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我校35个优秀学生团支部与退休教职工孤老结对仪式举行,活动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连日来,解放日报、青年报、新闻晚报、东方网相继刊文进行报道。中国网、解放牛网、上海共青团等网站纷纷转载。部分报道如下:
来源:解放牛网 新闻晚报 2010年10月13日
标题:上师大携手35个社区 结对解孤老“精神危机”
记者:张茜茜
晚报讯 今年10月是全国首届 “敬老月”,近日,由上海师范大学校团委与校人事处联合,携手本市35个社区,推出了 “上师大‘四叶草’学生团支部志愿服务退休教职工孤老结对活动”。据悉,此举在本市高校中尚属首创。
据介绍,上师大目前有退休教职工2000多人,其中,没有子女、配偶和亲戚的孤老共有35名,分布在本市35个不同社区。虽然已由学校统一为这些孤老请了钟点工照料生活,但是因为长期缺乏精神关爱,有的老人得了老年痴呆,有的出现心理障碍和精神危机等现象。
此次,上师大推出 “四叶草”学生团支部志愿服务退休教职工孤老结对活动,得到了全校学生的热烈响应。经报名,有35个团支部中标,今后,每个团支部将对口一名孤老,负责为结对孤老送去精神上的关心和支持。
“我们不希望把这个 ‘结对子’做成一个形式主义的活动,而是会持续不间断地做下去,即使这届学生毕业了,还有下一届学生能接替上来。”上师大人事处老师介绍, 35个团支部学生已于日前和35名孤老以及他们所在的社区建立上了联系,了解孤老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今后,大学生们就是这些孤老的亲人,一旦发生状况,社区可以马上联系到学生。
据了解,上师大专门为每名孤老制定了《志愿服务退休教职工结对服务手册》,要求每个团支部根据结对孤老的实际情况制定服务方案,每个月至少有一次与孤老面对面交流,每学期末都要做小结。
“这个活动是一个十分理想的感恩教育的课堂。大学生上门不是做保姆、做钟点工,而是和孤老聊聊家常,说说实事,谈谈心,送去精神和情感上的交流。下一步我们还将关注退休教职工中空巢老人的情况,很可能也会采取这样结对的方式。”上师大团委书记戴冰说。
“精神危机是孤老面临的最大问题。”康健街道副主任施涛表示,由大学生、单位、社会志愿者发起的慰老服务是对专业慰老工作的一个重要补充形式。他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大学生和社会志愿者能够加入到对孤老的关心队伍中。
来源:解放日报 2010年10月13日
标题:给孤老一份别样的“亲情”
记者:徐敏 徐瑞哲
“谢谢学校,多年来不但给我们经济资助,还给我们精神抚慰。如今,有大学生与我们结对,我仿佛觉得自己有了亲人和小辈,感受到家的温暖。”重阳节将至,上海师大退休教师、孤老虞文蓉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喜不自禁——学校选派学生团支部与她结对,并联合社区,根据她的需求,为她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收到“礼物”的不只是虞老师一个。上海师大各学院共推荐35个优秀学生团支部,与退休教职工中35位孤老结对,结对仪式日前举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上海师大,师生关心学校退休教职工,特别是关心孤老和生活有困难的老人,已成传统。体育学院退休教授李震中已有94岁高龄,孤身一人,腿部有残疾,家中只有保姆照顾他的起居。学院经常组织支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去看望李老先生,基本上每周一次,风雨无阻。学生们也时常自发地结伴去李老家嘘寒问暖,问问他的身体状况,听他聊聊曾经历过的风风雨雨,看他生活起居有啥需要帮忙的。李老先生也把学生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想念孩子们的时候,他会打电话叫学生们去陪伴他。李老上医院看病时、需要买米买油时,学生们都会及时出现在他身边;逢年过节,学生们会带上礼物去看望他,陪他看电视,吃晚饭,其乐融融。这支“爱心接力棒”在一届又一届学生手中,已经传递了十多年。时至今日,很多已毕业的学生还经常去看望李老先生。老先生常对人说:“我有很多孩子!”
孤寡老人需要生活上的照料和亲情慰藉,而更多的老人追求“老有所乐、老有所学”。尤其是高校的退休人员,对精神文化追求具有特殊性。上师大利用本校老年大学资源,提高退休教职工在老年大学学习的报销费用,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学习平台;在学校扶持下,退休教职工组成了长跑、太极拳剑、乒乓、合唱、舞蹈、编织、刺绣等10多个文体活动团队,数百人参与,有的团体每天都进行活动。学校不仅提供经费资助,还提供表演平台、举办各类比赛和演出活动等。老人们因各种爱好聚集在一起,切磋技艺,展示才艺,乐在其中。
敬老、爱老、助老是折射社会文明程度的“镜子”。上海师大“喝水不忘掘井人”,校长李进动情地对退休教职工说了这样一番话:“有人说,男人要永远感谢在他20多岁时曾经陪在他身边的女人。因为20多岁的男人处在一生中的最低点,而20多岁的女人却是她最灿烂的时候。我们学校也是这样,艰苦创业时,你们这些老同志奉献了人生最灿烂的岁月。现在学校发展了,要感谢、照顾好老同志,物质待遇重要,精神资助更重要!”一席话,说得老教师们热泪盈眶。
来源:青年报2010年10月13日
标题:上师大“四叶草”结对孤老
记者:刘昕璐
本报讯 唠嗑解闷,做些买米买油的杂物,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方才脱下“白菜服”,上师大的大学生们又“不甘寂寞”地走入退休教职工孤老的家中,再次当起了志愿者。在全国首届“敬老月”开展之际,上师大团委与人事处联合与社区携手,推出象征志愿者精神的“四叶草”学生团支部,服务退休教职工孤老结对活动。
为了更好地传承上海师大学生在世博志愿工作中的优秀精神财富,来自各学院的35个“四叶草”学生团支部,开展起服务退休教职工孤老结对活动。上师大人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排摸,学校共有35位退休孤老,与学生团支部结对后,将努力为他们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探索学校、学生、社区共同关爱和服务老人的有效途径,营造“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社会风尚。“四叶草”志愿者团支部至少每月1次,定期前去送温暖。
来源:东方网 2010年10月11日、
标题:上师大探索后世博志愿者精神 35棵“四叶草”结对孤老
作者:孙晓菲
方才脱下白菜服,上师大的大学生们又“不甘寂寞”地走入退休教职工孤老的家中,再次当起了志愿者。东方网记者了解到,上师大已成立象征志愿者精神的“四叶草”团支部,号召35个优秀团支部与孤老结对,定期前去送温暖。
在上师大体育学院,一位94岁高龄的退休孤老和学院学生结对已有10多年之久。10多年来,学生们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每拨学生仍坚持每周至少去探望老人一次,过年过节陪老人唠嗑解闷,还做些买米买油的杂物,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四叶草”团支部成立后,这种结对活动得到“升级”,已覆盖该校退休教职工中所有的35位孤老,争取让他们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学生们表示,将始终面带着微笑去老人家,耐心听他们说话,选他们喜欢的话题聊天,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希望在温暖孤老心的同时,感染更多人加入这支爱心队伍中。
据悉,“四叶草”团支部这根爱心接力棒还在上师大将永远传承下去。接下去,该校还将想办法解决空巢老人的生活寂寞,让后世博时期的志愿之火永不熄灭。(东方网记者 孙晓菲)
来源:解放牛网 新闻晚报 2010年10月13日
标题:上师大携手35个社区 结对解孤老“精神危机”
记者:张茜茜
晚报讯 今年10月是全国首届 “敬老月”,近日,由上海师范大学校团委与校人事处联合,携手本市35个社区,推出了 “上师大‘四叶草’学生团支部志愿服务退休教职工孤老结对活动”。据悉,此举在本市高校中尚属首创。
据介绍,上师大目前有退休教职工2000多人,其中,没有子女、配偶和亲戚的孤老共有35名,分布在本市35个不同社区。虽然已由学校统一为这些孤老请了钟点工照料生活,但是因为长期缺乏精神关爱,有的老人得了老年痴呆,有的出现心理障碍和精神危机等现象。
此次,上师大推出 “四叶草”学生团支部志愿服务退休教职工孤老结对活动,得到了全校学生的热烈响应。经报名,有35个团支部中标,今后,每个团支部将对口一名孤老,负责为结对孤老送去精神上的关心和支持。
“我们不希望把这个 ‘结对子’做成一个形式主义的活动,而是会持续不间断地做下去,即使这届学生毕业了,还有下一届学生能接替上来。”上师大人事处老师介绍, 35个团支部学生已于日前和35名孤老以及他们所在的社区建立上了联系,了解孤老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今后,大学生们就是这些孤老的亲人,一旦发生状况,社区可以马上联系到学生。
据了解,上师大专门为每名孤老制定了《志愿服务退休教职工结对服务手册》,要求每个团支部根据结对孤老的实际情况制定服务方案,每个月至少有一次与孤老面对面交流,每学期末都要做小结。
“这个活动是一个十分理想的感恩教育的课堂。大学生上门不是做保姆、做钟点工,而是和孤老聊聊家常,说说实事,谈谈心,送去精神和情感上的交流。下一步我们还将关注退休教职工中空巢老人的情况,很可能也会采取这样结对的方式。”上师大团委书记戴冰说。
“精神危机是孤老面临的最大问题。”康健街道副主任施涛表示,由大学生、单位、社会志愿者发起的慰老服务是对专业慰老工作的一个重要补充形式。他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大学生和社会志愿者能够加入到对孤老的关心队伍中。
来源:解放日报 2010年10月13日
标题:给孤老一份别样的“亲情”
记者:徐敏 徐瑞哲
“谢谢学校,多年来不但给我们经济资助,还给我们精神抚慰。如今,有大学生与我们结对,我仿佛觉得自己有了亲人和小辈,感受到家的温暖。”重阳节将至,上海师大退休教师、孤老虞文蓉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喜不自禁——学校选派学生团支部与她结对,并联合社区,根据她的需求,为她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收到“礼物”的不只是虞老师一个。上海师大各学院共推荐35个优秀学生团支部,与退休教职工中35位孤老结对,结对仪式日前举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上海师大,师生关心学校退休教职工,特别是关心孤老和生活有困难的老人,已成传统。体育学院退休教授李震中已有94岁高龄,孤身一人,腿部有残疾,家中只有保姆照顾他的起居。学院经常组织支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去看望李老先生,基本上每周一次,风雨无阻。学生们也时常自发地结伴去李老家嘘寒问暖,问问他的身体状况,听他聊聊曾经历过的风风雨雨,看他生活起居有啥需要帮忙的。李老先生也把学生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想念孩子们的时候,他会打电话叫学生们去陪伴他。李老上医院看病时、需要买米买油时,学生们都会及时出现在他身边;逢年过节,学生们会带上礼物去看望他,陪他看电视,吃晚饭,其乐融融。这支“爱心接力棒”在一届又一届学生手中,已经传递了十多年。时至今日,很多已毕业的学生还经常去看望李老先生。老先生常对人说:“我有很多孩子!”
孤寡老人需要生活上的照料和亲情慰藉,而更多的老人追求“老有所乐、老有所学”。尤其是高校的退休人员,对精神文化追求具有特殊性。上师大利用本校老年大学资源,提高退休教职工在老年大学学习的报销费用,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学习平台;在学校扶持下,退休教职工组成了长跑、太极拳剑、乒乓、合唱、舞蹈、编织、刺绣等10多个文体活动团队,数百人参与,有的团体每天都进行活动。学校不仅提供经费资助,还提供表演平台、举办各类比赛和演出活动等。老人们因各种爱好聚集在一起,切磋技艺,展示才艺,乐在其中。
敬老、爱老、助老是折射社会文明程度的“镜子”。上海师大“喝水不忘掘井人”,校长李进动情地对退休教职工说了这样一番话:“有人说,男人要永远感谢在他20多岁时曾经陪在他身边的女人。因为20多岁的男人处在一生中的最低点,而20多岁的女人却是她最灿烂的时候。我们学校也是这样,艰苦创业时,你们这些老同志奉献了人生最灿烂的岁月。现在学校发展了,要感谢、照顾好老同志,物质待遇重要,精神资助更重要!”一席话,说得老教师们热泪盈眶。
来源:青年报2010年10月13日
标题:上师大“四叶草”结对孤老
记者:刘昕璐
本报讯 唠嗑解闷,做些买米买油的杂物,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方才脱下“白菜服”,上师大的大学生们又“不甘寂寞”地走入退休教职工孤老的家中,再次当起了志愿者。在全国首届“敬老月”开展之际,上师大团委与人事处联合与社区携手,推出象征志愿者精神的“四叶草”学生团支部,服务退休教职工孤老结对活动。
为了更好地传承上海师大学生在世博志愿工作中的优秀精神财富,来自各学院的35个“四叶草”学生团支部,开展起服务退休教职工孤老结对活动。上师大人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排摸,学校共有35位退休孤老,与学生团支部结对后,将努力为他们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探索学校、学生、社区共同关爱和服务老人的有效途径,营造“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社会风尚。“四叶草”志愿者团支部至少每月1次,定期前去送温暖。
来源:东方网 2010年10月11日、
标题:上师大探索后世博志愿者精神 35棵“四叶草”结对孤老
作者:孙晓菲
方才脱下白菜服,上师大的大学生们又“不甘寂寞”地走入退休教职工孤老的家中,再次当起了志愿者。东方网记者了解到,上师大已成立象征志愿者精神的“四叶草”团支部,号召35个优秀团支部与孤老结对,定期前去送温暖。
在上师大体育学院,一位94岁高龄的退休孤老和学院学生结对已有10多年之久。10多年来,学生们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每拨学生仍坚持每周至少去探望老人一次,过年过节陪老人唠嗑解闷,还做些买米买油的杂物,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四叶草”团支部成立后,这种结对活动得到“升级”,已覆盖该校退休教职工中所有的35位孤老,争取让他们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学生们表示,将始终面带着微笑去老人家,耐心听他们说话,选他们喜欢的话题聊天,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希望在温暖孤老心的同时,感染更多人加入这支爱心队伍中。
据悉,“四叶草”团支部这根爱心接力棒还在上师大将永远传承下去。接下去,该校还将想办法解决空巢老人的生活寂寞,让后世博时期的志愿之火永不熄灭。(东方网记者 孙晓菲)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