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郑克鲁文集》发布会暨郑克鲁学术与翻译思想研讨会”在我校徐汇校区西部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各大高校、研究所、学术期刊编辑部的近200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本次大会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商学院及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翻译研究委员会共同举办。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会长李维屏、中国资深翻译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郑克鲁分别致辞。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朱振武主持开幕式。会议收到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翻译家协会、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局长穆欣欣、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前院长苏智良、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聂珍钊的贺信。
陈恒在致辞中表示,郑克鲁教授始终把翻译看成是“爱的劳作”,他60来年如一日,投入时间和精力超出人们的想象。他翻译的作品耳熟能详,例如《悲惨世界》《红与黑》《基度山恩仇记》《漂亮朋友》《茶花女》《第二性》《高老头》等等。他的翻译作品已经影响了几代人。一般的翻译家倾其一生,也就是完成几百万字的译量,而郑先生已经完成了1700万字的文学翻译,另外还有近2000万字的著作和编著,此外还完成了其他各类文字工作好几百万,总共近4000万字的文字工作,数量之大超乎想象。郑克鲁教授为上海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叶辛在致辞中提到,黔台酒的第七代传人“倾一生为一世”酿造一款酒,而郑先生同样也是倾其一生从事翻译工作。在当今这个诱惑极多的世界,这样执着于一件事是极不容易的。翻译是对一个人的考验和磨练,要想把外国的作品翻译好是需要下大功夫的,很多作品被译成中文之后便失去了原有的感觉,因此这个时代越来越渴望好的翻译家出现。他希望能有更多像郑先生一样优秀的翻译家出现,翻译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大家阅读、品味和学习。
郑克鲁在大会发言中谈到,《郑克鲁文集》的如期出版对他而言是一桩大喜事,非常感谢商务印书馆以及其他关心文集出版的朋友们。他从大学起就开始从事法国文学的研究,正式从事研究和翻译是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后。除了诸多译著之外,他主编的教科书和外国文学史的数量也是巨大的。他称自己的翻译和研究道路是由机遇和努力交织而成,选择学习法语而非英语完全是偶然的结果。虽然进入研究所之后,做学术研究才是本行工作,但是由于对翻译的热爱,他在一本接一本的翻译中找到了乐趣,有时一坐下就是大半天。除此之外,郑克鲁在讲话中还对法国作家雨果、大仲马、左拉等的作品做出精彩的评论。他从自身经历出发,与在座专家学者们一同分享了诸多宝贵的见解。
朱振武在致辞中提到了四个关键词,分别是门第、境界、声望和心态。郑先生是《盛世危言》的作者、晚清著名思想家郑观应先生的嫡孙,其祖产澳门大屋现在仍是澳门的标志性文化景观。即便是出生名门望族,郑先生本人极为谦卑和随和,从未听到过他炫耀其出身。郑先生的境界是崇高的境界。郑先生在外国文学翻译界和研究界的成就有目共睹,他为自己钟爱的事业已经奋斗了整整一个甲子,他的文学翻译、著作和编著字数合在一起共计4000万字,在近一个甲子的每一天,他平均每天要完成1800字的翻译工作。他的翻译思想、学术思想、教学思想成为学界的瑰宝,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期的精华,是构筑中国梦不可或缺的元素。然而,郑先生的低调也是众所周知。他从不故弄玄虚,从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从不摆弄新词套话,从不堆砌批评术语,从不膜拜西方的所谓理论,从不吓唬青年学者或普通读者。郑先生的声望是远播的声望。不论他身处何地,不论在场的专家有多么资深,大家都肃然起敬,眼中立即生出恭敬和仰慕之情,纷纷对他表达各自的敬重之情。郑先生的心态是平和的心态,为人处世皆为如此。光启楼11楼的办公室总有一缕灯光,郑先生就在那里做翻译和研究,只留清茶一杯,青灯一盏。
下午,三个分会场的与会代表们分别就“翻译研究”、“文学研究”、“教学研究”3个议题进行了交流汇报与深入研讨。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士政务参赞黄道生、西北大学教授杨昌龙、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谢天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建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余中先、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刘建军、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蒋承勇、上海翻译家协会会长谭晶华等在分会场上交流发言,会场沉浸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之中。
会议闭幕式上,许钧总结各位专家的发言,并向郑克鲁教授表达了衷心的感谢,感谢他对后学的指导、引导、影响、关心和提携。他表示,郑先生树立了一种典范,这种典范在当今的世界、当今的大学、当今的中国社会尤为重要,表现在他的为文、为师、为人,用一个字总结就是“实”。郑先生有着真实而坚实的学问和厚实的肩膀,与那些做学问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人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他的学问是靠着“真实”这两个字一词一句拔出来的。郑先生为这个时代树立了一种精益求精、追求真实的精神,他的文字和精神值得人们不断学习、研究和深入挖掘。会议由蒋承勇宣布闭幕。
(供稿、摄影: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