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组织专家研讨英语教学趋势与对策引发媒体竞相报道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1-10浏览次数:2973


       近期,英语教育和英语高考改革方案成为社会持续热议的话题,作为英语专业的专家和学者校党委书记陆建非在《文汇报》上发表专题文章,对有关问题作出了理性思辨,得到了沪上相关专家的积极回应。2013年12月底,由陆建非指导,我校外国语学院专题主办了“基于我国高考英语科目调整变化后英语教学的趋势与对策”研讨会,沪上20多所大学的专家、学者,一线的大学、中学英语教师共聚我校,围绕英语教学的改革走向开展研讨。会上专家学者的建议对策和观点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连日来,文汇报、新民晚报、解放牛网、上海日报、天天新报等多家媒体纷纷撰文报道,相关报道被多家网站转载。现摘编如下:


来源:文汇报 2014年1月2日 10版 考试·文汇教育
标题:高考指挥棒转向了,英语教学怎么变?
记者:张鹏
转载:新华网 人民网 腾讯网 和讯网 光明网 搜狐网等

       自从教育部推出教改方案和北京市推出英语高考改革方案以来,英语教育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近日,上海师范大学举办“基于我国高考英语科目调整变化后英语教学的趋势与对策”研讨会,沪上不少高校英语学院负责人和中小学英语学科带头人就时下英语高考改革和英语教学等问题进行研讨,旨在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咨询,为英语教育发展开辟蹊径。

       学英语12岁以前是黄金期

       上师大附中教师顾惠玲曾对高三学生作业量的分布做过调查:数学1.5个小时,物理1.5个小时,英语45分钟,语文30分钟;高二学生作业量分布则为:数学1.5个小时,物理45分钟,英语45分钟,语文30分钟。“如果将母语弱化归咎于英语,这个板子打错了!”

       调研发现,大部分家长认为英语学习年限过长,近8成孩子在3到6岁时就已开始学习英语。让家长和老师困惑的是,英语学很久,可成果却不容乐观。据统计显示,在整个亚洲,中国英语水平几乎垫底,仅领先于泰国。就连斯里兰卡这样名不见经传的小国家,英语总体水平都优于我国。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常务副董事罗佩明忧虑,“目前国内高端英语人才还很欠缺,同声传译、高级翻译多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我们没有理由觉得我国学生的外语水平已经够了。”

       于是,更多的人开始思考,对于学生而言,究竟几岁开始学习英语效果最好?对此,英孚青少年英语中国区总经理、副总裁白皎宇表示,在国外,12岁以前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黄金时期,从3岁开始到12岁是学习语言的最佳学习期。而且学语言是不冲突的,孩子既可以学习瑞典语,也可以学习英语,还可以学习中文。

        上海英语高考改革 请先研究内容

       高考改革总体趋势明确,但上海还未出台具体改革措施,研讨会上,不少专家学者对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在上师大外语学院副院长胡俊杰看来,英语高考制度进行改革,重点是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尤其是要重视高考内容的研究。

       在我国,不管是从考试内容还是形式上来看,四六级英语考试含金量最高。胡俊杰建议,高考英语改革不能单纯从表面降低比重,还应该加强对命题人员培训,加强中学与高校的合作,强化对考试内容及形式的研究。

       同时,还应通过优化考试内容,突出考试的反拨作用。四六级考试就通过考试内容的改革,即在基础试卷中增加有关中国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促使外语学习中同样重视中国文化学习,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此外,应提倡将等级制与分数制相结合,有些专业可以采用分数制,而有些专业可以采用等级制。还要限制考试次数,避免学生为了单纯追求高分多次考试。

        英语水平差异化明显 英语学习自主性优先

       高考英语变革,导致高校英语教学将面临新的挑战,学生英语整体水平可能会下降。又因不同省份英语高考政策差异化,学生间的英语水平差距会加大,尤其体现在城乡学生之间的英语水平差异。

       针对这些变化,胡俊杰建议大学英语教学要进行配套改革。例如构建以“通用英语、通识英语、通用学术英语和专业英语”为主的多元化的课程体系。继续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实现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方式。例如在全校范围内组织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单词拼写比赛、课文朗读大赛、配音比赛、演讲比赛、喜剧表演比赛、写作大赛等等。在学校支持下,通过购买、整合、共享和自主开发等多种形式建设自主学习资源库和学习平台。

       还很重要的是,要完善大学英语评价机制。淡化甄别功能,强化其对教与学的反拨功能,利用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升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自信心。对学生的评价将采用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种形式相结合的形式,尤其是对形成性评估给予应有的重视。

链接地址:http://wenhui.news365.com.cn/ewenhui/whb/html/2014-01/02/content_64.htm

来源:解放牛网 2013年12月30日
标题:中国大陆英语熟练度全球第34位,排在韩、日、越后
记者:徐瑞哲

        本报讯(记者 徐瑞哲)我国高考外语科目面临调整变化,被一些社会意见解读为“英语淡出”——那么中国人的英语到底怎么样?沪上外语教学界人士在上师大展开研讨,援引了跨国教育集团英孚教育近期披露的第三版《英语熟练度指标报告》,按全球60个非英语国家和地区成人的英语熟练度排名,中国大陆以50.77分排在第34位,属于低熟练度,排在韩、日之后。

        这份报告利用英孚全球各地的460间学校和办事处,获得了75万名成人为期一年的在线测试数据,中国大陆地区分值比6年前提高了3.15分,与3年前相比排名上升两位。不过与其它“金砖四国”成员相比,目前排名仅以微弱优势高于巴西。在全球范围内,瑞典仍以68.69的高分稳居第一,挪威、荷兰、爱沙尼亚、丹麦、奥地利、芬兰依次位列其后,均属于“极高熟练度”。这6年间,亚洲多国英语能力也稳步提升,如韩国(53.46分)列第24位,日本(53.21分)列第26位,越南(52.27分)列第28位,属于“中熟练度”,我国台湾地区比大陆地区排名略高一位,为50.95分。

        上海师大党委书记、原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陆建非教授表示,参照这份报告,国人英语水平虽有进步,但首次被俄罗斯、越南超越。他认为,以词汇量为例,8000个单词是初步掌握通用学术英语的门槛,而目前我国高中词汇量要求为3000多个,意味着大学要补5000个词汇。相比之下,日、俄高中词汇量要求分别达到6000、8000个左右。“以英语为主的外语考试制度改革并不是传递英语不再重要的信号,国人英语考试能力也并不等于英语语言能力。”

链接地址:http://www.jfdaily.com/a/7727055.htm

来源:新民晚报 2014年1月6日 A4版 科教卫新闻  版面头条
标题:沪上专家研讨高考改革后英语教学趋势—— 高考再怎么改 英语教育不可废 外语该怎么教 减少应试重应用
记者:张炯强

       继北京市考试院提出“降低英语分值(从150分下调至100分)、提高语文分值(从150分上调至180分)”高考改革方案之后,不少省市和地区紧跟潮流,酝酿新举措,有的甚至计划在高考中取消英语听力。日前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的“基于我国高考英语科目调整变化后英语教学的趋势与对策”研讨会上,与会的语言学专家学者达成共识:高考无论做何改革,英语教育不可偏废。

       母语弱化莫怪英语

       有一种说法,认为眼下中国的学生国学素养低下,与过度重视英语有关。对于这种观点,上师大党委书记、英语专业教授陆建非大声疾呼:不能将母语的弱化归罪于英语。当下,中国人母语水准下滑,主要是信息时代的“浅阅读”“少阅读”所致。由于阅读越来越“快餐化”,我们的学生汉字书写生疏,直面交流木讷;同时,小说诗歌冷落,自然情趣退化,这些,均非学英语之过。

       陆建非说,要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需要一大批英语人才,让世界理解什么是汉文化、什么是中华文明。他举例说,很多人都佩服莫言,然而,莫言的成功,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那些译者,是他们将莫言小说中浓重的山东方言,翻译成了英语,让世界知道了莫言。

减少应试学以致用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外语学院院长陈家旭教授指出,部分地方拟将英语听力测试退出高考,值得商榷,“我们赞成高考英语改革,是减少应试的成分,更多地让学生掌握英语沟通能力,而听力正是英语学习之本。”

       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颜静兰认为,在我国,学英语的人越来越多,年纪越来越小,课时也越来越长,英语考试越来越繁杂,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中国是世界上学英语人数最多,但效率最低的国家”。据《英孚英语技能指数》,2007年,印尼、越南和同属金砖国家的印度、俄罗斯分数均低于中国,而现在他们的得分反超中国。这一现象应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关注。她认为,无论高考中英语科目如何变化,上海学生的英语教育不仅不能弱化,还需要加强。

建议改进教学方法

       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创办人、特级教师罗佩明认为,当务之急不是考虑学生学不学英语的问题,而是应该思考怎么学、怎么用?她说:“我的母亲学英语,主要是阅读,就是看原版的小说、著作,结果,几十年后,还能在家中用英语与客人熟练地交流。”她希望,学生学英语不要单为考试,从掌握技能出发,学英语会更有趣、更实用。

       与会专家认为,高考无论如何改革,至少在上海,英语教育依然会“火”会“热”,其一,名校招生时必须要求考生掌握一定的英语技能;其二,伴随着自贸区的设立,外企越来越多,英语将是一个学生求职的“敲门砖”。

链接地址:http://xmwb.xinmin.cn/xmwb/html/2014-01/06/content_4_1.htm

来源:天天新报 2013年12月30日 A17版 版面头条
标题:高考弱化英语,意味它不再重要?
记者:俞海燕

        新报讯 教育部高考改革总体方案本月初露端倪,外语将“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探索“社会化一年多考”;在北京、山东等地相继出台降低英语科目分值比重、取消英语听力等“弱化”英语高考的计划,使得英语教育和英语高考引起社会各方热议。日前,一场“基于我国高考英语科目调整变化后英语教学的趋势与对策”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沪上20多所大学的专家、学者,一线的大学、中学英语教师参加了研讨。

英语是工具,也不只是工具

       英语拟“退出高考”,是否意味着英语不再像以往那样重要?这引起了大规模的反响,包括广大考生及家长的疑虑。

       在上海师大外国语学院组织的此次研讨会上,专家们谈到,英语确实是一种工具,但学习英语的意义又不止于掌握一门语言工具。不妨重新认识英语的本质以及它与母语的关系,避免过度解读英语成绩和证书,同样也要避免情绪化的抱怨和误判。

       上海师大党委书记、上海市跨文化交际学会会长陆建非介绍道,全球有4亿人口将英语作为母语,世界上1/5的人具有不同程度的英语使用能力,如今网上的经贸信息80%都是英语的。英语在先后融合了包括汉语在内的60种语言后,单词量已突破100万。英语不再等于西方语言或西方文化,它已成为一种世界通用语言,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去学习和使用。在眼下的全球化进程中,英语学习与国家发展、劳动力素质提高等都有积极相关性。

       而根据上月出炉的2013《英孚英语技能指数》报告,我国成年人的平均英语技能虽然比去年有所提升,但仍属于“低熟练度”,不及俄罗斯、越南等国家。对此,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颜静兰也提到一个例子,一项针对重大赛事志愿者的调查发现,就算是这些学生,其外语口头交际能力也不理想,而且交际的态度也存在问题。

       上海特级教师、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创办人罗佩明谈到,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方式、更是文化的载体。外语的学习中,跨文化交流能力或是说国际理解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现实中,我们的高层次外语人才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现在的高级翻译多是中老年人。

       “我的学生说,如果英语不学好,就没有安全感。”上海师大附中英语教师顾惠玲则以她一位高三学生的话更为鲜活地表述了她的观点。顾老师说,这意味高中生已经把英语学习和自己的人生、前途联系在了一起。他们知道,以后申请国内外名校、学习研究以及将来竞争工作岗位时,英语都将发挥作用。

要出新招,更要重新梳理

       政策制定者强调,即将到来的改革能让英语教学变得更有效率,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升其交流能力,改变中国人“哑巴英语”的窘境。研讨会上,专家们谈到,高考英语科目调整改革,重点是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思维,把学生放到多元化的思维中培养。要解决“费时低效”的现状,在采取“新招数”的同时,有必要重新梳理一下国内英语教和学两端中存在已久而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农村地区,教学以知识型为主;教材枯燥,教学内容趣味性不足等。

       不久前,民间机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北京组织的一场“英语教育改什么”的沙龙。知名英语教育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龚亚夫也谈到了中国式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英本主义”教育理念、教师缺乏系统培训等问题。他说现行教材设置多模拟英语国家环境和人物身份;强调与英语为母语的人交往;谈论的话题则是英语国家日常生活话题,特别是小学教材,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

       北京四中外语教研组组长李俊和在这场主题沙龙上谈到,今后的趋向应该是淡化语法,淡化语言知识,“英语老师要上成跟体育课差不多”,以练为主,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如果您作为一个英语老师,自己口语都不行,还怎么教学生啊?”李俊和说。

       不少人在赞同“英语退出高考”的同时,往往夹带“语文终于要扬眉吐气”的感叹。这一社会现象,也在研讨会上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关注。专家们普遍认为,母语退化是一个全球化现象,是信息化快速发展引起的记忆、阅读、交际模式颠覆而造成的。强化母语的途径是提升母语本身的教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样要置于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系统考虑。另外,从事实角度出发,学使英语科目在高考比重减少后,学生也可能更加情愿分配更多的时间放在理科学习上。

链接地址:http://www.xwwb.com/html/2013-12/30/content_28163.htm?div=-1


来源:上海日报 2013年12月30日
标题:Fun teaching helps boost English over Chinese for primary students, expert says
记者:赵雯

        LOCAL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often prefer English classes to Chinese because of a more open and interesting style of teaching, an educational expert from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aid at a seminar last week.

        Hu Junjie, a professor with the university’s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said that’s the feedback he got from students he spoke with a different schools in Xuhui District as well as from teachers.

        Hu said they told him English teachers often introduce such activities as singing, speech contests and drama, as well as multimedia methodology to present the classes.

        Teachers in Chinese classes tend to be more old-fashioned, with students asked to read texts and learn by rote to write characters that are highly complex and must be done in a precise order of strokes, he said.

        The seminar, on the trends of English teaching after changes to the English test on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 provided advice for the Shanghai Education Commission in making plans and policies.

        Hu’s observations are sure to add to the discussion over the importance of China’s mother tongue compared to the most widely used language in the world.

        The controversy grew after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aid last month that the English test would be removed from the annual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 as of 2020 and even earlier in pilot cities. Instead, a national unified English test would be held several times a year.

        In Beijing, the total score of required for the English test on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 will be lowered from 150 to 120 starting in 2016 while the score of Chinese will be raised from 150 to 180, the Beijing Education Commission announced in October.

         Some experts say the move lowers the status of English while improving the importance of Chinese learning. But teachers in Shanghai interviewed recently said they thought English would still be important as it would still be required by many universities.

        “Many students in my class said they are against the proposal to remove English from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 or reduce the score of English,” said Gu Huiling, an English teacher at the high school affiliated with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The students know English is important as a tool in competing with others in such a globalized environment no matter how the test mode changes,” Gu said.

        Lu Pei, a Chinese teacher at Hongxin Primary School, said Chinese lessons can also be interesting but the teachers have little time to design such activities since they need to help students master the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words required for primary school.

        Lu didn’t agree with the view that Chinese ought to be more important than English — she said children can learn both languages well as long as they hold their interest.

        Lu, who has been teaching for more than 20 years, said Chinese was once more popular because children read a wide range of books in their leisure time. Now, as children are drawn to playing computer games or watching TV, they have tended to lose the habit of reading and their reading skills are not as good as before, resulting in a low interest in Chinese.

        It is still unknown whether Shanghai will remove English from the city’s college entrance exam and how the unified English test will be carried out.

链接地址:http://www.shanghaidaily.com/Metro/education/Fun-teaching-helps-boost-English-over-Chinese-for-primary-students-expert-says/shdaily.shtml

(供稿:宣传部)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