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围脖”、搞调研、送爱心……2011年的寒假里,我校的学子们忙得不亦乐乎,在校党委的指导下,团委组织开展了围绕社会发展、关注社会热点、结合专业技能、调研民生百态的五大主题活动,共开展了专题调研65个、公益服务项目24个帮困慰问项目11个、拓展培训项目6个、感恩家庭项目4个。志愿者们借助微博等网络新兴载体积极投身活动,各项实践共吸引参与学生近万人,服务各类对象8000余人,学生们连呼:“过了一个最给力、最时尚的寒假!”。
众人织“围脖”,亲情感恩时尚传递
春节期间,“你给爸妈织‘围脖’了吗?”成了学生们网上互相询问得最多的问题。原来这是学校团委组织开展的“暖心窝,汇你我”感恩父母祝福短语征集活动引起的巨大反响,学生们纷纷登录活动网站,在虚拟空间上传了近千张饱含真情的电子贺卡和三千多句感恩祝福,在兔年的春节为自己的父母送上最“暖心窝”的礼物。年度教育新闻人物、亚运圣火少女杨蝉和“中国达人”朱晓明也参与到活动中,为自己亲人送上祝福。
学生社团秋石印社的学生们拿起刻刀篆刻下“父母心、儿女情”等十方印章,并将拓片扫描图片发送到主题网站上,提供给同学们作为制作电子贺卡的素材;远在广西的支教志愿者们还将活动延伸到了一个个偏远的农村小学,“画一张感恩卡,写一句祝福话”成了当地小学生中最受欢迎的“寒假作业”,十多张优秀贺卡被支教志愿者传到网上,孩子们质朴的话语和画卷是本次活动中点击率最高的贺卡模板。
收到感恩祝福和电子贺卡的家长们感动不已:“孩子这一年长大了,上师大的学习生活让他真的成了大人,更懂事更成熟了,谢谢!”。
博导亲挂帅,倾力指导传统文化调研
寒假社会实践专项调研是本次社会实践项目中的亮点,在一厚打课题申报书上,众多博导、教授的名字出现在“指导教师”一栏中,让许多调研课题凸显出浓郁的学术厚重度和文化广泛度。
哲学学院院长陈卫平教授是中国哲学专业的博导,这次指导了《拯救消失的记忆——以上海弄堂文化为中心对上海老城区生活的实证性调查研究》项目。他说这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中国哲学的传统重在安身立命,把哲学精神和日常生活相统一,调研老上海弄堂文化,对于如何把中国哲学这样命的传统在今天的上海得到继承发扬,是有借鉴意义的;二是通过这样的调研,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中国哲学传统如何融入近代海派文明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分析社会实际问题结合的能力。”他强调哲学学院采取了一些措施,鼓励学生申请与社会实际问题相关的创新项目,推动教师精心指导这些项目。
《传统节庆文化在长三角城市的保护与发展》是人文学院翁敏华教授指导的课题,调查以上海市为主要代表,在寒假期间走访了上海多个区县以及长三角部分地区。翁教授介绍:“通过这次调查显示,市民们在对文化保护上持有一致的呼声,老百姓都渴望经济发展能够与文化的延续共同前行,我们后续还将提出相关的保护方案和提议。同时,课题研究的学生们还以志愿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各类民俗文化的推广实践活动,希望能给传统节庆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结合今年即将到来的全国“挑战杯”,参与科研项目也成了学生寒假实践的重要方式,学生学术骨干纷纷利用寒假启动项目,积极备战。《集体宿舍安全隐患因素调研及相应防护措施研究》是通信专业学生刘凯俊的申报项目,“最近都在进行安全城市的宣传,所以我就想到了结合自己的专业做这个课题”,刘凯俊兴奋地说道:“寒假的前期,我已经完成了相关调研,我们采用CC2430芯片为核心构建ZigBee模块,设计了一个包括电流传感、温湿度传感、烟雾感应传感和人体感应传感等功能的智能监测系统,并配置有一个紧急求救按键。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系统架构的设计,马上就要投入样品生产的环节啦!”
环保主题也是学生们关注的热点,《上海市居民碳足迹调查和对策》、《后世博时代上海建筑节能现状及发展趋势调研》、《废弃物在生活中的艺术价值拓展性调研》等一系列研究课题中都透露出学生们对环保问题的思考和探索,90后的大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自己对“绿色、低碳”理念的理解和追求。
关注“农二代”,“有教无类”理念指导实践
本次社会实践还特别关注“农二代”这个特殊的群体。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实践项目《从春漂族现象探析农二代思想观念的变化》以“春节为什么不回家”这样的发问考究,走访有子女过年不回家的农一代,以及过年不回家的农二代,旨在探究农二代的价值诉求与心理状态。指导教师周中之教授介绍说:“‘农二代’是八十年代后期出生的户口在农村的一代人,他们的问题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尤其需要社会关注与关怀。”
体育学院从在沪就读农民工子女的体育消费问题角度入手,着力为这一群体的成长增强体育意识,提高身体素质,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社团“支农调研社”则关注于农民工子弟小学生的艺术教育及兴趣发展情况,上师大的学生们以人文社会为背景,关注弱势群体,体现出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功能和要求。
服务定制化,爱心学校新型教学模式
今年寒假,“定制化服务”已经成为了传统项目爱心学校的新发展趋势。来自我校教育学院的二十名学生兼具了“教学人员”与“教学科研实践人员”的双重身份,在常规的爱心学校教授课程中渗透了一项教学研究实践课题——“皖豫苏等地留守儿童课外阅读现状调查及‘大带小’带读对策初探”,利用爱心服务的一段时间开展对于各自家乡留守儿童阅读现状的调研,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为孩子们精心挑选了一批“具温情、赋童趣、适合儿童”的阅读材料,采用“大带小”形式,每位“小老师”带领一至两名留守儿童,每天大声朗读一篇文章,并且尽情讨论与文章有关的内容。这所爱心学校通过“发现问题、形成方法、解决问题”的科研步骤,针对留守儿童所体现的个性化问题和需求制定了一系列的“定制化服务菜单”,项目指导教师吴念阳介绍道:“目的在于培养引导儿童阅读兴趣,培养培养阅读习惯、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通过朗读,自由抒发情绪,真切表达感悟,完善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弥补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
音乐学院的师生们则带着青春的歌舞向社区老年朋友拜年,他们精心准备了一曲曲熟悉的老歌唤起了老人们美好的记忆,声声问候,殷殷暖情,融融春意洋溢了整个社区。朱梦璐同学还结合社区爱心学校开展《老年社会艺术教育状况调查与研究——以老龄化进程中的上海市为例》,关注社会老龄化问题。
我校本次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可,新华社、中国教育报、东方网、凤凰网、教育新闻网等媒体对相关活动进行了宣传报导。
众人织“围脖”,亲情感恩时尚传递
春节期间,“你给爸妈织‘围脖’了吗?”成了学生们网上互相询问得最多的问题。原来这是学校团委组织开展的“暖心窝,汇你我”感恩父母祝福短语征集活动引起的巨大反响,学生们纷纷登录活动网站,在虚拟空间上传了近千张饱含真情的电子贺卡和三千多句感恩祝福,在兔年的春节为自己的父母送上最“暖心窝”的礼物。年度教育新闻人物、亚运圣火少女杨蝉和“中国达人”朱晓明也参与到活动中,为自己亲人送上祝福。
学生社团秋石印社的学生们拿起刻刀篆刻下“父母心、儿女情”等十方印章,并将拓片扫描图片发送到主题网站上,提供给同学们作为制作电子贺卡的素材;远在广西的支教志愿者们还将活动延伸到了一个个偏远的农村小学,“画一张感恩卡,写一句祝福话”成了当地小学生中最受欢迎的“寒假作业”,十多张优秀贺卡被支教志愿者传到网上,孩子们质朴的话语和画卷是本次活动中点击率最高的贺卡模板。
收到感恩祝福和电子贺卡的家长们感动不已:“孩子这一年长大了,上师大的学习生活让他真的成了大人,更懂事更成熟了,谢谢!”。
博导亲挂帅,倾力指导传统文化调研
寒假社会实践专项调研是本次社会实践项目中的亮点,在一厚打课题申报书上,众多博导、教授的名字出现在“指导教师”一栏中,让许多调研课题凸显出浓郁的学术厚重度和文化广泛度。
哲学学院院长陈卫平教授是中国哲学专业的博导,这次指导了《拯救消失的记忆——以上海弄堂文化为中心对上海老城区生活的实证性调查研究》项目。他说这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中国哲学的传统重在安身立命,把哲学精神和日常生活相统一,调研老上海弄堂文化,对于如何把中国哲学这样命的传统在今天的上海得到继承发扬,是有借鉴意义的;二是通过这样的调研,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中国哲学传统如何融入近代海派文明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分析社会实际问题结合的能力。”他强调哲学学院采取了一些措施,鼓励学生申请与社会实际问题相关的创新项目,推动教师精心指导这些项目。
《传统节庆文化在长三角城市的保护与发展》是人文学院翁敏华教授指导的课题,调查以上海市为主要代表,在寒假期间走访了上海多个区县以及长三角部分地区。翁教授介绍:“通过这次调查显示,市民们在对文化保护上持有一致的呼声,老百姓都渴望经济发展能够与文化的延续共同前行,我们后续还将提出相关的保护方案和提议。同时,课题研究的学生们还以志愿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各类民俗文化的推广实践活动,希望能给传统节庆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聚焦新热点,学生科研项目巧解难题
结合今年即将到来的全国“挑战杯”,参与科研项目也成了学生寒假实践的重要方式,学生学术骨干纷纷利用寒假启动项目,积极备战。《集体宿舍安全隐患因素调研及相应防护措施研究》是通信专业学生刘凯俊的申报项目,“最近都在进行安全城市的宣传,所以我就想到了结合自己的专业做这个课题”,刘凯俊兴奋地说道:“寒假的前期,我已经完成了相关调研,我们采用CC2430芯片为核心构建ZigBee模块,设计了一个包括电流传感、温湿度传感、烟雾感应传感和人体感应传感等功能的智能监测系统,并配置有一个紧急求救按键。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系统架构的设计,马上就要投入样品生产的环节啦!”
环保主题也是学生们关注的热点,《上海市居民碳足迹调查和对策》、《后世博时代上海建筑节能现状及发展趋势调研》、《废弃物在生活中的艺术价值拓展性调研》等一系列研究课题中都透露出学生们对环保问题的思考和探索,90后的大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自己对“绿色、低碳”理念的理解和追求。
关注“农二代”,“有教无类”理念指导实践
本次社会实践还特别关注“农二代”这个特殊的群体。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实践项目《从春漂族现象探析农二代思想观念的变化》以“春节为什么不回家”这样的发问考究,走访有子女过年不回家的农一代,以及过年不回家的农二代,旨在探究农二代的价值诉求与心理状态。指导教师周中之教授介绍说:“‘农二代’是八十年代后期出生的户口在农村的一代人,他们的问题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尤其需要社会关注与关怀。”
体育学院从在沪就读农民工子女的体育消费问题角度入手,着力为这一群体的成长增强体育意识,提高身体素质,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社团“支农调研社”则关注于农民工子弟小学生的艺术教育及兴趣发展情况,上师大的学生们以人文社会为背景,关注弱势群体,体现出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功能和要求。
服务定制化,爱心学校新型教学模式
今年寒假,“定制化服务”已经成为了传统项目爱心学校的新发展趋势。来自我校教育学院的二十名学生兼具了“教学人员”与“教学科研实践人员”的双重身份,在常规的爱心学校教授课程中渗透了一项教学研究实践课题——“皖豫苏等地留守儿童课外阅读现状调查及‘大带小’带读对策初探”,利用爱心服务的一段时间开展对于各自家乡留守儿童阅读现状的调研,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为孩子们精心挑选了一批“具温情、赋童趣、适合儿童”的阅读材料,采用“大带小”形式,每位“小老师”带领一至两名留守儿童,每天大声朗读一篇文章,并且尽情讨论与文章有关的内容。这所爱心学校通过“发现问题、形成方法、解决问题”的科研步骤,针对留守儿童所体现的个性化问题和需求制定了一系列的“定制化服务菜单”,项目指导教师吴念阳介绍道:“目的在于培养引导儿童阅读兴趣,培养培养阅读习惯、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通过朗读,自由抒发情绪,真切表达感悟,完善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弥补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
音乐学院的师生们则带着青春的歌舞向社区老年朋友拜年,他们精心准备了一曲曲熟悉的老歌唤起了老人们美好的记忆,声声问候,殷殷暖情,融融春意洋溢了整个社区。朱梦璐同学还结合社区爱心学校开展《老年社会艺术教育状况调查与研究——以老龄化进程中的上海市为例》,关注社会老龄化问题。
我校本次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可,新华社、中国教育报、东方网、凤凰网、教育新闻网等媒体对相关活动进行了宣传报导。
(供稿:校团委)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