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首届江南文化国际论坛暨第13届江南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科会堂召开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9-10-28浏览次数:5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9年10月28日

标题:首届江南文化国际论坛暨第13届江南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科会堂召开

记者:查建国 夏立 陈炼

首届江南文化国际论坛暨第13届江南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现场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讲话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权衡致辞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致辞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市社联专职副主席任小文主持开幕式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熊月之作主旨发言 本网实习记者 陈炼/摄

日本大阪大学教授滨岛敦俊作主旨发言 本网实习记者 陈炼/摄  

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教授陈忠平作主旨发言 本网实习记者 陈炼/摄

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员刘石吉作主旨发言 本网实习记者 陈炼/摄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唐力行作主旨发言 本网实习记者 陈炼/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查建国 夏立 实习记者 陈炼)10月26—27日,首届江南文化国际论坛暨第13届江南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科会堂召开,本届论坛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与上海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和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共同承办,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与文学创新”团队协办。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权衡,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分别致辞,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任小文主持开幕式。

推动江南文化的交流互鉴

  徐炯指出,江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厚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丰沃土壤,是长三角共同的文化标识,对世界文化的交流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深入开展江南文化创新研究,是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服务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内容。徐炯强调,推动江南文化的交流互鉴,要进一步挖掘江南文化资源,进一步聚焦特色亮点,进一步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拓宽江南文化研究领域、提升江南文化国际影响力。

  权衡指出,当前上海江南文化研究形成了各区、高校、学会、学者资源整合、广泛参与、共同推动的可喜局面,长三角江南文化研究学术共同体也正式建立,长三角江南文化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可通过广泛的文化交流,持续彰显江南文化的世界意义,通过各种形式让世界了解江南、理解江南。

  林在勇介绍了上海师范大学多年来在唐力行、朱恒夫、钱杭、徐茂明、洪煜、查清华、张剑光等教授的带领下,形成了一批较有影响力的江南社会史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加强江南社会史研究,加深对江南社会的全方位思考,从而加快今天江南社会经济发展创新,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江南文化厚植于中华传统文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江南文化0逐步形成了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放包容、融合创新的精神特质。海内外江南文化研究专家熊月之、滨岛敦俊、陈忠平、刘石吉、唐力行等教授先后作主旨演讲,分别对近代上海与江南、江南三角洲开发史、江南文化走向世界、江南研究的反思、徽州与江南文化等命题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凸显了江南文化研究的时代性、前沿性和创新性。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查清华主持学者主旨发言。

  在题为“卓异·集聚·升华——近代上海与江南关系简析”的主旨发言中,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熊月之表示,近代上海与江南的关系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维度,第一,从较小的地域上来讲,上海是江南的一部分,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第二,从宏大的空间上来讲,上海是国际大都市,上海与江南是城市与乡村、大城市与一般城镇的关系;第三,从相互联系的角度看,近代上海是江南经济社会孵化中心、经济重镇与交通枢纽,是江南人才财富集聚之地,是江南文化荟萃发展之地。上海与江南的关系又是集聚与升华的关系。

  日本大阪大学教授滨岛敦俊在发言中认为,关于江南,不同的史家、学者有不同的定义。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来看,近年李伯重博士的“江南八府”论非常有名。我本人也认可这种说法。比如商业习惯,这一地理范围是适合的。但如要详细观察,从具体的实际形态来看,八府之中,苏州、松江、常州、湖州、嘉兴五府,与周围的三个府(镇江、应天、杭州)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教授陈忠平从江南到全国和世界的龙舟节历史演变对英雄崇拜与大众文化关系的网络分析进行了阐释,他认为,目前能够见到最早的考古资料证明,最早的关于竞渡的图形出现于江南。另外在闻一多先生的文章《端午考》中,古代越民是以龙为图腾的,而且有“断发纹身”的习俗,并有举行图腾祭,包括竞渡。民间竞渡游戏只有跟英雄、传奇人物结合以后才变成一种制度化庆典。一方面,对屈原的崇拜帮助龙舟节从江南向全国发展推广;另一方面,大众文化也利用龙舟节的庆典保持着对英雄的敬意。

  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员刘石吉提表示,从对江南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出,江南虽然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尤其是从历史研究上而言有很多课题都可以做出很好的成果。这样的成果不但能够补充、修正当前社会科学理论的不足,江南研究有自己的路可以走,可以通过扎实的实证研究建构出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架构。

  在题为“从江南的视野解读徽州”的主旨发言中,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唐力行认为,徽州和江南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徽州的存在和发展是离不开江南的,从行政的边界来讲,徽州在很长历史时期和江南都属于扬州之域,到唐朝时都属于江南道,从宋代、元代、明代到清代的江南省,以江南命名的地域范围都将徽州包含在内的。从人口结构来看,江南的主要区域是太湖流域的平原地区,由于战争灾害能原因,平原地区的人口迁移首选就是最近的山地区域,也就是徽州。实际上,徽州的社会结构也是从江南传播而来,即以商业发展造就的物质基础和极其重视科举考试,在徽州形成了良性循环。

 推进江南文化研究的深度

  本次论坛议题丰富而广泛,与会专家学者就“江南经济”“地方文献与士人雅集”“科举与教育”“水利与城市”“民间信仰”“戏曲与园林”“宗教与地域”“艺术与消费”“文化与传媒”“区域互动”“徽学研究”和“传说与记忆”等专题进行了分组讨论,并且以“江南文化与中华源流”“全球化视野下的江南区域”“江南文化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主题进行了圆桌讨论,交流了江南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在闭幕式上,与会专家学者对如何推进江南文化研究的深度、凸显江南文化研究在学术领域的优势地位积极建言献策。

  江南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是上海师大创建于2007年的高端学术平台,在学术界享有良好的学术声誉。作为江南研究的高端学术平台,致力于凝聚海内外同仁、积极推动江南社会史研究的不断深化与拓展,先后探讨了区域比较、城市记忆、生活实态、民间文献、城市与乡村、新文化史理论等主题。

  本届论坛是上海市政府积极推动“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三大文化品牌建设计划之后,由上海师范大学参与主办的首届江南文化国际论坛,标志着上海师范大学以江南社会史研究为特色的江南文化研究开始走上一个新的台阶。本届论坛延续既往高端对话与学术引领的宗旨,积极倡导跨学科对话,鼓励文献与田野结合、宏观与微观兼顾、理论与实证并重、历史与现实贯通,更注重将江南文化研究与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有机结合。


链接地址:http://www.cssn.cn/gd/gd_rwhd/xslt/201910/t20191028_5022038_4.shtml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