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日前,在公布的2012年度省部级各类项目中,我校先后获得9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9项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和1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获得资助的7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分别是:潘悟云的“汉语古音手册”、张谊生的“当代汉语流行构式研究”、施晔的“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研究”、李丹的“中国现代新诗理论与古典资源”4项为一般课题;石书臣的“文化创新视野下的学生思政教育发展研究”为系列课题;宋佩玉的“近代上海外商银行研究”、李亮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启蒙思潮研究”2项为中青班专项课题;唐力行的“评弹资料整理与研究”、李伟国的“全宋石刻文献(墓志铭之部)”为重大课题。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在一般课题、青年课题、中青班课题的基础上于2005年增设的,其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加大投入力度,鼓励原创研究,催生与积累重大优秀成果,促力作、出精品,进一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我校曾于2005年、2009年和2011年获得过此类项目。
2012年上半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共有3项课题获批,其中我校2项。两项课题均获得与会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尤其是唐力行申报的“评弹资料整理与研究”获得专家的高度认可,全票通过。
获得资助的9项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分别是:李进的“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夏正江的“初任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评估与入职指导研究”、王健的“海派教师养成模式研究”3项为重点项目,同时也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学专项课题;王兄的“基于话语分析的课堂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孔令帅的“上海基础教育成就原因的实证研究:基于上海在PISA测评中的表现”、陈霞的“提升中小学名优教师培养专业化程度的运作模式研究”、于龙的“中小学课堂‘负向关注’行为类型、成因与对策研究”、吴艳的“高校本科教学的危机与课堂教学的重建”、孙可平的“以新《十万》问题征集信息为依据的中小学科学与技术意识的实证研究”6项为市级项目。
获得资助的1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分别是:刘永文的“近代上海地区企业的文化构建及其对小说传播的促进”、潘晓声的“可视语音感知研究”、李志强的“《尔雅》和《读写术》研究”、曹秀玲的“现代汉语话语标记多维研究”、王翔宇的“影像产业化视野下的视频信息传达研究”、石力月的“中国三网融合发展与公共服务问题研究”、李静的“传媒与现代国家认同建构:《人民日报》医疗队报道研究”、石书臣的“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研究”、崔百胜的“通货膨胀惯性、金融市场摩擦与结构性冲击-债务危机下DSGE模型的扩展与应用研究”、陈宁的“青少年责任感的发展特点与心理机制研究”、姚潇鸫的“中国佛教与14世纪前的商人及商业研究”、吴国平的“儿童哲学的理论与实践模式研究”、王云龙的“工业旅游提供生产性服务的效果、机理、运作模式与实现机制研究——以上海工业旅游为例”、王健的“‘教师教育学’学科构建的基本理论研究”。
另外,王荣生申报的“语文课程内容的合理性研究——散文为主导文类的困境与突围”也被立项为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2年度重大项目也于日前公布,由我校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申报的2项课题均获得立项,分别是刘旭光的“理想都市—中外都市文化建设与发展之比较研究”和裔昭印的“世界大都市建设的实践与理论研究”。
(供稿:社科处 作者:徐松如)
获得资助的7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分别是:潘悟云的“汉语古音手册”、张谊生的“当代汉语流行构式研究”、施晔的“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研究”、李丹的“中国现代新诗理论与古典资源”4项为一般课题;石书臣的“文化创新视野下的学生思政教育发展研究”为系列课题;宋佩玉的“近代上海外商银行研究”、李亮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启蒙思潮研究”2项为中青班专项课题;唐力行的“评弹资料整理与研究”、李伟国的“全宋石刻文献(墓志铭之部)”为重大课题。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在一般课题、青年课题、中青班课题的基础上于2005年增设的,其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加大投入力度,鼓励原创研究,催生与积累重大优秀成果,促力作、出精品,进一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我校曾于2005年、2009年和2011年获得过此类项目。
2012年上半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共有3项课题获批,其中我校2项。两项课题均获得与会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尤其是唐力行申报的“评弹资料整理与研究”获得专家的高度认可,全票通过。
获得资助的9项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分别是:李进的“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夏正江的“初任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评估与入职指导研究”、王健的“海派教师养成模式研究”3项为重点项目,同时也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学专项课题;王兄的“基于话语分析的课堂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孔令帅的“上海基础教育成就原因的实证研究:基于上海在PISA测评中的表现”、陈霞的“提升中小学名优教师培养专业化程度的运作模式研究”、于龙的“中小学课堂‘负向关注’行为类型、成因与对策研究”、吴艳的“高校本科教学的危机与课堂教学的重建”、孙可平的“以新《十万》问题征集信息为依据的中小学科学与技术意识的实证研究”6项为市级项目。
获得资助的1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分别是:刘永文的“近代上海地区企业的文化构建及其对小说传播的促进”、潘晓声的“可视语音感知研究”、李志强的“《尔雅》和《读写术》研究”、曹秀玲的“现代汉语话语标记多维研究”、王翔宇的“影像产业化视野下的视频信息传达研究”、石力月的“中国三网融合发展与公共服务问题研究”、李静的“传媒与现代国家认同建构:《人民日报》医疗队报道研究”、石书臣的“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研究”、崔百胜的“通货膨胀惯性、金融市场摩擦与结构性冲击-债务危机下DSGE模型的扩展与应用研究”、陈宁的“青少年责任感的发展特点与心理机制研究”、姚潇鸫的“中国佛教与14世纪前的商人及商业研究”、吴国平的“儿童哲学的理论与实践模式研究”、王云龙的“工业旅游提供生产性服务的效果、机理、运作模式与实现机制研究——以上海工业旅游为例”、王健的“‘教师教育学’学科构建的基本理论研究”。
另外,王荣生申报的“语文课程内容的合理性研究——散文为主导文类的困境与突围”也被立项为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2年度重大项目也于日前公布,由我校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申报的2项课题均获得立项,分别是刘旭光的“理想都市—中外都市文化建设与发展之比较研究”和裔昭印的“世界大都市建设的实践与理论研究”。
(供稿:社科处 作者:徐松如)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