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师范大学积极推进中医文化海外传播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0-04-23浏览次数:7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0年4月23日

标题:上海师范大学积极推进中医文化海外传播

记者:查建国 夏立 陈炼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李照国教授著作《中医对外翻译传播研究》封面 照片由校方提供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夏立 陈炼)近日,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李照国教授最新著作《中医对外翻译传播研究》面世,该书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共分为上下两册,合十五章。

  《中医对外翻译传播研究》一书对中医国际传播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总结、分析和研究,尤其是中医国际传播中的语言和文化的表达和释义。其主要总结和分析了中医西传的历史、传教士对中医的西传、明清以来中医在西方的传播和应用、民国以来中医的对外传播和翻译及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中医对外翻译的西方流派和中方流派、中医国际传播和翻译的原则、标准和方法以及中医典籍对外传播和翻译的历史和发展,探索了中医对外翻译传播历程中值得借鉴的方法和手段,总结中医对外翻译传播的历史规律和经验教训,指出了在翻译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今后中医对外传播的展望和设想。

  中医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春秋时期,中医传播到了神州大地之外的多个地区;汉唐时期,中医传播到了东南亚的一些地区;明清时期,中医传播至欧洲诸国;20世纪以来,中医已经传播到了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大多数国家建立了自己的学术团体、学术机构和学术组织,推动了各国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由于理论先进、方法科学、药物自然、效果显著,中医这门古老的医学体系虽历经千秋万代而始终昌盛不衰,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对确诊患者的治疗中,中医也发挥了它的独特作用。

  在中医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翻译始终发挥着不可取代的桥梁作用。中医西传的历史已有300余年,在这3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医翻译已从最初以拉丁语翻译为主逐步发展到以英语翻译为主,这一变化与西方文化、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这一变化也为中医英译的顺利发展提出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及其标准化。在当代的中医英译实践中,这样的问题已愈发明显,成为中医英译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该书作者李照国教授长期从事中医典籍英译的研究,潜心研究中华传统医学、中国传统典籍著作,历任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院长。他潜心问道,积极投身翻译工作,所翻译完成的《黄帝外经》是世界上首部英译本,已完成的中医四大经典著作英译本,为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李照国提出,应乐学百家,做到兼收并蓄。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翻译团队的成员,他都要求大家学百家以锻炼关联性学习的思维和能力。他特别叮嘱并要求参与翻译的学生们,学好母语才是做好中英翻译最重要的基础和根本。在教学和工作中,无论学习什么专业,搞什么研究,都应多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获得启发。


链接地址:http://www.cssn.cn/gd/gd_rwhd/gd_zxjl_1650/202004/t20200423_5117658.shtml?COLLCC=3633067515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