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欢度第三个“医师节”的8月19日,由我校朱恒夫教授创编的、上海评弹团演出的评弹剧《医圣》,首次在上海大剧院开演。
剧写东汉中平二年春,长沙郡爆发瘟疫,死者累累,万户萧疏,医者张仲景临危受命,出任太守一职。他大公无私,一心为民,斗奸商,杀贪官,出良方,送汤药,在较短的时间内遏止了瘟疫的蔓延。当抗疫斗争取得胜利、生活恢复平静时,张仲景为总结防治瘟疫的经验,飘然离职,回到家乡,著书立说。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张仲景的家族本来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就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痛。为此,他立志从医,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他强调医生要有“上以济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的担当精神,在医学研究中须有“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严谨态度。
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名为《伤寒杂病论》的不朽之作。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医学典籍。该著作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邪入侵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患者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以及病势的进退缓急和有无宿疾(其它旧病)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寻找发病的规律,以便确定不同情况下的治疗原则。清代医家张志聪说过:“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后该书流传海外,亦颇受国外医学界推崇,成为研读的重要典籍。据不完全统计,由晋代至今,整理、注释、研究《伤寒杂病论》的中外学者逾千家。邻国日本自康平年间(相当于我国宋朝)以来,研究《伤寒论》的学者也有近二百家。此外,朝鲜、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国的医学发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及推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正因为张仲景不仅有救死扶伤的仁心,更有高明的医术,所以,自晋之后,被人们誉称为“医圣”。 中国人常将对我们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人称之为圣人,历史上一共只有5个人称为圣人,即文圣孔子,武圣关羽,诗圣杜甫,书圣王羲之,而医圣就是张仲景。
《医圣》是一部抗疫题材作品,但它所承载的内涵远不止对古今抗疫工作者的讴歌。从张仲景及周围人的身上,希望传达出的是历代中华儿女面对困境,携手同心、不畏艰难,共同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传承。朱恒夫教授认为:“评弹创作最迅速、最及时,能够在最快时间内把这个和抗疫精神有关的故事搬上舞台,激励大众。”
评弹原本是一个重在说唱的曲艺形式,因朱恒夫教授提供的剧本内容具有很强的戏剧性,于是,著名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罗怀臻先生建议上海评剧团将此作品打造成一部“评弹剧”,以开创评弹史上一个全新的艺术形式。这样,《医圣》便第一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导演,第一次对舞美、灯光、服装、音效等进行整体设计。
尽管演出时间有两个多小时,但是,所有的观众从头至尾都全神贯注、目不转睛,剧场内不时爆发出欣赏的热烈掌声。一位评论家看后说:《医圣》是一部用传统的评弹艺术完美地表现传统的中医文化的剧目,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所指示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一次成功实践,能够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
(供稿、摄影:影视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