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一线访民意 广阔天地听民声 师大学子调研基层民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9-13浏览次数:1788


        9月6日,新民晚报《以公共自行车离“好借好还”有多远——上海师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发现:租车网点少,收费标准不统一,各区域运营模式和使用状况差异明显》报道我校学子在社会实践中调研上海公共自行车租赁状况,引起多家媒体的转载报道。人民网、新民网、搜狐网等媒体纷纷转载。我校700余名学子积极申报了80个国家级、市级、校级等课题,共有百余名专业教师参与指导,既有专业教师,如刘旭光、周中之、翁敏华、石书臣、陈丽菲等,也有学生辅导员带队调研。在为期两个月的调研中,学生们赴甘肃、广西、云南、陕西、安徽等中西部地区进行调研,涉及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高校大学生、下岗群体、民间艺术家、公益组织负责人、民间书店业者、学生志愿者、无证摊贩等30多种人群,调研人次达20000人次。学子们在调研中深入了解基本国情,广泛开展社会服务、走访调研、政策宣讲等活动,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科研立项和科技创新项目结合,充分展现了我校青年学子积极关注并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为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社会新观察

        源头有“活鱼”,基层天地阔。学子们将目光聚焦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聚焦创新驱动的科学发展、聚焦和谐社会的民生百态。在今年社会实践专题调研板块申请立项的课题中,共有1个“三下乡”团队课题获得国家级立项,5个获得“市级立项,14个课题获得第四届“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立项,49个课题获得校级立项。马克思主义学院郏惜在前期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上海古镇商业化严重失去原有特色的社会调研;商学院魏笑结合专业背景,研究人民币升值预期背景下金融衍生品的组合应用案例,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孟浩通过上海城市公园,研究公园对城市地表温度热岛降温效应;人文学院王晶以当下支教热为着眼点,分析大学生对于西部支教的关注度背后的思考。

        青春新历练

        为了做好课题调研,学生们放弃休假,进行样本调研与数据分析。体育学院杨通等申请的课题是《浦东新区建筑工地农民工与普通社区居民的体质检测及对比》,为了获得精准的样本分析,他和同伴假期中冒着高温赴多个建筑工地调研;建工学院杨鹏的课题是《新农村道路桥梁建设是否符合专业水准以及是否满足新农村未来发展要求》,为此他每天早晨6 点就起床,开始走村串户,发放问卷,中午饿了就吃点饼干,喝矿泉水,晚上 11 点多才休息;美术学院张素君的研究内容是从民间美术糖画看平民艺术的生存地位与城市文化繁荣的契合,为了找到逐渐消失的糖画艺术家,学生们“翻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在辛勤付出的背后,是学子们体会到收获的快乐。“暑假时期四处奔波、骄阳烈日的炙烤,被调查对象拒绝的酸楚,在我们厚厚的调查报告出来时,一切都得以释怀,这个过程,是对意志的磨练,对人情百态的洞察,对我们今后迈向社会也有莫大的帮助,这种感觉就是雨后彩虹吧。”

        人生新启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调研不仅为学子提供了新平台,也让大家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法政学院吴婷婷说:“有人说,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普遍处于非理性的理想状态,不能准确地认识和评估自己,而我想说的是,忙碌而又充实的社会实践,正给予了我们这样一个走出校园、走出课堂,锻炼自我的机会,通过亲身体验、亲身实践,拉近了与社会的距离,缩短了‘理想中的自我 '与‘ 现实中的自我 '的差距,也为自己增添了一份理性与成熟。”

附:《新民晚报》报道全文
来源:新民晚报 9月6日 A10
标题:公共自行车离“好借好还”有多远——上海师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发现:租车网点少,收费标准不统一,各区域运营模式和使用状况差异明显
记者:王蔚  

        近年来,在我国不少城市的大型居住区、商业中心、交通枢纽、旅游景点等客流集聚地出现了公共自行车租车点。国际上将这种以自行车短时租赁服务系统和配套的路网为载体,提供公共出行服务的城市交通系统称作“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Pub1icBicyc1eSystem,简称PBS)”。

       今年暑假,上海师范大学的大学生们对本市的PBS系统作了大规模调查,并从运营模式、管理方案、站点布设、设备配置等方面提出了改良建议。

        张江地区最活跃

        今年7月起,上师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0级本科生陈启雯、陈迁晓、朱伟君、何雅冰、赵智超等同学,在王建军老师的指导下,先后前往浦东新区的周浦和张江地区、杨浦区、松江区、徐汇区以及宝山区等比较典型的区域展开调查。陈启雯说,上海PBS目前分别有多家投资运营商负责。张江是目前上海PBS运行时间最长的地区;而徐汇区PBS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使用者主要是旅游观光客。

        调查发现,本市从2005年8月起,在沿轨道3号线的20个车站试用PBS,除刚开始有居民尝试外,这些公共自行车大多受到了冷落。

        2008年9月,PBS再次登陆上海,位于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张江科技站和浦东软件园的两个自助式公共自行车服务站正式投入使用。张江地区的租赁网点已增设到了33个,有近800辆自行车可供使用,每辆车每天平均使用频率多达5次以上。闵行区的公共自行车免费租赁试点,同样受到市民欢迎,每天租赁卡发放量比张江地区一个月还多,满意率超过90%。

        使用者男比女多

        根据同学们回收的341份有效问卷,发现67%的市民没有使用过上海公共自行车,14%的市民曾经使用但现在不用了,只有19%的市民一直使用公共自行车。未使用的原因,集中于“附近没有租车网点”和“租车网点过少或设置不方便”等方面。使用PBS者,多数为26至45岁的公司职员,男性使用者略多于女性,沪籍人士略多于非沪籍人士。

        针对运营模式的调查发现,认为押金应该控制在100元以内的被调查者占42%,101元至200元的占21%,201元至300元的占16%,认为公共自行车已经实名登记就不应再收取押金的占21%。21%的人支持“单次使用时长在一小时内的应免费,超时按每小时2元收费”;还有19%市民支持“单次使用时长应在1小时以内,每日前两次使用的费用为每次0.5元,第三次起免费,超时的每小时收费2元”。

        能否发行两种卡

        课题组的同学以张江地区盛夏路某租赁网点为例进行了测算。该网点出行总量约为每日100人次,每辆车日均使用次数为3次,租车率为90%,经计算,该租赁网点配车数应为37辆。课题组还建议竖立一个联网指示灯牌,标注上附近网点位置,并显示附近网点的当前租赁情况。

        陈启雯说,在刚刚完成的课题报告中,同学们还提出,目前上海各个区域的PBS运营模式和使用状况差异明显,为让公共自行车“好借好还”,应制定一个统一合理的收费体制,并由专人定期对车辆进行维护和保养。另外,PBS可以发行两种卡:一种是一卡通,凡是上海市内的自行车租赁网点均可借可还;另一种是临时卡,以方便游客和临时出行的市民。
   
(供稿:校团委)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