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杂志对话陆建非 阐释英语教育与改革走向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7-11浏览次数:68710


        《上海教育》杂志2014年7月1日出版的期刊以“十问英语”为题,刊登了记者专访我校党委书记、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上海分会会长陆建非和英孚青少儿英语中国区总经理、执行副总裁白皎宇女士的文章。全文摘编如下:


来源:《上海教育》杂志2014年7月1日
标题:十问英语——对话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上海分会会长陆建非 英孚青少儿英语中国区总经理、执行副总裁白皎宇
记者:计琳 徐倩


        《上海教育》:最近一个时期以来,有关英语教育的问题备受关注,引发社会上对于英语教育的价值、与母语的关系以及如何考试、如何改革等问题的热议。在全球化的今天,您认为该如何看待英语学习的价值?

        陆建非:英语学习的价值是由其语言使用的国际性而客观存在的。16世纪末,莎士比亚活着时讲英语的人还不足500万,而今天把英语作为母语的人约有4亿;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并经常使用的人约有3亿5千万;把英语作为外语且能流利使用的人约有1亿;有70多个国家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半官方语言,这些国家内居住着16亿人左右;据估算,跨入新世纪时全世界英语学习者至少达10亿人;全球约有五分之一的人具有不同程度的英语交际能力;世上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经常观看用英语播出的电视节目;70%--80%的网站使用的是英语;输入全球计算机网络的经贸信息有80 %是以英语显示的。欧洲自由贸易协会最终决定以英语作为其工作语言,尽管它的6个成员国无一把英语当作本国官方语言。英语语言国际性的客观事实已被广泛认可,并成为人们学习英语的主要理由。尤其在经济全球化驱动下,跨国度、跨民族、跨文化交际变得平常和必需,由此促成掌握一门共同语言成为当代人的必要素养。
而且英语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为了交流、获取信息,还对人的智力发展、较早融入国际社会、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包容等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上海教育》:英语的学习会影响母语的学习吗?您如何看待英语与母语的关系,两者是相互对立,还是互补共进?

        陆建非:文化在全球化的趋势之下,必然是多元的,语言没有高低之别。文化平等观是我们实现跨语言交流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前提,而理解和传播乃至交融是跨文化能力的核心要素。

        《上海教育》:我国国民的英语水平在全球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英语有被过度学习和消费的倾向吗?
        陆建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民英语水平得到普遍提高,推动中国更快更深地融入全球化进程,这对于拥有13亿万人口的泱泱大国而言是很了不起的。但从全球来看,我国的国民英语水平还不高,特别是高水平的英语人才还很缺乏。

        改革开放初期,很多的年轻人为了出国留学、移民或打工而恶补英语,如今,除了上述原因,还加上升学、就业、晋级、旅游等因素,使得学习英语的目的多元交叉,持续高温。中国孩子学习英语确实占了相当长的时间,而且年龄跨度比较大,确实呈现出一种终身学习的志向和一种反复折腾的现状。但与英语学习热潮相比我们更应思考的是,如何提升英语学习的效率。

        《上海教育》:2013年11月3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颁布了《2013年英语教育网络的调查报告》,其中有45758名网民参加。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成的家长认为学习传统文化比学习英语更重要。但是孩子在学习英语当中投入的精力依然超过语文。有七成的家长认为,孩子学习英语就是为了要升学,非常功利。另外根据调查,47.38%的孩子从3岁到6岁开始接触英语。一边是学习英语的人越来越多、年龄越来越小,但另一边却是英语教育的不断被诟病。为什么英语教育会给人造成哑巴英语、应试英语的印象?英语教育到底哪儿出了问题?

        陆建非:原因是多重的。英语考试的等级化、标准化、行政化、产业化问题,使得英语的应试愈演愈烈,死记硬背、枯燥的机械性练习、教学方式的单一、语言环境资源的不足等都使得英语教育失去了它的本义。语言是思维的方式、交际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任何类别的语言教学实质上是人文素养的教育,她的魅力在引导人们向真、向善、向美,使学者“习得”而非“死记”活生生的话语,渐渐地敏于观察、善于思考,乐于交际。

        我认同这样一句话:对高考语言学科分值的调整不应是对某种语言学科工具作用的贬值,而应是对某种社会倾向的纠偏。

        其次,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指出,人类先天语言能力是生物遗传的结果,语言学的本质是认知心理学,而且最终是生物学的一个部分。据统计,在亿万母语为非英语的学习者中,真正能实现无障碍地跨文化交流与沟通的人不会超过5%,绝大多数人的外语水平只是熟练程度不同而已,有段时间经常练就熟练了,不练了就不熟。这便使得花了大本钱的学习者以及家长大失所望。

        《上海教育》:人们抨击英语学习负担重的其中一大因素就是要背大量的单词?我们目前英语教育的词汇量确有过量吗?到底多少词汇量为宜?

        陆建非:我国高考对英语词汇的要求总体偏少,最高要求仅为3500词。而且,现在还有部分省市打算减少高考英语词汇。但事实上,适度足量的英语词汇是顺畅有效交际的必要前提。1932年民国时期,那个时候的高中就是8000个单词的要求,日本的高中英语词汇是5900个,我国台湾地区的高中英语词汇是6600个,而俄罗斯的高中英语词汇是8000。青少年的记忆储存空间特别大,只要有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和科学的词汇学习方法,较大幅度地扩大高中英语词汇量是可行的。

        在16、17世纪的时候,英国一个普通农民基本上500到800个单词就可以与人交流了,但在“知识爆炸”的信息化时代,我认为至少要有8000个单词才算初步具备专业学习和应用能力。

        《上海教育》:语言学习的黄金期是什么时候?

        陆建非:是在青春期之前,所以在拉丁语盛行的时候,一些国家会把学习外语当作是青春期的仪式。

        《上海教育》:您认为提升英语学习水平的关键是什么?

        陆建非:关键之一就是接触语言的频度。这也是课余民办培训机构在大中城市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我们现在英语学习的“语义场”太窄,没有宽阔的“语义场”,仅是在课堂上教“课本英语”,规约了英语不可能“广种博收”。而语言学习的先天潜质是要在后天、及时地暴露在反复刺激的语言情境中才能被激活的。

        另外,词汇量和阅读量也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所在。老一辈知识分子中之所以许多人英语水平很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当时他们学习英语就是大量阅读原著,尤其是小说。

        《上海教育》:您认为英语教育的未来路在何方?

        陆建非:中国的英语教育过去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今天是以应试教育和能力教育并行,将来应该是以能力教育为主,这也是英语学习回归之路,回归到了符合语言学习和语言教育规律的正确道路上来,我们不断地向社会呼吁英语学习回归本源,希望英语培训机构避免过度功利和投机,最终希望培养的下一代是能够真正掌握和使用英语的国际化精英。

        同时,文化大国的崛起必是以语言作为根基的,因此我们只看到母语的博大和厚实还不够,还要使我们的母语更开放、更包容。文化平等观是我们实现跨语言交流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前提,而理解和传播乃至交融是跨文化能力的核心要素。所有的教育最后的境界应该是共享、共用、共存。

        《上海教育》:您对英语教育的未来发展有什么预判?

        陆建非:可以预见,外语尤其是英语学习依然火爆,这与全球化进程呈加速度有关;公众和行政部门对于外语的看法会趋于冷静和理智,对英语的成绩、等级、证书之类的解读和应用会趋于合理;对英语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深入改革将成为外语教学改革的牛鼻子,成败也就在于此。

        而真正的外语应用性人才,如高级口译、同声翻译、汉译英专门人才、外国文艺作品的翻译者等,依然稀缺,而且弥足珍贵。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