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报:梦想:从源头上阻击青少年“脊柱侧弯” ——访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袁凌燕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2-11-11浏览次数:622

来源:上海科技报 2022年11月11日 03版 大学科技

标题:梦想:从源头上阻击青少年“脊柱侧弯”  ——访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袁凌燕

作者:吴苡婷

图为袁凌燕在进行儿童脊柱侧弯筛查

  打造“脊柱健康教育”的创新课程,在中小学开设“脊柱健康小课堂”,编排了“青少年脊柱保健操”,打造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运动干预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这些年,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袁凌燕带领团队,在青少年脊柱健康教育与促进领域做了一系列探索性工作。团队打造的课程获批“2021年度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社会实践课程”;组织成立的“脊先锋”团队与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局、徐汇区体育局等合作,走进了东华大学附属学校、上海市徐汇区求知小学等6所学校,为中小学生脊柱侧弯的预防工作提供了专业的科研服务。

  日前,记者采访了这位在青少年健康一线忙碌的女科研工作者。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责任感驱动前行!”

  袁凌燕曾经是一名医生,从上海体育学院取得运动人体科学博士学位后,来到上海师范大学从事教学工作,工作过程中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完成了博士后工作。

  把目光聚焦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的研究,源自于袁凌燕医生出身的职业敏感性。早在5年前,她就观察到一些孩子的不良体态;后来深入中小学进行调研,发现孩子的脊柱健康问题并不是偶发事件。暑期来家做客的外甥女,她也敏锐地观察到其存在“高低肩”体态,一通检查下来诊断为脊柱侧弯临界。袁凌燕还清楚地记得,有一次进行预防筛查工作,她和同事们来到一所小学,筛查的18名孩子中就有3个疑似脊柱弯曲异常,当时她十分震惊。怀着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袁凌燕一头扎入青少年儿童不良姿态、脊柱弯曲异常干预的研究中去。

  脊柱弯曲异常是指脊柱弯曲形态超出了正常生理弯曲范围,主要包含脊柱侧弯和脊柱前后弯曲异常。前后弯曲,属于矢状面的脊柱弯曲异常,俗称“驼背”;左右弯曲,属于冠状面的脊柱弯曲异常。脊柱弯曲异常的早期畸形不是十分明显,常不引起注意。

  “脊柱侧弯具有很大危害性,会引发脊柱两侧骨骼肌肉受力不均衡,造成肌肉紧张,导致背痛发生。特别是生长发育期,侧弯畸形发展迅速,可出现身高不及同龄人、双肩不等高、胸廓不对称等外形畸形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剃刀背畸形,影响心肺发育,出现神经系统牵拉或压迫的相应症状。此外,在心理上也会让患病者产生自卑情绪。”袁凌燕说。

“脊柱侧弯的发生有很多原因,需引起社会关注!”

  根据中华预防医学会脊柱疾病预防与控制委员会前期流调数据,结合权威专家共识,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发生脊柱侧弯人数已超过500万人,并且还在以每年30万人左右的速度递增。脊柱侧弯已经继肥胖、近视之后,成了危害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的第三大疾病。2021年,教育部把脊柱侧弯筛查项目纳入常规体检。除了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外,其他类脊柱侧弯疾病的发生多与不良姿势有关。国家体育总局下发的《儿童青少年身体姿态测试指标与方法》已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文件对脊柱侧弯、不良身体姿态测试指标都作了阐述。

  袁凌燕告诉记者,团队在对中小学进行调查、姿势评估时发现,家长、学生的脊柱健康知识不足,缺乏脊柱保护行为意识。在姿势评价中,存在学生自报告和现场观察的不良姿势不吻合、学生对正确姿势的认识不足等问题。

  “中小学生在学校环境中面临许多危险因素(课桌椅高度不恰当、重背包、抬起或搬运物品姿势不当等),斜趴写字、久坐、运动不足也是常见的诱因。由于儿童青少年脊柱生理弯曲还没有完全定型、脊柱周围(躯干部)肌肉和韧带薄弱、脊柱稳定性差,姿态易受改变。不良姿势加重脊柱负荷,尤其是脊柱双侧不均衡的负荷如单手拎重物、单肩背包、单侧运动等,容易造成背部肌肉疲劳受损。加上青春期脊柱突增速度比较快,很容易造成脊柱弯曲异常。”袁凌燕建议,应以学校为主场、教师主导的健康教育模式,对青少年进行早期姿势的干预,改变不良的姿势习惯,早期发现影响青少年脊柱健康的高危因素,促其养成保护脊柱的良好行为。

  袁凌燕建议家长们也要多关注孩子的脊柱,通过“四横一竖”+前屈实验,在家就可以提前发现孩子是否存在脊柱侧弯。“一竖是指脊椎,四横包括肩、肩胛下角、腰窝、髂嵴的4条连线。我们可以看孩子2个肩膀是不是等高,2个肩胛骨下角是不是等高,2个腰窝是不是对称,骨盆两侧髂嵴高度是不是一致。前屈实验就是让孩子脚跟并拢,双腿伸直,躯干前屈90度,双手合十,上肢垂直于地面。如果有脊柱变形,会出现两边高度不对称,这在医学上叫剃刀背畸形。”

“‘脊先锋’团队正在行动,要拉起预防网!”

  在我国,健康教育职责多由中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中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6年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要对体育教师进行健康教育培养。袁凌燕说,在调研中,有教师表示他们有意识帮学生纠正不良姿势,但提醒学生纠正不良姿势后效果一般或者不好;教师掌握了一定的健康知识,但没有掌握较好的脊柱健康教育干预方法。她的科研团队为此进行了科研攻关,研发了青少年脊柱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包括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社会实践课、爱心小课堂等。在团队打造的国家虚拟仿真实验空间项目平台上,老师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从虚拟仿真实验人机互动中直观学习脊柱侧弯和后凸的典型案例,虚拟测量评价、教育干预和运动干预三大功能实训模块可以帮助体育老师们掌握判断脊柱弯曲异常的知识,以及干预技能。团队编排的国内首套“青少年脊柱保健操”,可针对常见驼背、高低肩等情况锻炼腰背肌和肩胛骨肌肉力量,加强脊柱柔韧性和稳定性。

  今天,袁凌燕的科研团队正在发挥教师教育特色,通过培养脊柱健康教育人才,体育、教育、医学融合,关注脊柱健康行为养成、姿势矫正,以及针对性脊柱保健操干预,从源头上遏制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我们希望通过培训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将姿势教育原则、脊柱保护行为原则融入日常课堂活动,让他们在课程中加入脊柱保健操,也希望其他学科的教师们加入青少年脊柱保护中来,形成以体育教育为核心促进健康教育场域全覆盖,引导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推进脊柱弯曲异常预防关口前移。”袁凌燕说,未来希望打造一个学生个体-家庭-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媒体共同参与建设学生脊柱健康的良好社会环境。

  袁凌燕透露,团队撰写的系统介绍青少年脊柱健康的科普图书也在出版中,希望未来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如何去保护青少年的脊柱健康。


链接地址:https://www.shkjb.com/content.html?id=224858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