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 为何警惕的是“座架”?“座架”源自德语词源,Gestell=Ge(集合)+stell(放置),原指“放置物品的支架”(如书架、脚手架),海德格尔将其升华为:技术时代人类安置世界的根本方式,或者说,技术将万物“架设”为待开发资源的思维方式。当技术将一切“虚空”都填满为可利用对象,反而失去根本价值。当清晨的闹钟由算法自动设定,通勤路线被导航系统精准规划,午餐选择交由外卖评分决定,我们是否意识到:数字智能编织的罗网早已渗透生命的褶皱?古希腊哲人曾将技术视为“解蔽真理”的路径,而今技术却以“座架”之姿,将人类推入被编排的宿命。数字世界的“座架”风险,在于它用温柔的枷锁重塑人性根基。三组悖论正在解构我们的存在:——效率至上的生命荒芜。你刷短视频时,算法早已将你的情感、时间、注意力都框定为“可收割流量”;婚恋软件把情感匹配简化为数据模型;农民看土地,不再是“汗滴禾下土”的生命纽带,而是“亩产效益+土壤成分数据包”;医生看患者,不再是完整的人,变成“病历号+检验指标集合体”,就像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描写的“玛德琳蛋糕”,本应唤醒绵长记忆的感官体验,在即时满足的追逐中退化为神经反射。当“即时性
  • “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根、魂、梦”的重要论述,深刻锚定了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血脉相连的民族根脉、精神归属与共同愿景,为系统增强海外华侨华人中华文化自信提供了根本遵循与实践指引。固本培元,铸牢中华民族之根“根”是血脉之源,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基于共同祖先、共同历史和共同疆域所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龙的传人”等身份表述深刻烙印在海外华侨华人的集体记忆之中。强化“根”的认同,是增强海外华侨华人中华文化自信的基石。深化海外华侨华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需要进一步强化其对共同血缘、历史记忆和精神家园的深刻感知与深度体验,使其在多元文化语境中淬炼中华民族的共同根基,进而培育深厚的中华民族归属感。第一,重塑话语,深化历史记忆。系统梳理并传播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华侨华人移民奋斗史及其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交融史等,全面展现华侨华人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统一进程中的卓越贡献和独特价值;加速推进全球华人命运共同体通史的研究与编撰,构建以“国兴侨兴、国强
  • 上海是一座现代化大都市,也是具有数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地区。近日,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剑光在上海通志馆·上海滩大讲堂介绍上海地区历史文献的编撰与刊行情况,尤其讲述了方志之外的本地文人著述及其价值。从宋代开始,上海地区拥有了自己的历史文献今天人们讲得比较多的是近现代的上海史,经常会说再往前,上海就是个小渔村,其实不尽然,上海在过去也有相当的发展。从史前考古来看,上海地区最早的文化是马家浜文化,此后是青浦的崧泽文化、分布于今上海西南地区的良渚文化及马桥文化。至先秦时代,上海成陆的地区还不是太多。战国时期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前238)留下不少传说。今天上海的很多地名都和春申君有关系,如黄渡、黄浦江、春申江、春申路。上海文化的主体是吴文化。吴文化的两位老祖宗泰伯、仲雍兄弟,西周时从中原逃到无锡和常熟,带来了当时北方的先进文化。从考古来说,上海的西部地区之前就已经很发达,只是后人写的史书里说是泰伯兄弟俩“俱适荆蛮”“奔荆蛮”“断发文身,祼以为饰”,好像他们来到的地方是不毛之地。我们要注意到,这些书大都是两汉时期写的,他们认为楚国很落后,那这片楚国人占领的地方,自然就是荆蛮之地了。实际上并不
  • ■宋波 张俊上海作为共产党的诞生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红色基因的发源地,在人民城市建设中将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淬炼出城市更新的“红色密码”。时值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之际,以景观叙事驱动、活化上海“先锋IP”正当其时、独具价值。转译精神,赋予符号意义“风景”是红色文化传承的物质基础。城市更新可以通过对物理空间的审美再造,赋予红色文化符号象征意义。不仅仅是对革命历史遗迹的保护与修复,更是通过现代设计语言,将历史文化与当代城市景观相结合,使之成为传递精神力量的符号。上海共有612处红色资源、177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50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41家革命场馆、12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如同一部立体的党史教科书,建筑里有故事、故事里有细节、细节里有精神。例如,上海的石库门建筑不仅是城市的地标,更是革命历史的见证。通过细致的文化解读和现代化的设计,红色基因得以在石库门老弄堂中延续,并被赋予新时代内涵,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和精神坐标。好的城市是文明的容器,更是精神的载体。从兴业路石库门里的星火微光,到龙华烈士陵园的灼灼桃花,从四行仓库的弹痕砖墙,到陆家嘴的真理
  •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苏智良(中)和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研究部、党章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倪娜(右)现场回答师生提问。新中高级中学学生现场提问。为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联合相关单位推出“思响上海”项目,旨在通过举办接地气的活动,讨论冒热气的议题,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9月29日,“思响上海”第四期活动来到具有百年历史的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以“信仰是怎样炼成的”为主题,邀请专家学者和青年师生展开一场信仰与青春的对话。下为现场实录,以飨读者。新中高级中学学生:老师好!我们在学校观看了“9·3”阅兵仪式,对国家的强大深感自豪。请问,如何将观看阅兵仪式时所产生的即时激情转化为持久而坚定的信仰之力?生活在和平美好的年代,又该如何践行信仰呢?苏智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今年9月3日,我正好身处天安门阅兵现场。几年前的阅兵,我也在天安门。为什么呢?因为我是一名从事抗战研究的“老兵”。今年是我登上大学讲坛的第40个年头,我始终专注于抗战研究。(现场鼓掌)对于今年的阅兵,我有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所有参与者
  • ■苏智良1921年7月23日晚,13位平均年龄28岁的中国人在上海树德里的客厅里开会,宣布了中共“一大”开幕,中国共产党正式诞生。信仰是一种伟大的情感,是一种创造力。革命的征程中充满血与火,在“一大”前入党的58名党员中,有23位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同时因为有信仰,不断地有青年人前赴后继,加入革命队伍。1927年6月26日,中共江苏省委书记陈延年遭国民党军警逮捕。敌人为了得到上海中共党组织的秘密,对陈延年用尽酷刑,将他折磨得体无完肤。但陈延年以钢铁般的意志,严守党的机密,宁死不屈,最后英勇牺牲。一年后,陈延年的弟弟——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长陈乔年,走向枫林桥刑场,他乐观地说:“让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难友们问他,对党对家庭有何遗言。他回答说:“对家庭毫无牵挂,对党的尽力营救,表示衷心感谢。”俞秀松离开浙江诸暨老家走上革命道路时,发誓一定要让天下的讨饭佬都有饭吃才回家。他后来担任新疆学院(今新疆大学)院长,在新生入学典礼上,亲自讲授《树立革命人生观》课程,强调革命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将革命放在首位,树立远大理想,并具备坚定的革命意志。信仰,是心存信念,是一种自我价值的认可,甚至是
  • 明·董其昌《小景八幅册》之《秋山黄叶写所见》 上海博物馆藏元·陈椿《熬波图咏》之“上卤煎盐”,《钦定四库全书》本张剑光上海是一座现代化大都市,也是具有数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地区。近日,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剑光在上海通志馆·上海滩大讲堂介绍上海地区历史文献的编撰与刊行情况,尤其讲述了方志之外的本地文人著述及其价值。从宋代开始,上海地区拥有了自己的历史文献今天人们讲得比较多的是近现代的上海史,经常会说再往前,上海就是个小渔村,其实不尽然,上海在过去也有相当的发展。从史前考古来看,上海地区最早的文化是马家浜文化,此后是青浦的崧泽文化、分布于今上海西南地区的良渚文化及马桥文化。至先秦时代,上海成陆的地区还不是太多。战国时期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前238)留下不少传说。今天上海的很多地名都和春申君有关系,如黄渡、黄浦江、春申江、春申路。上海文化的主体是吴文化。吴文化的两位老祖宗泰伯、仲雍兄弟,西周时从中原逃到无锡和常熟,带来了当时北方的先进文化。从考古来说,上海的西部地区之前就已经很发达,只是后人写的史书里说是泰伯兄弟俩“俱适荆蛮”“奔荆蛮”“断发文身,祼以为饰”,好像他们来到的地方是不毛之
  • 《求是》杂志2025年第13期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文章指出,“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团结奋斗的结果,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理解把握团结奋斗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蕴,对于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增强历史自觉、把握历史主动,坚定不移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如何认识团结奋斗作为“精神标识”的深刻内涵?团结奋斗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里的文化基因,滋养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应对内忧外患、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奋斗精神。比如,“上下同欲者胜”中团结一致的强大力量、“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中同舟共济的传统美德、“天下为公,兼容并蓄”中和平发展的宏阔视野。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团结奋斗的结果。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的浴血奋战、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艰苦创业,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开拓创新,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的砥砺奋进,党始终依靠人民、团结人民、共同奋斗,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跨越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