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进接受上海教育电视台人物专访谈教师教育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8-12-24浏览次数:1065


    12月22日,校长李进接受了上海教育电视台的人物专访。采访中,李进畅谈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教育发展。专访内容于2008年12月27日晚9:30上海教育电视台教育新闻“我看教育三十年”栏目播出。

    采访中李进介绍说,三十年的师范教育变化,最重要的就是教师地位的变化。最根本的变化体现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改革开放三十年间,教育的责任也在变化,把育人的目标更具体了,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是关键问题。教育的根本责任就是要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李进谈道,三十年间较大的变化就是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转变。这一转变是和社会的进步程度紧密相关的。师范教育一是在模式上是专门化教育;二是学科性比较强。现在师范教育逐步向教师教育方向转化了,这不仅是概念的变化,更是历史的记录,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师范院校强调教师教育,一个是整体化,职前、职后一体化,终身教育,只要有需要,学校就有责任对毕业学生进行继续培养。另一方面是培养专业化的问题,不仅要培养学科专业的基本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教师技能。因此,教师教育如何在专业化上下功夫,是我们在学校内部师范教育这种小教育转变为社会系统的大教育,这样对我们社会发展的贡献会更大。

    当记者问到对教师教育今后的思考时,李进说,十七大提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我们必须考虑如何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师资。在教师教育方面有三点值得进一步探讨:一、要强调教师素质的专业化。任何一位教师要有教育理念、教学思想、专业功底、教育技能,这样培养的教师才能担当起责任。基础教育的均衡化,本质上是教师的均衡化,教师的均衡化在于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希望政府加大投入,创造条件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二、要优化教师来源,努力实现多元化。不仅是师范大学培养教师,其他高校同样也可以培养教师,问题在于要规范准入制度,制定好教师标准,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从教,这对于社会发展是十分关键的;三、要大力营造教师的养成环境。教师教育就是要通过实践、环境的熏陶等养成环境,增强学生自我角色的体认,更自觉地提升教师应有的素质和技能。学校的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就至关重要,上海师范大学的大学精神可以概括为“师道永恒”,具体来说就是四句话:德重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爱深为根。这种文化能够熏陶、养成我们师资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要大力倡导社会尊师重教,使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崇高事业。上海师大近几年在教师教育方面有很多新的举措,比如由我牵头和许多教授给师范专业学生上教师教育课,免费师范生招生,3+3本硕连读等等,这些举措都是在探索教师教育顺应新的时代环境的问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做好形态布局,学校把一个校区辟为教师教育基地,形成了尊师重教的氛围。举校来办教师教育学科群,全校所有学科的带头人都参加主编《教师教育概论》教材,它给学生提供的不仅是学科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材体现了作为教师的基本技能,应该既有广泛的各学科的理论知识,又有扎实的教师基本技能的训练。

    在谈到对教师教育的憧憬时,李进说,希望政府能进一步加大投入,为教师教育提供更好的实验条件,如建立中小学教学实验室;另一个憧憬是希望能够进一步拓展实习基地,让学生有机会到外省市、甚至海外的中小学去实习,让学生了解外省市、中西部和国外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情况。这个渠道如果拓展的话,对学生的帮助将会很大。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