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报》大篇幅报道介绍我校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3-14浏览次数:2161


        《中国社科报》2012年3月12日B08版以三分之二版面的篇幅,详细介绍了我校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报道标题为“追踪学术前沿,构建学术平台,推进江南研究”。全文如下:

        历史学是上海师范大学的传统强势学科,曾涌现魏建猷、程应鏐、张家驹等一批名师。中国近现代史则是历史学中最强的学科之一,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学科成员始终致力于史学前沿的探索与突破,在国内社会史学界赢得了良好的学术声誉。

        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2001年建立,同年被评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2003年建立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2005升格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07年被列为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培育基地。中心主任唐力行教授现为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负责人、上海市重点学科负责人、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

        目前学科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梯队完整的学术队伍。中心立足于江南区域社会的转型与发展,主要研究方向有三个,即区域社会经济与文化研究、上海都市文化与社会问题研究、下层社会与社会转型研究。

        重点关注江南社会文化史

        江南区域社会研究是本学科的优势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唐力行教授是国内较早从事区域社会研究的学者,作为徽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徽学研究领域的成就居国内外领先地位,著有《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徽州宗族社会》、《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等多部专著。钱杭教授不仅是国内研究宗族问题的著名学者,同时对江南区域社会也有独到的创见,先后出版了《十七世纪江南社会生活》、《库域型水利社会研究——萧山湘湖水利集团的兴与衰》等著作,从社会共同体的视野对江南水利集团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徐茂明教授长期致力于江南社会与文化史的研究,先后出版了《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年)》、《明清以来苏州文化世族与社会变迁》等著作,提出了以“文化权力”研究传统士绅的新视角,对江南“文化世族”的概念内涵及研究方法作出了新探索。唐力行教授主编的《江南社会历史研究丛书》,以本学科优秀博士论文为基础,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

        区域研究的最终目标是获得整体认识,从90年代开始,人们逐步意识到区域比较研究的迫切。唐力行教授及时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19世纪苏州与徽州历史发展差异的比较研究》,并从资料和理论两方面积极准备。他一方面率领团队到徽州实地调查,先后主持整理出版了《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江南区域史论著目录:1900-2000年》。其中《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是既是一本社会史资料集,同时也是贯注着年鉴学派理念的著作,碑刻的分类与排列是以人为本位,按照“社会的人”、“物质的人”、“精神的人”为原则,从这些静态的碑文中,可以看到苏州人几百年来生动的生活场景与社会结构。对于区域比较研究的理论准备,则是“从区域互动的视野出发,将区域比较划分为区域间沟通、相互作用、知觉三个层面,在这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里展现两地经济互动、文化互动和人的互动。”由于资料扎实,思路新颖,其最终成果《苏州与徽州:16-20世纪两地互动与社会变迁的比较研究》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受到学术界广泛好评。

        在年鉴学派理论引入我国的同时,西方史学界则开始发生了文化转向,也就是“新文化史”或“社会文化史”的兴起。新文化史一方面继承了社会史眼光向下的传统,一方面摒弃计量类型的宏观经济史或宏观社会史,主张历史叙述的复兴,关注小群体研究的“微观历史学”,强调“文化”的解释视角。面对国际史学发展的新趋势,基地将研究重心转移到江南社会文化史的方向,唐力行教授主持设计了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评弹与晚清以来上海都市文化圈》,目前已整理出版著名评弹艺人唐耿良回忆录《别梦依稀:我的评弹生涯》和《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3种。另外,江南评弹艺人的口述史、江南评弹资料集等著作也将陆续出版。对于江南评弹社会文化史的研究,不仅开拓了中国传统曲艺研究的新方向,同时也积极推动了世人对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保护,兼具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上海研究成果丰富

        上海不仅是近代江南的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国际化的大都市,近年来上海研究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上海师范大学对上海的研究起步较早,早在上世纪80年代,苏智良教授就参与其导师刘惠吾先生主持的《上海近代史》编纂。

        作为上海都市文化与社会问题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苏智良教授现任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师大人文学院院长,先后出版了《上海城区史》、《近代上海黑社会》、《上海禁毒史》、《慰安妇研究》等30多部著作,曾获上海市第五届哲社优秀成果论文一等奖,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项目《中国慰安妇幸存者调查》、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点项目《上海都市文化及其对长三角地区的影响》等研究,对于城区史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做出了积极的思考与探索,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高红霞教授《上海福建人研究(1843-1953)》、洪煜副教授《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文化研究:1897-1937》、姚霏博士《空间、角色与权力——女性与上海城市空间研究(1843-1911)》,分别从同乡组织、报刊传媒和女性空间等视角,深入研究其与都市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获得学界同行的重视。

        以上海为核心的江南地区,下层秘密社会的历史、组织、规模、活动内容和影响力,是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的,因而对于下层秘密社会的研究成为上海师大近代史最早开始的传统研究方向。本学科的奠基者魏建猷教授是国内较早从事中国秘密社会史研究的前辈,他推动召开了第一次中国会党史研究学术讨论会(1984年),成立了中国会党史研究会。由他指导的两位弟子周育民教授和邵雍教授合著的《中国帮会史》,是国内较早出版的系统的帮会史专著。目前,本方向学术带头人周育民、邵雍教授分任中国会党史研究会会长和秘书长,他们在秘密社会研究的传统基础上,将秘密社会与中国近代革命和民间信仰等问题联系起来考察,从而大大拓宽了下层社会研究的学术视野,深化了下层社会研究的学术内涵,先后出版《中国近代会道门史》、《中国近代会党史》、《秘密社会与中国革命》、《近代会党与民间信仰研究》、《中国近代绿林史》、《中国近代贩毒史》、《中国近代妓女史》,以及译著《中国民间教派研究》、《飞鸾》、《上海青帮》等。这些著作已经成为该领域学者经常征引的书目。

        以整体史为目标

        本中心虽然在研究方向上各有侧重,但在研究方法上则形成了四个共性的特征,即:整体中国与区域社会研究相结合、长时段与短时段相结合、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相结合、注意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要而言之,本中心的研究是以整体史为目标,无论研究某一阶层、群体、组织、技艺,还是某些社会问题,都力图从长时段的社会结构中给予恰当的解释,将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

        为推动江南社会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本中心近年来做了大量努力。每年召集一次江南社会史国际学术前沿论坛;每年出版一期《江南社会历史评论》学术专刊;有计划地出版系列丛书,目前已出版《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丛书》、《转型期中国社会研究丛书》、《江南社会历史研究丛书》、《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共计16种;建立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网站,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加强海外学术交流与合作,走出去,请进来,与日本大阪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研究的关系;重视资料整理与数据库的基础建设。

        在中心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上海师大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与其他高校科研机构的江南研究形成了错位发展的良性互动,上海师大的江南社会史国际前沿论坛也成了国内外学术同行定期交流的重要平台。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