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2月24日召开的上海市第七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大会上传来喜讯,我校有16项成果获得奖励,其中一等奖5项,数量为历届之最。
这次全市共有54项成果获第七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353项成果获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我校获奖的成果分别是:人文与传播学院唐力行等的“苏州与徽州——16-20世纪两地互动与社会变迁的比较研究”和教育学院岑国桢的“青少年主流价值观:心理学的探究”获得著作类一等奖;音乐学院刘正国的“贾湖遗址二批出土的骨龠测音采样吹奏报告”、人文与传播学院潘悟云的“上古汉语的韵尾*-l与*-r”和孙逊的“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城市书写及现代阐释”获得论文类一等奖。
人文与传播学院陈丽菲的“日军慰安妇制度批判”获著作类二等奖;人文与传播学院戴建国的“宋代籍帐制度探析——以户口统计为中心”、李丹的“胡适:汉英诗互译、英语诗与白话诗的写作”和教育学院王沛等的“刻板印象信息表征的模式及其功能”获得论文类二等奖。
人文与传播学院严耀中的“佛教戒律与中国社会”、教育学院陈永明等的“大学理念、组织与人事”获得著作类三等奖;学报王正平的“环境哲学: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之思”、人文与传播学院杨剑龙的“论上海文化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对外汉语学院齐沪扬等的“试论负预期量信息标记格式‘X是X’”获得论文类三等奖。
另外,法政学院陈卫平的“台湾对大陆近二十多年哲学研究的述评”获网络理论奖;法政学院何精华的“构建乡镇‘惠农型政府’:机遇、挑战与对策”获内部探讨奖。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本次颁奖的是2006年—200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社科处)
这次全市共有54项成果获第七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353项成果获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我校获奖的成果分别是:人文与传播学院唐力行等的“苏州与徽州——16-20世纪两地互动与社会变迁的比较研究”和教育学院岑国桢的“青少年主流价值观:心理学的探究”获得著作类一等奖;音乐学院刘正国的“贾湖遗址二批出土的骨龠测音采样吹奏报告”、人文与传播学院潘悟云的“上古汉语的韵尾*-l与*-r”和孙逊的“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城市书写及现代阐释”获得论文类一等奖。
人文与传播学院陈丽菲的“日军慰安妇制度批判”获著作类二等奖;人文与传播学院戴建国的“宋代籍帐制度探析——以户口统计为中心”、李丹的“胡适:汉英诗互译、英语诗与白话诗的写作”和教育学院王沛等的“刻板印象信息表征的模式及其功能”获得论文类二等奖。
人文与传播学院严耀中的“佛教戒律与中国社会”、教育学院陈永明等的“大学理念、组织与人事”获得著作类三等奖;学报王正平的“环境哲学: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之思”、人文与传播学院杨剑龙的“论上海文化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对外汉语学院齐沪扬等的“试论负预期量信息标记格式‘X是X’”获得论文类三等奖。
另外,法政学院陈卫平的“台湾对大陆近二十多年哲学研究的述评”获网络理论奖;法政学院何精华的“构建乡镇‘惠农型政府’:机遇、挑战与对策”获内部探讨奖。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本次颁奖的是2006年—200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社科处)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