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传学院举办首期青年教师学术沙龙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0-11-06浏览次数:37


为进一步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尤其为广大青年教师搭建更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营造宽松活跃的学术交流氛围,11月5日下午,由影视传媒学院青年教师协会主办的首期青年教师学术沙龙在文馨楼408成功举行。沙龙得到了学院党政工领导的大力支持,吸引了包括教授在内的近五十名师生前来参会。

活动中,学院青年教师协会会长王元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协会的基本情况。2019年底,在学院党委领导下,学院青年教师协会正式成立。目前共有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64人,占据学院总人数的50%。青年教师是学院发展的生力军,沙龙开始前,副院长齐青寄语青年学者在做学问的过程中,要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并鼓励不同学科之间青年教师的学术交流,从而营造活跃的学术氛围,全方位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

此次沙龙围绕“媒介的发生及其文化转捩”这一主题,分别由理论教研室的张隽隽和广播电视学的蔡润芳两位老师,从各自学科出发,解读当下的媒介文化。

张隽隽老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她的报告题目为《从外来杂耍到本土影业》。张老师从媒介考古学的概念切入,通过对史料的挖掘,考察中国早期电影生产的社会环境。这种研究方法关注的不单单是影片本身的历史,而是将电影放置于一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中,考察电影的发生史,以及电影在当时社会环境下被赋予的作用。张老师的发言声情并茂、深入浅出,对媒介考古学这一艰涩的概念和方法作出了栩栩如生的介绍,并指出该范式对未来电影研究的作用。

蔡润芳老师毕业于复旦大学,她的报告题目为《“围墙花园”之困:论平台媒介的“二重性”及其范式演进》。蔡老师引入“外卖小哥之困”、“蚂蚁金服”等生动案例,以“技术范式”为理论路径,在通过梳理互联网平台化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平台范式的“二重性”,并从不同维度解读了网络社会“去中心”化到被平台垄断的演进过程。观点精到,方法创新。


在沙龙讨论环节,广播电视学的李名亮教授肯定了两位青年教师的研究成果,并作出专业点评。李老师说,平台是现代生活的基本场景,因此关注平台垄断现象以及其产生的社会问题非常有研究价值。

院长赵炳翔在发言中对青年教师们寄予厚望。他表示,青年教师是学院教学和科研的主力军,希望以学术沙龙为载体,为青年教师搭建一个长期、高效的思想碰撞和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院青年教师之间、青年教师与资深教授之间,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供稿、摄影:影视传媒学院)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