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青春上海 2019年11月5日
标题:向前进,博青春|一路小跑到岗,满满收获返回
记者:周琳琳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周琳琳 /文 施培琦/摄
“您好,请不要离大屏幕太近!”“您好,印度馆往这边走!”刚刚从大巴车下来的国家展志愿者们,一路小跑赶到国家展场所。他们顾不上喝一口水,只是擦了擦脸上的汗,就以最快的速度到岗并开始工作。“我现在已经研究生三年级了,我想以完美的志愿服务让青春不留遗憾!”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的陈冬尔动情地说到。
陈东尔。
看vlog和“学习强国“APP成为“预习功课”妙招
上师大的志愿者都被分在了“国家展”区域。得知这片区域还将举办延展,大家都觉得很光荣。10月中旬,陈冬尔得知自己和另外28位小伙伴被分在了“中国馆及国际组织”区域,她则担任该区的组长。“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很骄傲能够在祖国的场馆做志愿服务。”
为了更好地做好国家展的“预习功课”,陈冬尔和其他志愿者们想了各种妙招,建立了交流共享群,把各种信息发在群里。传统媒体以外,他们还会从“学习强国APP”里关注相关信息,从进博会官方微信公众号里观看“小姐姐带你逛进博”vlog系列,甚至还观看了“bilibili网”的直播。
“我最喜欢的就是vlog,很轻松很有趣,而且镜头里带到了许多国家展和“中国馆”的信息。”从这些信息中,她了解到展馆中有许多互动体验部分,比如开飞机、乘潜艇,并据此再做“深入功课”。尽管很想亲身体验,但她明白“志愿服务第一”。
带着这样的理念,她投入到工作中。第一天她被分配在“中国馆“开篇视频版块,负责引导人流和保护展品。精彩的视频就在身后,陈冬尔却没有回头观看,而是左右看着来往的宾客,专心致志。
石晶晶(中)
“我的记忆力,可以派上大用场啦!”
同样“风风火火”赶到中国馆的,还有被分配到“港澳台地区馆”的石晶晶。港澳台三个区域的工作人员认真地告诉她和另一位小伙伴各个区域的讲解内容,并且演示不同装置。通过边听边记,她发现港澳台地区馆内容非常丰富,对记忆的要求非常高。“还好我就读的是古代史,就是记忆力好,这次可以大展身手啦!”今晚回去后,她要抓紧把这些内容传达给今天没能来到现场的志愿者们,并且自己也要不断学习。
石晶晶
另外,她还发现港澳台地区馆的AR、VR互动设备很多,这对自己也是不小的挑战。她打算多做尝试,进而更好地帮助观众。“只有真正熟悉场馆,才能知道不同场馆的需求是什么,才能为展方和宾客提供服务。”
说话间,有人向石晶晶询问6.2馆的路线,很快得到答复。“虽然我们被分配到国家展区域,但我们知道大家肯定也会问我们馆外的地形和情况,所以我们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准备。”她还向记者展示了自己打印的彩色地图,“我觉得回答问题稍慢些没关系,但一定要准确。”
志愿服务,开始在启幕前
前几天,“美大地区”组长管玥和“欧洲地区”组长陈子蕴还参与了前几天的核对名单工作。“当时我们就站在国家展的门口,检查进行最后搭建和布置的人员都证件,只能站在门外向内望。”终于能入内一探究竟,她们很是激动。
赶往场馆的路上,“西亚非洲”组长项羽成遇见了一位想要关闭共享单车、但是不会操作的外国友人。她便马上主动上前帮助了他。“虽然只是举手之劳,但这是我在进博会第一次使用外语帮助外国友人。”
首届进博会时,“亚洲地区”组长陈卓并没有以“小叶子”的角色直接参与志愿服务,而是以一名“平方志愿者”开展做“幕后”保障工作:撰写宣传文案、编辑视频脚本,积极协助联络。今年除了来到“台前”,她依然要做统筹协调的保障工作,但她却说自己乐在其中。
“欧亚地区”组长王君君是一位大一新生,学业较为繁重。但在进博会工作开始前,她早早地协调好了自己的学业。“我将未来两周的学业都已经提前学习,保证自己在志愿者服务中心无杂念,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第一天的工作落下帷幕。根据实际情况,大家也发现并预设了一些问题和状况,准备在回去路上好好讨论,并分享给尚未到岗的志愿者们。“对于明天的工作,我们满怀信心!”
链接地址: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19/11/06/15729684461361410186.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