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 终身教育是教育的理想。从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 “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包括了教育的所有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关于“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培养完善的人”的呼吁和《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4“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终身教育作为理念和概念,蕴含的是教育应该面向人人,覆盖一生,人人享有优质终身教育的权利,涵盖的是人一生接受的各种教育和学习的总和,始终带着浓厚的人文关怀和理想色彩。在我国,尽管终身教育的概念描述引入较晚,但终身学习思想却文化深厚,孔子“学而不已,阖棺而止”,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荀子“学不可以已”,呈现的都是教育者的朴素理想。正是终身教育自带的人文光环,使教育和学习成为一件成就人的终身成长的美好的事,成为激励教育工作者为助力人的美好生活、充分彰显教育本质和教育价值而持续不断研究、实践和推广的动力源泉。终身教育是教育的现实。终身教育源于成人教育,引用保罗·朗格郎的原文,“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火车头”。在我国,终身教育概念被正式纳入政
  • 黄勇、闫昊宣(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2025年10月17-18日,由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和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主办,复旦大学西葡语国家研究中心、上海塞万提斯学院、加迪斯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系、墨西哥学院、西班牙亚洲之家协办的“全球化时代的海洋文明融合:十六世纪以来环太平洋世界的海上贸易与交流”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来自西班牙、墨西哥与我国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吉林等地高校、科研机构的20多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分享海洋史研究的新锐成果。这是上海师范大学海洋史研究团队自2015年以来举办的第11届“海洋文明”学术年会,也是首度与西语学界开展较大规模中外海洋史研究交流合作的学术盛会。与会学者合影本届会议以“全球化时代的海洋文明融合:十六世纪以来环太平洋世界的海上贸易与交流”为核心议题。自十六世纪大航海时代以来,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为纽带,形成连接中国、东南亚、美洲与西班牙的环太平洋贸易与交流网络。这一早期全球化进程并非单向的殖民扩张,而是一个充满互动、适应与重塑的复杂融合过程。学者们通过对欧洲、东南亚等地新近发现的地图、手稿、教会记录及海关数据的交叉考证
  •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历史视野洞察中华民族发展规律、以鲜明的现实导向回应时代命题,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它既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标志着我们党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核心要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生成既源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又着眼于应对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巩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需要。作为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其核心要义集中体现为“五个共同”“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清晰勾勒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经纬、情感归属与价值旨归。第一,“五个共同”夯实认同根基。中华民族是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各民族共同造就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五个共同”从地理疆域、政治实体、历史进程、文化创造和精神塑造五个维度,雄辩地证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并非近代以来才被“想象”或“建
  • 为何警惕的是“座架”?“座架”源自德语词源,Gestell=Ge(集合)+stell(放置),原指“放置物品的支架”(如书架、脚手架),海德格尔将其升华为:技术时代人类安置世界的根本方式,或者说,技术将万物“架设”为待开发资源的思维方式。当技术将一切“虚空”都填满为可利用对象,反而失去根本价值。当清晨的闹钟由算法自动设定,通勤路线被导航系统精准规划,午餐选择交由外卖评分决定,我们是否意识到:数字智能编织的罗网早已渗透生命的褶皱?古希腊哲人曾将技术视为“解蔽真理”的路径,而今技术却以“座架”之姿,将人类推入被编排的宿命。数字世界的“座架”风险,在于它用温柔的枷锁重塑人性根基。三组悖论正在解构我们的存在:——效率至上的生命荒芜。你刷短视频时,算法早已将你的情感、时间、注意力都框定为“可收割流量”;婚恋软件把情感匹配简化为数据模型;农民看土地,不再是“汗滴禾下土”的生命纽带,而是“亩产效益+土壤成分数据包”;医生看患者,不再是完整的人,变成“病历号+检验指标集合体”,就像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描写的“玛德琳蛋糕”,本应唤醒绵长记忆的感官体验,在即时满足的追逐中退化为神经反射。当“即时性
  • “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根、魂、梦”的重要论述,深刻锚定了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血脉相连的民族根脉、精神归属与共同愿景,为系统增强海外华侨华人中华文化自信提供了根本遵循与实践指引。固本培元,铸牢中华民族之根“根”是血脉之源,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基于共同祖先、共同历史和共同疆域所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龙的传人”等身份表述深刻烙印在海外华侨华人的集体记忆之中。强化“根”的认同,是增强海外华侨华人中华文化自信的基石。深化海外华侨华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需要进一步强化其对共同血缘、历史记忆和精神家园的深刻感知与深度体验,使其在多元文化语境中淬炼中华民族的共同根基,进而培育深厚的中华民族归属感。第一,重塑话语,深化历史记忆。系统梳理并传播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华侨华人移民奋斗史及其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交融史等,全面展现华侨华人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统一进程中的卓越贡献和独特价值;加速推进全球华人命运共同体通史的研究与编撰,构建以“国兴侨兴、国强
  • 上海是一座现代化大都市,也是具有数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地区。近日,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剑光在上海通志馆·上海滩大讲堂介绍上海地区历史文献的编撰与刊行情况,尤其讲述了方志之外的本地文人著述及其价值。从宋代开始,上海地区拥有了自己的历史文献今天人们讲得比较多的是近现代的上海史,经常会说再往前,上海就是个小渔村,其实不尽然,上海在过去也有相当的发展。从史前考古来看,上海地区最早的文化是马家浜文化,此后是青浦的崧泽文化、分布于今上海西南地区的良渚文化及马桥文化。至先秦时代,上海成陆的地区还不是太多。战国时期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前238)留下不少传说。今天上海的很多地名都和春申君有关系,如黄渡、黄浦江、春申江、春申路。上海文化的主体是吴文化。吴文化的两位老祖宗泰伯、仲雍兄弟,西周时从中原逃到无锡和常熟,带来了当时北方的先进文化。从考古来说,上海的西部地区之前就已经很发达,只是后人写的史书里说是泰伯兄弟俩“俱适荆蛮”“奔荆蛮”“断发文身,祼以为饰”,好像他们来到的地方是不毛之地。我们要注意到,这些书大都是两汉时期写的,他们认为楚国很落后,那这片楚国人占领的地方,自然就是荆蛮之地了。实际上并不
  • ■宋波 张俊上海作为共产党的诞生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红色基因的发源地,在人民城市建设中将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淬炼出城市更新的“红色密码”。时值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之际,以景观叙事驱动、活化上海“先锋IP”正当其时、独具价值。转译精神,赋予符号意义“风景”是红色文化传承的物质基础。城市更新可以通过对物理空间的审美再造,赋予红色文化符号象征意义。不仅仅是对革命历史遗迹的保护与修复,更是通过现代设计语言,将历史文化与当代城市景观相结合,使之成为传递精神力量的符号。上海共有612处红色资源、177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50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41家革命场馆、12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如同一部立体的党史教科书,建筑里有故事、故事里有细节、细节里有精神。例如,上海的石库门建筑不仅是城市的地标,更是革命历史的见证。通过细致的文化解读和现代化的设计,红色基因得以在石库门老弄堂中延续,并被赋予新时代内涵,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和精神坐标。好的城市是文明的容器,更是精神的载体。从兴业路石库门里的星火微光,到龙华烈士陵园的灼灼桃花,从四行仓库的弹痕砖墙,到陆家嘴的真理
  •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苏智良(中)和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研究部、党章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倪娜(右)现场回答师生提问。新中高级中学学生现场提问。为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联合相关单位推出“思响上海”项目,旨在通过举办接地气的活动,讨论冒热气的议题,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9月29日,“思响上海”第四期活动来到具有百年历史的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以“信仰是怎样炼成的”为主题,邀请专家学者和青年师生展开一场信仰与青春的对话。下为现场实录,以飨读者。新中高级中学学生:老师好!我们在学校观看了“9·3”阅兵仪式,对国家的强大深感自豪。请问,如何将观看阅兵仪式时所产生的即时激情转化为持久而坚定的信仰之力?生活在和平美好的年代,又该如何践行信仰呢?苏智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今年9月3日,我正好身处天安门阅兵现场。几年前的阅兵,我也在天安门。为什么呢?因为我是一名从事抗战研究的“老兵”。今年是我登上大学讲坛的第40个年头,我始终专注于抗战研究。(现场鼓掌)对于今年的阅兵,我有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所有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