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课程思政领航学院建设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0-04-14浏览次数:7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0年4月14日

标题: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课程思政领航学院建设

记者:查建国 夏立 陈炼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以立德树人固教育之本,从全学科、全课程育人的广度上深入思考与探索,通过扎根课堂强引领、知行共育承文脉、云端育人不断档,持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核心内涵,在课内课外相协同、校内校外相联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方面育人体系中助推课程思政,重点领航学院建设。

彰显学科优势 扎根课堂强引领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瞄准学科专业,扎根课堂讲台,注重协同创新,不断深化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明晰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最终形成课程支撑专业、专业支撑学科、各学科之间相互协同的立体、交叉、全面的协同育人框架。

  围绕课程本源,打造育人金课。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在推进课程思政重点领航学院的建设过程中始终把目光聚焦在专业课上,组建了中文和历史两个“特色领航团队”,设计了“文史经典与中国智慧”“新文化与中国梦”“党的光辉历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等六大课程群,精心遴选了教学骨干带头建设的18门“领航示范课程”,涵盖通识教育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专业拓展课程,覆盖学院所有专业。每一门领航课程都围绕“五个一”的要求开展课程建设,即打造一支课程团队,一份课程思政教学大纲和教案,一份教学课件、一个案例资源库,一份一二课堂的互联方案,一份公开课微视频。

  与此同时,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成立了“课程思政领航办公室”,举办课程思政教学研讨班,开展“课程思政重点领航学院建设推进会”,组织集体备课、说课试讲和公开观摩,通过多种形式对教师开展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培训。学院同步建立辅导员助教制度,匹配专业对口的辅导员同重点课程的专业教师一一对接,由辅导员协助教师一同精准挖掘思政元素,形成了以专业教师为核心,思政专家为指导、辅导员为助教的育人工作团队。此外,学院还修订细化了听课制度,制作了专门的听课手册,邀请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广大学生参与听课评教,及时了解教师授课效果,注重课程跟踪反馈,强调教学反思。

  聚焦整体规划,学科协同发力。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以思政元素融入专业培养方案为着力点,系统调适专业观,从课程聚焦到专业,将育人理念融入到专业点整体规划并据此指导专业中各门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开发,构建起系统的思政地图。学院各专业主动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学体系,围绕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培养模式和特点、课程体系和架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效体现和评价六大要素不断优化、细化专业培养要求,实现价值引领下本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大目标的系统融合。

  在推进课程思政不断深化的道路上,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注重学科专业顶层设计,协同发力,以知启德、以学弘道,不断探索价值引领和知识教育的深度融合,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院依托中文、历史两大传统学科的优势和特色,组织学院12名教授专家组成授课团队,在研究生层面设计打造《中国与世界》《红色上海》这两门系列平台课,通过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双向教育,帮助学生把握世界与中国的发展脉络,正确认识自身的职责和使命。

探索内外联动 知行共育承文脉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推进,着眼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注重实现思政元素从教室课堂到实践课堂的映射和迁移,强调学生将第一课堂学到的知识在第二课堂进行有效的实践,同时能用第二课堂中获得的知识去支撑第一课堂中的所学,真正实现价值传播,做到知行合一。

  创设多元形式,丰富教学纬度。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和主导,是提升课程质量的关键力量。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积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求专业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主动设计与一课堂课程相匹配的二课堂的课程内容,采取网络、座谈、竞赛、考察、调研、读书会等多种形式,运用PBL学习、情境体验、实践教学、在线幕课等优势,多方位、嵌入性、全景式提升思想引导的穿透力与牵引力,在深、实、新、活上下功夫。同时为配合专业教师开展二课堂课程,学院构建起专业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政工作者积极配合以及其他组织或个人共同参与的“3+X”模式,将学工办、院团委、教务办等现有的二课堂资源进行集中和整合,向专业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

  名师领诵启清晨,先贤思想谱光辉。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师参与“早安师大”晨读活动,带读《易》《诗》《道德经》《师说》《论语》《史记》《伊利亚特》等中的名句,勉励学生在提升个人人文素养和精进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努力陶冶情操,树立远大志向,继承传统,弘扬文明,做好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的准备。教师们在授课之余,开展“乐学读书会”,带领学生结合课堂内容开展专题研讨,引导学生去探究文学作品背后所蕴藏的时代内涵,帮助学生多角度、立体化理解文学和历史的相通性和互融性,赋予文学课程更深沉的底色。学院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实地学术考察,让专业知识不再局限在书本中,实现校内书本教学与校外实地实践的有机结合,在促进学生自身的专业学习、开拓眼界的过程中,帮助其加深对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的认识。

  拓展育人阵地,实现共建“思政+”。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积极挖掘资源,增强课程思政的吸引力,将课堂搬到了校外,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徐汇滨江“钟书阁”书店、世界外国语中学等进行结对共建,在打造课程思政精品课程、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开展学术沙龙文化活动等方面进行延伸拓展。开展了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查清华教授的《唐诗与诗唐》《诗意》等课程进入中学课堂等活动。与此同时,人文学院的学生们跟随着老师们的步伐,也带着自己的课程走出校园,走入中小学,让受教育者也能主动育人,是课程思政建设掷地有声的最好体现。在学院联合地区街道主办的“爱心暑托班”中,学生们运用课堂所学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有规划地开设国学经典、书法艺术、诗词古韵、历史故事、中华礼仪等相关课程,使课程思政理念延展到实践课堂。

师生携手战“疫” 云端育人不断档

  疫情防控不松懈,教书育人不停歇。在开展网上教学的特殊时期,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充分发挥“云课堂”作用,把战“疫”过程中的经验、案例和故事变成教育教学中一部爱党、爱国教育实践的“活教材”,深入挖掘其中的育人因素,并将之与教学内容无缝对接,有机融合,传递云端战“疫”正能量。

  德能并育,课程思政实时在线。疫情阻挡不了全体教师履职履责的步伐,人文学院第一时间成立网络教学工作小组,制定《人文学院研究生在线教学实施细则》《人文学院本科生网络教学实施细则》,对于教学培训、教学平台、教学形式、辅导答疑等做出了明确规定。课程思政骨干教师率先建课,学习掌握教学软件,准备线上课件,排查疏漏环节,加强线上解答,将鲜活案例、最新研究融入到教学指导中,也将“生命、责任、爱国”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实践中,实现师生共学,德能共育,风雨共担。教师们以德立教,以身示教,通过云讲堂、云互动的方式,引导遍布在全国各地的学生团结在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思想抗疫战场上。

  齐心战“疫”,志愿服务奉献青春力量。学院师生领航宣讲团推出《举国齐抗疫,旗帜显担当》《让信仰在疫情服务中升华》等线上党章学习小组课程,弘扬抗疫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学院“馨语心苑”心理综合服务工作室带领心理委员团队制作《心理防疫小贴士之心理健康十问十答》《“云”开学,你的心理建设做好了吗?》等,筑牢心理防线;学院融媒体中心和研究生新媒体中心积极撰写抗疫推文,宣传科学防疫,打通战疫宣传“最后一公里”;学院“冲鸭”就业抗疫服务团队组织就业指导专家、辅导员开通线上简历评估与修改直通车并发挥就业公众号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学院“智慧老人”学生团队针对买菜难、买药难等问题推出线上使用相关app视频教程,推送至共建的老年大学、校关工委群体,供老同志们学习使用,为他们的居家生活提供便利和服务;学院义工队“成长系列”活动队员们为“宅”家小朋友们录制了精美的线上小课堂,生动讲解二十四节气、劝学古诗和抗疫成语故事等,使小朋友们足不出户也能在“云课堂”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从三尺讲台到战“疫”云阵地,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在“三圈三全十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推陈出新、创新载体,不断深化课程育人的内涵建设,扩大课程育人的辐射效应和溢出效应,广大教师坚定地站在一线,以师道永恒的大学精神和厚德载物的人文情怀,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铸魂立基、奉献力量。


链接地址:http://www.cssn.cn/gd/gd_rwhd/gd_zxjl_1650/202004/t20200414_5113887.shtml?COLLCC=845695280&from=singlemessage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