化上认同该称呼。”陆建非表示,无论回眸历史,还是检阅现实,甚至眺望愿景,上海都应定位为“先锋之城”。

        荷兰国家旅游研究院院长Hans Dominicus教授则认为,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上海的挑战是如何从“东方之珠”变成“世界之珠”。“应对这一挑战,光有城市规划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做到居民和游客的和谐共存,这是上海目前也是未来五十年所坚持的发展道路。”

        公共标识亟须规范

        “目前上海的不少公共标识,无论是路标、路牌、门牌还是指示牌、导览图都存在符号不清晰、语言不通顺或者翻译不恰当等问题。”陆建非认为,因为缺乏跨文化意识、忽视文化差异,上海公共标识存在用词、文体和语气不当等失误,如有些公厕仍使用“WC”来标识。“W.C.的英文全称为water  closet,意思是抽水马桶,用它代表厕所似乎无可厚非,然而国外却很少这样用,人们更习惯使用toilet、restroom 等字样。”

        再比如,“顾客止步”被生硬地译为“Customers  Can not  Go in”,而英语国家一般不使用“××免进”,而是用“Staff  Only”,因为更符合英语习惯。

        陆建非认为,上海作为未来的全球城市,城市标识也应和国际接轨,规范化、国际化、人性化,力求既简约、醒目,又典雅、得体,这样才能提升跨文化沟通的实效。

        公共标示的规范化,有利于提升上海作为“全球城市”的形象。Hans  Dominicus也认为,在城市形象的提升中,旅游和游客在当中所起的作用必不可少。“游客不仅仅带给这个城市额外的收入,他们还是短暂的居民,和当地居民一样使用相同的基础设施和便利设施。他们能反推城市各种休闲设施的建设和质量提升,无论公共交通、饭店,还是酒吧、剧院、旅游景点,当然还有商店。最后,游客是城市对外宣传的大使,向全世界展示城市的热情好客、魅力和文化大融合。”

链接地址: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cb/html/2014-10/31/content_31362.htm


来源:青年报 2014年10月31日 A05版 问政 版面头条
标题:更美的城市 更好的生活——“后世博”时代上海城市建设与人居改善扫描
记者:刘昕璐


东方明珠为城市日亮灯。青年报记者 施培琦 摄
        本报讯 作为2014 年“世界城市日”系列论坛活动之一,“全球城市论坛”昨天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上海2050-崛起中的全球城市”。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陆建非作题为“全球城市跨文化交流与吸引力”的主题演讲,他指出城市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全球城市的重要标杆。它由两个维度构成:市民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城市环境的跨文化传播能力,而市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市民的语言交往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和文化能力三个层面。
 
        与此同时,上海的城市环境也承载并诠释着城市的文化,它包括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硬环境”与对外宣传、公共服务等“软环境”。城市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上海城市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上海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城市亲和力的形成和升温。

        上海市民在公共空间所展示的文明素养,是上海城市形象的窗口,而市民的文明素养正是通过很多非语言交际的行为体现出来的。

        陆建非在演讲中说,上海要建成全球城市,必须提升城市公共文明水平,许多不文明行为会给城市形象蒙上阴影,使域外者产生不适感,而不得体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方式会降低城市的吸引力,如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公共交通工具内抢座或进食、无适度体距感、公共场所吸烟、乱丢垃圾、随地吐痰、不按规矩排队、随意拍照、衣冠不整、车不让人、乱鸣喇叭、乱搭建、乱堆放、随意张贴“牛皮癣”小广告、随意晾晒衣被、广场舞过于喧闹等等。

        “增强广大市民建设全球城市的责任感,使他们积极参与到世界城市和城市公共文明建设的各项活动中来。”陆建非说道。

        [相关]

        发现上海全球同步摄影活动启动

        昨天晚上,上海知名地标金茂大厦88层观光厅上摄影达人汇聚,闪光灯闪亮不停——长三角万名摄影师记录上海旅游节佳作展暨世界城市日24小时•发现上海全球同步摄影活动在此启动。

        在10月31日首个“世界城市日”到来之际,主办方发起并倡议了“24小时”拍摄活动,共同记录世界城市日当天各自城市不同时间段的景象变化,活动得到了上海、巴黎、伦敦、纽约、悉尼、莫斯科、新德里、慕尼黑等全球八座著名城市网友和摄影师的响应。青年报记者 陈轶珺

链接地址:http://app.why.com.cn/epaper/qnb/html/2014-10/31/content_228039.htm?div=-1 


来源:解放日报 2014年10月31日 02版 上海
标题:全球首个城市ISO标准问世——上海成为中国唯一试点地
记者:徐瑞哲

        本报讯(记者 徐瑞哲)今天是中国在联合国推动设立的首个国际日“世界城市日”。昨天在上海师大举行的“世界城市日”系列论坛透露,世界标准化组织建立起第一个城市国际标准——ISO37120。上海成为全球20个试点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唯一城市。

        作为这一标准化的执行机构,城市数据世界委员会预测,全球城市人口将在2030时增加约20亿,城市总人口将接近50亿。为支持城市经济发展以及快速城市化,在未来几十年全世界用于城市基础建设的投资将需要约57万亿美元。委员会负责人麦克卡尼教授表示,设立ISO37120的目的是科学确定各大城市的需求规模与投资规模。

链接地址: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4-10/31/content_31393.htm





来源:中新网 2014年10月31日
标题:中外学者申城共论2050年上海发展战略
记者:许婧
转载:中国网 中国广播网 东方网 华龙网 大众网 和讯网 人民网等

        上海10月30日电 (记者 许婧)“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上海的挑战正是如何把自己从东方之珠变成世界之珠”,荷兰国家旅游研究院院长汉斯多米尼克斯30日在上海参加“全球城市论坛”时称,居民和游客的和谐共存是上海目前也是未来五十年所坚持的发展道路,而上海民众持之以恒的精神将是上海能够实现未来全球城市建设的最关键因素。

        当天,由上海师范大学主办的主题为“上海2050-崛起中的全球城市”的“全球城市论坛”吸引了来自美国、荷兰、澳大利亚以及中国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到场研讨“如何确定上海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发展途径”。

        专家预计,2050年,80%的世界人口将生活在大都市地区。另一重身份是“上海提升全球城市品牌形象与增強城市吸引力研究”课题专家的汉斯表示,找到一个全新的城市发展方式和城市生活态势是每一个城市正面临的挑战,考虑到上海的城市规模,像人口、可持续发展之类的城市问题仍然将会是一个永恒的关注点,而利用旅游流在城市全域内扩散游客和他们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城市生活将因为游客的推动而蓬勃发展。

        2013年12月第6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自2014年起将每年的10月31日设为“世界城市日”。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在联合国推动设立的国际日,对全球的城市可持续进程将产生重要影响。

        当前,上海市正在启动“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和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同时也在开展未来三十年(2020-2050年)的发展战略研究。

        论坛筹备小组成员、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陆建非认为,上海的未来将走向全球城市,这不仅是上海未来三十年社会经济发展自身的内在需求,也是上海城市对中国的现代化与和平崛起的重要贡献。作为全球城市,从城市形象的角度,上海需首先揭示其价值内涵,才能在此基础上转化成为城市形象的符号、口号等外在形式。

        “纵观上海短暂而辉煌的历史进程,她的称呼应定位在‘先锋之城’”,陆建非说,未来三十年,上海将继续朝着全球城市的目标迈进,作为全球城市的形象,这座伟大的“先锋之城”将勇于争先,积极打造知识创新中心、创意设计中心、文化多元中心和智慧生活中心,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更大的贡献。

        据知,本次论坛也是2014年“世界城市日”系列论坛活动之一。

链接地址:http://www.chinanews.com/sh/2014/10-30/6734797.shtml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