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澎湃新闻 2023年4月1日
标题:上师大附中宝山分校学生施羽谈高中学习与写作
记者 赵婷婷
“上师宝分给予了我回顾过去的义气,展望未来的底气,对抗一切一切麻木圈套的,去向风和日丽的勇气。”在高一上学期学期末的结业仪式上,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宝山分校高一(1)班学生施羽分享了她入校以来的最大收获。作为2022年第14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上海地区高中组特等奖获得者,施羽在写作方面尤为擅长。近日,记者走进上师宝分,了解了施羽与写作的故事,她说,“就读上师宝分让我思想更成熟、情感更丰盈,学校生活给予了我更多写作的灵感。”
在班主任、语文教师陈玉萍看来,“施羽的作文想象力丰富、语言老辣、思想深刻、总能做到旁征博引,经常是语文课堂上的佳作。我想,这与她热爱阅读的好习惯是分不开的。”施羽从小格外喜欢阅读,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着自己喜欢的书,坚持每天抽出时间阅读。升入高中后,开始住校生活,她仍会利用课间和晚自习做完作业后的空闲等时间来读书。她说:“哪怕只有五分钟的空闲,我也会每天坚持阅读。我尤其要感谢班主任和学校在这一方面给予我的鼓励和支持。”施羽看的书很杂,小说、散文、诗歌,只要感兴趣,她都会买回来慢慢读。家里有两架大大的书柜摆满了施羽读过的书。她尤其喜欢故事性很强的作品,最近她正在读川端康成的《雪国》《千只鹤》,“这些名家笔下的故事引发了我在学习生活中的更多思考。”
她说,“虽然从小热爱阅读写作,但我绝对不是无病呻吟的文学分子,书籍给我带来的是对社会差异与包容的思考。文字浮于表面,我意图着眼于的是时代波动下的普罗大众,人群的嘈杂背后是自由意志的碰撞。”这些思考让施羽习惯性地拿起笔,记录下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入上师宝分,许多体验都是第一次,早晨天未亮的时候被舍友叫醒,一勺一勺往豆浆里加糖,吃完晚饭趴在窗口看远方的楼房。诸如此类的细小事物,让我的生活渐渐丰盈,充满情感。各位同学聚在一起,仿佛一束火光,熠熠生辉而不扎人眼目。作为一个嗜好写作的人,我总是情不自禁的被打动着,总是想把和同学老师相处的每个瞬间都记录下来。”这半年多来,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她通过纸笔陆续创作了《一天和第二年》《春生》《停云》等多篇佳作,收获了鲁迅青少年文学奖上海地区高中组特等奖、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二等奖等奖项。语文教师也经常让施羽在课堂上大声朗读自己的作文,锻炼她的勇气,给予她更多信心。一次次锻炼中,施羽从一开始的怯场到后来越发从容,她也开始在演讲比赛等舞台中崭露头角。
在其他学科的课堂上,施羽也收获了各位教师的悉心指导与帮助。在她看来,文史不分家,历史教师皮德涛的课堂尤为自由和生动,“皮老师将历史课本中的内容讲述成一个个更真实更形象的历史小故事,让每一位同学都能走进历史、读懂历史。也引发了我对历史事件的不断思考,拓宽了我的写作思路。我和伙伴们尤其喜欢他的课堂。”施羽的物理成绩不甚优秀,但物理教师桑健的课堂给予她另一方面的能量,“桑老师年轻又风趣,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名学生,喜欢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他和学生讨论题目的过程尤为有趣,带给我创作的灵感。”此外,据学校学生处德育负责人陈丹介绍,学校还设置了物理基础课、化学拓展课、数学分层作业等等,让施羽这样在某方面较为薄弱的学生更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进而夯实基础、全面发展。
更让施羽受益匪浅的是,上师宝分开放、包容的氛围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更广阔、更多元的视野和选择。据校长马玮莹介绍,作为彰显未来教育风貌、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学术性高中,自2022年9月建校以来,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涯辅导和大学教授的学科前沿讲座,进行了学科兴趣的启蒙工作,还与上海师范大学合作开启了“学术导师结对”。据了解,上海师范大学集全校之力,为上师宝分的每一位学生选配学术导师,首批学术导师全部由博导担任,研究领域覆盖汉语言、历史学、英语、戏剧学、心理学、物理学、化学等多个学科。施羽和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大学校园参加研学活动,参观大学实验室,与学术导师面对面讨论选题,深入交流。听过心理学专家贺雯教授在上师宝分的多次讲座后,施羽特别感兴趣,选择了贺雯教授作为自己的学术导师。在她看来,研究心理学更能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对自己未来的写作产生帮助。未来,她将在贺雯教授的指导下,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心理学课题,培养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探索学习能力、创意革新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我们希望通过学术导师制、生涯规划等多种方式帮助每个孩子锻造长板、补齐短板,让学生有更多选择的空间。”常务副校长马玮莹向记者介绍,“这半年多以来,我们发现很多孩子都像施羽一样,看待问题更加全面、思考问题更加成熟理性,这正是我们打造面向未来的学术性高中的最大意义。”
链接地址: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540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