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我们共同的师大记忆 档案馆征集实物丰厚校史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7-17浏览次数:80549


       为了守护我们共同的师大记忆,2006年,在时任副校长陆建非的倡议下,档案馆开始面向全校各单位、全体师生员工、校友、离退休老同志及其家属和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征集有关校史资料与实物(含教师著作等)。反响热烈,大家纷纷把收藏多年的与学校有关的物品捐了出来。

       于是,档案馆的库房里,多了许多镌刻着时代印记的物品:建校初期的学生证、练习本、油印教科书,学校不同发展阶段的借书证、工作证等证件、徽章,学校曾经使用过的油印机、打字机、录音机,一大批老教师的手稿、备课笔记,教师的著作、编写的教材……它们讲述着光阴里的故事,和师大人一路相伴走来,见证师大的发展,承载着大家关于师大的记忆。

        青春之歌:在师大校园的日子里

       这些与学校历史相关的物品,普普通通、毫不起眼,但作为时代的缩影,它们勾勒出学校不同时代的风貌,陪伴了师大人美好的校园时光,它们使有关学校的记忆生动并且鲜活起来。

        1958级中文系校友李昌海捐赠的是他保存了五十多年的教材、听课笔记、作文等物品。他说,这些东西他珍藏了那么多年,搬了几次家都没舍得扔掉,每当看到它们,脑海中就清晰展现出在上海师院读书时的场景。如今把它们捐给学校,让大家一起分享他在母校的青春印记,也让现在的学子看看20世纪50年代的学生风貌。
        在奉贤校区图文信息中心一楼的校史馆(副馆)里特别设置了一处“场景还原”,印着“上海师范学院分院”“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字样的课桌椅、书架等家具,再现了学校的艰苦岁月。这些家具是由曾在奉贤校区工作了二十多年的退休老教师叶生根捐赠的,90年代初,一些已破损的家具作为废木材被处理,叶老师觉得不舍,于是花钱买下了其中几件家具运回家修缮、保存。当得知学校在征集校史资料与实物后,特地乘车两个多小时赶到档案馆来捐赠上海师院分院、上海技术师院时期的一些文具用品及证件,并沟通捐赠老家具事宜。终于,它们又回到学校,成为生动的校史“教材”。

        光影之美:绿叶对根的深情

       时光能定格在镜头之中,不少人选择用镜头来捕捉师大的魅力。在征集的校史资料与实物中,有许多关于师大的照片,它们拍摄水准各异、视角各不相同,但是每一张照片的光与影是那么生动,满含着每一片绿叶对师大这棵大树的深情凝望。

        近日,校党委书记陆建非冒雨将两本由普通师生自己制作的画册送到档案馆。其中,名为《东部礼堂》的画册,作者生环学院教师林方用镜头记录了2012年至2013年东部礼堂的一些演出。在他的镜头中,东部礼堂演出的节目丰富多彩、热情奔放,一点不亚于那些豪华的演出场所;另一本画册《上海师范大学图志》的作者2008级学生周龑则把镜头对准学校的建筑、道路、湖河,一一为它们摄影并修志,以一名普通学生的视角展现师大的美景与文化气息,值得一提的是,志用文言文写成,显示了师大学子深厚的古文功底。

        周 龑在他的画册中阐述了作此文章图志的缘由,也许能代表用光影技术记录学校风貌的人的心声:“一曰无奈风物必随光景驰流而归于变灭;二曰惶惑记忆恐因声色迷离而终于弥遗,三曰我自知曾在徐、奉之地活过,其间亦有我之思忆。”是的,光阴会带走昨日的美景与故事,但镜头将它们都化成永恒,而若干年后的师大人翻看这些画册、照片时,翻阅的不仅是一份档案,迎面而来的必将是不同时代的师大人对学校的那份深情厚谊。

       陆建非在转交这些图册时深情地说道,“我校的学生每年都有大批的更新;教师队伍中新入职的、退休的、甚至离世的年年都有变动;各级领导进进出出的最近几年也很多,唯有不变的是师大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质。在校庆60周年之际,我们要以各种形式好好总结一下,凝练、传承、弘扬、丰富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这才是真正的传家宝!”

       学思之光:学术文脉在历史中延伸

        学校是一部厚重的历史,记载着师大人的勤耕不辍、砥砺前行,也延续着学校的学术传统和文化精神。作为学校历史文化的守护者,档案馆自2011年开始,通过校刊、网络等渠道宣传征集教师学术著作活动,以永久保存教师著作的方式为学校的学术发展尽一份力量。

        征集活动得到广泛支持,无论是老教授,还是年轻教师,都很乐意将他们的著作送到档案馆来。这其中,就包括了年近九十的许威汉教授。许老一生致力于训诂、词汇、语法等研究,听说学校征集教师著作,他亲自拎来厚厚的一摞书和十一斤重的一部书稿。他说,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书并不算什么,但对他而言都是他几十年来的研究心血,能被学校收藏,是他的荣幸。此后,笔耕不辍的许老每出版一本书,都会把书送到档案馆。

        在全校教职工的支持与协助下,档案馆已收藏了2200余本教师著作,而档案馆网站上集中展示教师学术成就的“教师著作网上展览”,也逐渐成为学校研究成果的荟萃之地。

        不仅仅是教师的著作,教师们的备课笔记、文章手稿等等实物也是学校学术文脉的一部分,体现的是师大人潜心研究、严谨治学的人格面貌,不懈奋斗、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学校档案馆目前征集到的最“年长”的手稿当属上海师院首任院长廖世承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手稿:22本早已泛黄的练习本,里面是廖先生有关教育方面的文章,工工整整的钢笔字迹清晰整洁,足见老一辈教育家的认真与严谨。捐赠者是廖老的外孙胡树立先生,2012年他把廖先生的22本手稿、4本著作、1盏台灯交给档案馆:“上海师院是我外祖父工作多年的地方,这些东西放在你们档案馆更有意义。”廖世承先生为学校的发展、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而学校有了这样一大批兢兢业业的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薪火相传,才使上海师大的学术文脉在历史中不断延伸。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在众多热心的师大人的支持、参与下,学校档案馆征集校史史料及实物工作进展顺利,其中一位捐赠者朴实的话语道出大家的心声:“这些东西放在学校更能发挥作用,可以让更多的师大人知道我们学校是怎样一路走过来的。”的确,校史实物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当今天的师大人为学校感到自豪的同时,也应该回望学校一路成长的足迹,感恩一代又一代师大人曾付出的努力。而学校这棵参天大树,也正是有了全体师大人同心同德用智慧和汗水的精心浇灌,才更加枝繁叶茂。
                 (供稿:档案馆 作者:洪玲)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