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馆藏老教材展引沪上媒体关注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10-14浏览次数:1665


        校庆期间,于10月12日开幕的校图书馆馆藏老教材实物展吸引了沪上多家媒体的关注。连日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新闻晚报、SMG、上海教育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分别予以报道。新浪网、新民网、东方网、中国经济网等网站纷纷转载相关报道。部分报道摘编如下:

来源:解放日报2009年10月13日
本报记者 徐敏
标题:上海师大举办馆藏老教材实物展 百年教科书 今天仍好读

  100年前的教科书是啥样子?昨天,上海师大举办馆藏老教材实物展。历经岁月风霜,这些老教材已泛黄甚至破旧,但其间蕴含的“因材施教”、“教材贴近现实生活”等教育理念依然鲜活。

  新式学堂的出现,催生了近代教科书。我国的教科书从引进、翻译到自编,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民国以后,各种教科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丰富和完善了我国自编教科书的体系。上海师大图书馆现藏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各类中小学教材达数百种、近3000册,此次展出许多珍贵藏本。如,1897年南洋公学率先出版的《蒙学课本》,是我国近代第一本自编的教科书。又如,商务印书馆编写的《最新教科书》系列,是我国近代第一套学科完整、品种齐全的自编教科书。

  记者看到,有许多近代教科书图文并茂,生动可读。1905年出版的《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中有篇课文,讲述了“伤心上海公花园,不许华人踪迹至”的事件,针砭时弊,配以插图,激励孩子们自省自强。另一册1915年出版、由女子学校编写的《中华女子教科书》专门为女生设置了崇俭、妆饰、美丑等科目。

        专家介绍,近代教科书对学科的分类,经历了由粗到细的过程。刚开始,教科书仅设置国文、算术等几个科目;之后,科目越来越细分,如《新式蒙学教科书》中,竟然包含文法、经训、笔算、心算、体操、毛笔习画等23种科目。之后,教科书的科目设置进一步与西方国家接轨,过于细分的科目又得以合并,趋于规范化。

来源:新民晚报2009年10月13日
作者:钱滢瓅
标题:上海师大图书馆展出馆藏老教材 112岁小学教科书首次亮相

        本报讯(记者 钱滢瓅)“禽、兽、燕、雀、鸡、鹅、牛、羊……”这是112年前中国学童在新式学堂里上的小学第一课。昨天,这本由南洋公学于1897年出版的我国近代首本自编中小学教科书《蒙学课本》亮相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师大图书馆在建校55周年之际展出一系列珍贵的馆藏老教材实物,讲述近代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

        记者看到,这本112岁高龄的《蒙学课本》保存完好,纸张虽已泛黄,但课本上的竖排字依然清晰可见。课本分为初编、二编、三编三册,教学内容与传统的四书五经相比有很大的区别,更接近生活,比如第一课就是教学生区分“禽”与“兽”。课本在形式上,也有了现代教材的影子,比如每篇课文均是先列生字,再列课文。1906年,南洋公学出版了《最新绘图蒙学课本》,吸收西方新式教材的体例,分为德育、智育、体育三大纲,并出现了新颖的彩色插图。

        据上海师大图书馆馆长俞钢介绍,教科书是近代学校教育的产物,新式学堂的出现,催生了近代教科书,我国的教科书从引进、翻译到自编,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上海师大图书馆现藏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各类中小学教材达数百种,近3000册,这次展出的是一些珍贵的藏本。

       上海师大馆藏老教材实物展览面向市民开放,展览将于11月18日结束。

来源:新闻晚报2009年10月13日
记者:张骞
标题:上师大推出藏馆老教材实物展

       晚报讯 在上海师范大学建校55周年之际,该校图书馆昨天推出了《“黄河,黄河,出自昆仑山”——藏馆老教材实物展览》,近3千册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各类中小学教材平日里难得一见。该展览将为期1个月,感兴趣的市民可前往免费参观。

来源:上海人民广播电台10月13日整点新闻
记者:邹一波
        上海师大建校55周年校庆活动昨天(10月12日)启动,该校举办馆藏老教材实物展览,回顾近代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展览展出了该校图书馆馆藏的各类中小学教材数百种近3000册,包括许多珍贵藏本,如我国近代第一本自编的教科书——1897年南洋公学率先出版的《蒙学课本》,我国近代第一套学科完整、品种齐全的自编教科书——商务印书馆编写的《最新教科书》系列,此外还展示了陕甘宁边区和晋察冀边区编写的教科书等。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