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2012级新生军训任务日前已圆满完成,期间我校开展的“律动成长——家书和寄语”等主题活动,引起《青年报》、《东方时报》、上海教育新闻网等多家社会媒体的关注与报道。现将部分报道转载如下: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2012年9月9日
标题:上海师大军训育人:家书寄感恩 微语传激励
近日,上海师大2012级学生军训师通过开展“律动成长——家书和寄语”、“绿色心情——微语和感言”、“绿营风采——绿影和瞬间”主题活动,以家书和寄语融入感恩教育,以微语和感言发挥朋辈激励,以绿影和瞬间营造争先创优,引导新生在军训期间体会“带着感恩——起航”、“收纳思念——笃定”“携手激励——拼搏”“感悟生活——成长”,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更切实发挥了军训育人的实践效果。
家书和寄语:家书寄语,传递成长喜悦
“自离家以来,已十日有二,不知二老尚愉悦否。军训已有十日,虽苦,然一切安好。每每及夜,父母之教诲,犹言在耳,故不敢妄自菲薄,轻言放弃。” “亲爱的爸爸妈妈,出门在外难免让你们担心,我会好好的,一切放心好了,女儿已经长大……”近日,上海师大在全体新生中开展“我为家人写封信”的活动,号召新生们为父母写封信。
5000余名学生以家书的形式向父母保平安、道收获。好多学生在写信的过程中还动情地流下眼泪,可他们却说,“流泪的确是想家了,但是写信的过程中更多地是想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培养不易……”许多父母都是第一次收到子女的亲笔信,激动不已,“真正体会到了家书抵万金的珍贵!”。
家长们也纷纷写下寄语,嘱咐孩子们认真学习,适应新的生活。“孩子,长这么大,你是第一次离开家,爸爸妈妈牵挂你,但更期待你的转变!”在家长的寄语中,多是希望子女能适应集体生活,学会互相包容、互相关心。
微语和感言:微信微博,分享快乐点滴
在军训期间,师生们还纷纷通过微博、易班等网络媒体新途径分享军训的点滴快乐。几乎每个连队都开设了特有的微薄账号,每天关于军训的微薄上千余条。
“军训真的很累,每次早上起来都特别想让自己生病。可是一到操场上看到教官的精气神,自己也像打满鸡血一样。二团十六连加油!” 学生赵家仪说,“军训矫正了我的身姿,改变了我的人生态度.军训就像一场蜕变,即使没有破茧成蝶的美丽,但我内心那一点一滴的变化却不断的警醒我,激励我,军训的日子,我感觉我在不断的变化,不断地成熟。”通过微语感言,参与军训的学生不仅实现了自我勉励,还收获了“朋辈激励、师长鼓励”,为他们今后的生活奠定良好的氛围和基础。
绿影和瞬间:咔擦瞬间,记录珍贵一刻
在军训期间,学校还通过征集“绿影和瞬间”的图文报道,宣传先进典型人物,弘扬先锋精神。参训教官、承训学生、指导员……纷纷成为了“绿影”人物,营造了“比学赶帮超”的争先创优氛围。在征集的图文中,既有师生互相关爱、军民互动关怀的点滴,也有同伴之间相互扶持、同舟共济的瞬间。军训中的感人一刻、温暖一刻、难忘一刻,都通过“绿影”凝结成了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
据悉,学校正陆续将相关优秀作品集结成册,形成《律动成长—— 一百篇家书和寄语》、《绿色心情—— —百句微语和感言》、《绿营风采—— —百个绿影和瞬间》三个专辑。率先问世的《律动成长——一百篇家书和寄语》成为了参训师生争先传阅的读物,“再读了一篇自己写的家书,再翻阅父母的寄语,更感到‘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思念,以及父母对我的希冀。我一定会珍藏这本记录我成长的书,并以此激励我的大学生活。”小沈同学这样说道。
来源:青年报 2012年9月11日 B07版
标题:上师大学生军训中为家人寄送百余份家书 ——把不好意思电话里说的全包进信纸
记者:吴嘉川
对于处在郊区大学城里的大学生们而言,如今想要联系父母并不是一件难事。取代简单用手指敲打键盘,近日上师大人文学院号召大学生们重回“书信时代”,集体提笔为家人写下一封封军训家书。据悉,这是上师大新生感恩教育中首次开展此项活动。
8月末,炙热的阳光直射,上师大奉贤校区的操场上一张张稚嫩的脸上滴下了一串串汗珠,一年一度的大学新生军训又拉开了序幕。12日的军训虽不是“烽火连三月”,但人文学院的学生们却践行着“家书抵万金”。信中写下的是那些“不好意思在电话里说的内容”。
小葛是一名高中就常寄宿在校的女生,但即便如此她对写家书依然很“新鲜”。“虽然大部分时间离家,但现在大家都已用手机联系了,很少有人再去特地写一封信。”她的家书有些特别,撕开的信封里面标题写着“忏悔书”,“一直在校住宿的我本就没有时间在高中时期多见见你们,好不容易在高考之后有个长长的暑假,可谁也没想到,时间会过得那么快,一眨眼我已开始军训了。”她自称这是对父母的“忏悔”。
对于以后是否还会写信,小葛觉得手机联系更方便,她说自己刚进入大学已经教会了父母如何使用“微信”,“有时候我也没能及时打电话,有事情他们就会在微信上和我留言。”
不同于上海学生,离家甚远的小何(化名)的家书显得有些不一样。没有同学们单纯写下“想念”二字,她只是用最平凡的“身体还好吗?”作为信的开头,将自己入校以来的心情娓娓道来。原来,这位来自河南省商水乡的姑娘对于写家书并不陌生,城里的孩子们喜欢用电话交流,而她依然保持着每个学期寄一封家书的习惯。
她说那日提笔前,自己从操场走回宿舍就已在想要写些什么,眼前却不断浮现父亲送自己来报道那日情景,“爸爸送我来上海,我知道他肯定不舍得住宾馆,一定是在火车站那里随便凑合了一晚。”说到这里,她哽咽了。信的最后她写道:“爸、妈要保重身体,我会时常打电话给你们的!我发誓会在大学里混出出息的!”
在辅导员眼中,写信不仅仅是一次“活动”,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以后离家的生活中,多与自己亲近的人表达内心的想法。作为上师大感恩教育的一部分,家书活动得到了人文学院在内许多学院的积极响应,“学校在培育有用人才之前,希望他们是一个会感恩的人,更希望他们首先要做到是一个有孝心的人。”正带伤参与学生军训工作的辅导员任意这样告诉记者。
来源:东方早报 2012年9月11日 A10版
标题:千封家书遥寄军训故事
记者:韩晓蓉


高校军训31年
1981
1981年中共中央下发[1981]11号文件确定,高校的学生军训要纳入教学计划,进行统一安排,高校学生军训开始步入正轨。
1984
1984年10月通过《兵役法》,既不要求学生达到预备役军官的标准,也无须成为民兵组织中的一员,只要求学生接受基本军事训练。
1985
1985年起开始组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三次学生军训试点工作,先确定在52所高校中进行学生军训试点,以后根据情况增加。
2005
2005年,全国所有普通高等学校,都要普遍开展学生军训。由此,高校学生军训进入了普及化的阶段。
“当你们看到这封信时一定很惊奇吧,因为现在很少有人用信这种方式来和父母交流,但有些话用信的方式表达更好一些。”
上海师范大学军训将在9月12日结束,此次军训在全体新生中开展“我为家人写封信”的活动,号召新生为父母写封信,5000余名学生以家书的形式向父母报平安、道收获。
随着高校陆续开学,作为大学生活启蒙篇的军训也渐渐“收官”。在网络时代长大的90后们多数很“宅”,当穿上迷彩服,一身戎装,站军姿、走队列、赛歌会、写家书……10多天朝夕相处让他们收获颇丰,纷纷感言“带着感恩开始大学生活”。
我们90后也是坚强一代
男子捕俘拳、女子军体拳、男子盾棍术、演练防暴阵型……这是8月30日上海大学操场举行的阅兵式上的一幕幕,这些“兵”就是即将开始大学生活的大一新生。上海大学保卫处长沈龙骥介绍,军训活动除了传统的队列、会操、拉歌之外,还融入了军体拳、盾棍术等新项目,明年还计划引入匕首操。
和上海大学是大一新生军训不同,复旦和上海交大都是大二学生军训,这两个学校的军训在9月4日结束。复旦有自有射击场,军训打靶、实弹射击让90后大学生们过足了真枪实弹的瘾。交大今年军训融入消防演习、应急逃生、现场急救,让大学生们增强实用技能。
“我们都是90后,在很多人眼里,普遍认为我们凡事只先考虑到的是我们自己,很难把我们融入到一个大集体,其实我们并不是他们所想像的那个样子,我们90后也是坚强的一代,也是完美的一代,也是不服输的一代。”上海大学大一新生刘剑婷在日记里写下军训感言。
体会家书抵万金的珍贵
军训有严厉的一面更有温情的一面,上海师范大学的军训亦是如此,军训期间5000余名学生被要求以家书的形式向父母报平安,学生也正好借这个机会和父母说说心里话,“虽然我们每天生活在一起,但我却从来未给你们真正写过一封信。借着这次好机会,我一定要写一些发自内心的感悟给你们,让你们不再为我担心。”这是一团七连的陆诗怡致父母一封信里的开场白。
好多学生在写信的过程中还动情地流下眼泪,“更多是想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培养不易……”
许多父母都是第一次收到子女的亲笔信,激动不已,“真正体会到了家书抵万金的珍贵!”家长们也纷纷写下寄语,嘱咐孩子们认真学习,适应新的生活。
上海师范大学已经将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书信结集成册,《一百篇家书和寄语》专辑一问世即成为师生争先传阅的读物,“再读了一篇自己写的家书,再翻阅父母的寄语,更感到‘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思念,以及父母对我的希冀。我一定会珍藏这本记录我成长的书,并以此激励我的大学生活。”小沈同学说道。
(供稿:宣传部)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2012年9月9日
标题:上海师大军训育人:家书寄感恩 微语传激励
近日,上海师大2012级学生军训师通过开展“律动成长——家书和寄语”、“绿色心情——微语和感言”、“绿营风采——绿影和瞬间”主题活动,以家书和寄语融入感恩教育,以微语和感言发挥朋辈激励,以绿影和瞬间营造争先创优,引导新生在军训期间体会“带着感恩——起航”、“收纳思念——笃定”“携手激励——拼搏”“感悟生活——成长”,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更切实发挥了军训育人的实践效果。
家书和寄语:家书寄语,传递成长喜悦
“自离家以来,已十日有二,不知二老尚愉悦否。军训已有十日,虽苦,然一切安好。每每及夜,父母之教诲,犹言在耳,故不敢妄自菲薄,轻言放弃。” “亲爱的爸爸妈妈,出门在外难免让你们担心,我会好好的,一切放心好了,女儿已经长大……”近日,上海师大在全体新生中开展“我为家人写封信”的活动,号召新生们为父母写封信。
5000余名学生以家书的形式向父母保平安、道收获。好多学生在写信的过程中还动情地流下眼泪,可他们却说,“流泪的确是想家了,但是写信的过程中更多地是想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培养不易……”许多父母都是第一次收到子女的亲笔信,激动不已,“真正体会到了家书抵万金的珍贵!”。
家长们也纷纷写下寄语,嘱咐孩子们认真学习,适应新的生活。“孩子,长这么大,你是第一次离开家,爸爸妈妈牵挂你,但更期待你的转变!”在家长的寄语中,多是希望子女能适应集体生活,学会互相包容、互相关心。
微语和感言:微信微博,分享快乐点滴
在军训期间,师生们还纷纷通过微博、易班等网络媒体新途径分享军训的点滴快乐。几乎每个连队都开设了特有的微薄账号,每天关于军训的微薄上千余条。
“军训真的很累,每次早上起来都特别想让自己生病。可是一到操场上看到教官的精气神,自己也像打满鸡血一样。二团十六连加油!” 学生赵家仪说,“军训矫正了我的身姿,改变了我的人生态度.军训就像一场蜕变,即使没有破茧成蝶的美丽,但我内心那一点一滴的变化却不断的警醒我,激励我,军训的日子,我感觉我在不断的变化,不断地成熟。”通过微语感言,参与军训的学生不仅实现了自我勉励,还收获了“朋辈激励、师长鼓励”,为他们今后的生活奠定良好的氛围和基础。
绿影和瞬间:咔擦瞬间,记录珍贵一刻
在军训期间,学校还通过征集“绿影和瞬间”的图文报道,宣传先进典型人物,弘扬先锋精神。参训教官、承训学生、指导员……纷纷成为了“绿影”人物,营造了“比学赶帮超”的争先创优氛围。在征集的图文中,既有师生互相关爱、军民互动关怀的点滴,也有同伴之间相互扶持、同舟共济的瞬间。军训中的感人一刻、温暖一刻、难忘一刻,都通过“绿影”凝结成了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
据悉,学校正陆续将相关优秀作品集结成册,形成《律动成长—— 一百篇家书和寄语》、《绿色心情—— —百句微语和感言》、《绿营风采—— —百个绿影和瞬间》三个专辑。率先问世的《律动成长——一百篇家书和寄语》成为了参训师生争先传阅的读物,“再读了一篇自己写的家书,再翻阅父母的寄语,更感到‘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思念,以及父母对我的希冀。我一定会珍藏这本记录我成长的书,并以此激励我的大学生活。”小沈同学这样说道。
来源:青年报 2012年9月11日 B07版
标题:上师大学生军训中为家人寄送百余份家书 ——把不好意思电话里说的全包进信纸
记者:吴嘉川
对于处在郊区大学城里的大学生们而言,如今想要联系父母并不是一件难事。取代简单用手指敲打键盘,近日上师大人文学院号召大学生们重回“书信时代”,集体提笔为家人写下一封封军训家书。据悉,这是上师大新生感恩教育中首次开展此项活动。
8月末,炙热的阳光直射,上师大奉贤校区的操场上一张张稚嫩的脸上滴下了一串串汗珠,一年一度的大学新生军训又拉开了序幕。12日的军训虽不是“烽火连三月”,但人文学院的学生们却践行着“家书抵万金”。信中写下的是那些“不好意思在电话里说的内容”。
小葛是一名高中就常寄宿在校的女生,但即便如此她对写家书依然很“新鲜”。“虽然大部分时间离家,但现在大家都已用手机联系了,很少有人再去特地写一封信。”她的家书有些特别,撕开的信封里面标题写着“忏悔书”,“一直在校住宿的我本就没有时间在高中时期多见见你们,好不容易在高考之后有个长长的暑假,可谁也没想到,时间会过得那么快,一眨眼我已开始军训了。”她自称这是对父母的“忏悔”。
对于以后是否还会写信,小葛觉得手机联系更方便,她说自己刚进入大学已经教会了父母如何使用“微信”,“有时候我也没能及时打电话,有事情他们就会在微信上和我留言。”
不同于上海学生,离家甚远的小何(化名)的家书显得有些不一样。没有同学们单纯写下“想念”二字,她只是用最平凡的“身体还好吗?”作为信的开头,将自己入校以来的心情娓娓道来。原来,这位来自河南省商水乡的姑娘对于写家书并不陌生,城里的孩子们喜欢用电话交流,而她依然保持着每个学期寄一封家书的习惯。
她说那日提笔前,自己从操场走回宿舍就已在想要写些什么,眼前却不断浮现父亲送自己来报道那日情景,“爸爸送我来上海,我知道他肯定不舍得住宾馆,一定是在火车站那里随便凑合了一晚。”说到这里,她哽咽了。信的最后她写道:“爸、妈要保重身体,我会时常打电话给你们的!我发誓会在大学里混出出息的!”
在辅导员眼中,写信不仅仅是一次“活动”,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以后离家的生活中,多与自己亲近的人表达内心的想法。作为上师大感恩教育的一部分,家书活动得到了人文学院在内许多学院的积极响应,“学校在培育有用人才之前,希望他们是一个会感恩的人,更希望他们首先要做到是一个有孝心的人。”正带伤参与学生军训工作的辅导员任意这样告诉记者。
来源:东方早报 2012年9月11日 A10版
标题:千封家书遥寄军训故事
记者:韩晓蓉

军训是大学生活启蒙篇,军训结束时,
听着教官感言看着军训视频,不少女生都流下眼泪。

90后大学生们一身戎装,手持警棍和盾牌操练盾棍术。
本版图片 早报记者 杨深来
高校军训31年
1981
1981年中共中央下发[1981]11号文件确定,高校的学生军训要纳入教学计划,进行统一安排,高校学生军训开始步入正轨。
1984
1984年10月通过《兵役法》,既不要求学生达到预备役军官的标准,也无须成为民兵组织中的一员,只要求学生接受基本军事训练。
1985
1985年起开始组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三次学生军训试点工作,先确定在52所高校中进行学生军训试点,以后根据情况增加。
2005
2005年,全国所有普通高等学校,都要普遍开展学生军训。由此,高校学生军训进入了普及化的阶段。
“当你们看到这封信时一定很惊奇吧,因为现在很少有人用信这种方式来和父母交流,但有些话用信的方式表达更好一些。”
上海师范大学军训将在9月12日结束,此次军训在全体新生中开展“我为家人写封信”的活动,号召新生为父母写封信,5000余名学生以家书的形式向父母报平安、道收获。
随着高校陆续开学,作为大学生活启蒙篇的军训也渐渐“收官”。在网络时代长大的90后们多数很“宅”,当穿上迷彩服,一身戎装,站军姿、走队列、赛歌会、写家书……10多天朝夕相处让他们收获颇丰,纷纷感言“带着感恩开始大学生活”。
我们90后也是坚强一代
男子捕俘拳、女子军体拳、男子盾棍术、演练防暴阵型……这是8月30日上海大学操场举行的阅兵式上的一幕幕,这些“兵”就是即将开始大学生活的大一新生。上海大学保卫处长沈龙骥介绍,军训活动除了传统的队列、会操、拉歌之外,还融入了军体拳、盾棍术等新项目,明年还计划引入匕首操。
和上海大学是大一新生军训不同,复旦和上海交大都是大二学生军训,这两个学校的军训在9月4日结束。复旦有自有射击场,军训打靶、实弹射击让90后大学生们过足了真枪实弹的瘾。交大今年军训融入消防演习、应急逃生、现场急救,让大学生们增强实用技能。
“我们都是90后,在很多人眼里,普遍认为我们凡事只先考虑到的是我们自己,很难把我们融入到一个大集体,其实我们并不是他们所想像的那个样子,我们90后也是坚强的一代,也是完美的一代,也是不服输的一代。”上海大学大一新生刘剑婷在日记里写下军训感言。
体会家书抵万金的珍贵
军训有严厉的一面更有温情的一面,上海师范大学的军训亦是如此,军训期间5000余名学生被要求以家书的形式向父母报平安,学生也正好借这个机会和父母说说心里话,“虽然我们每天生活在一起,但我却从来未给你们真正写过一封信。借着这次好机会,我一定要写一些发自内心的感悟给你们,让你们不再为我担心。”这是一团七连的陆诗怡致父母一封信里的开场白。
好多学生在写信的过程中还动情地流下眼泪,“更多是想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培养不易……”
许多父母都是第一次收到子女的亲笔信,激动不已,“真正体会到了家书抵万金的珍贵!”家长们也纷纷写下寄语,嘱咐孩子们认真学习,适应新的生活。
上海师范大学已经将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书信结集成册,《一百篇家书和寄语》专辑一问世即成为师生争先传阅的读物,“再读了一篇自己写的家书,再翻阅父母的寄语,更感到‘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思念,以及父母对我的希冀。我一定会珍藏这本记录我成长的书,并以此激励我的大学生活。”小沈同学说道。
(供稿:宣传部)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