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日报(版面头条) 2025年7月26日 09版 深度
标题:儿童电话手表里的“秘密”
作者:李昂/朱雅文/孙怡洋
某品牌手表的聊天助手。 朱雅文 摄
本报见习记者 李昂 记者 朱雅文
实习生 孙怡洋
刘萌第一次接触成人世界的隐秘角落,是在儿童电话手表上。
那一年,她13岁,初二。暑假的一个夜晚,她被好友拉进一个陌生的群聊,在这里发现了许多超出她认知的内容:低俗的玩笑、轮番发布的身体裸露照片。
一个男孩向刘萌发出好友请求,刘萌用母亲的手机通过了请求。刚加上好友,对方就发来“表白”:“我喜欢你,你可以和我谈恋爱吗?”
刘萌的经历并非孤例。为了避免过早使用手机,不少家长给孩子配备了儿童电话手表,大约每3个孩子中就有1人拥有儿童电话手表。然而,这块小小的屏幕,早已在通话、定位功能之外延展出复杂的生态。近几年,部分品牌手表因社交功能过于繁杂、内容审核缺位,屡遭家长投诉。家长希望给孩子一个更“纯净”的通讯工具。尤其当电话手表撞上性意识萌动、社交渴求强烈却又极易迷失的青春期,它便将家庭教育的难题推向更深处。
“碰一碰”交友
很长一段时间里,“交朋友”这件事对刘萌来说很困难。和人打招呼时,她感觉自己像个机器人,憋了半天只能缓慢吐出“你——好——”,她难以用言语表达内心感受。如果有人主动和她说话,她会感到紧张,甚至尖叫或用头撞墙。
读小学时,她是同学眼中不合群的“怪物”,常受到言语或肢体攻击。她尝试向老师反映,但说话语气又很平淡,老师便以为是同学间的小打小闹,只是口头警告。直到初二,这种“奇怪”现象才得到解释:刘萌被确诊为阿斯伯格综合征,一种与孤独症类似的社会交往障碍。
为了合群,刘萌做过许多努力。五年级时,班里很多同学都会用电话手表“碰一碰”加好友,这一功能仅限于同一品牌的手表。“就像两只小动物触碰鼻子,确认彼此的气味,增进信任和感情。”父亲刘冰曾这样形容。
刘萌向父母提出要一块电话手表。母亲王婷认为手表的定位功能可以保障女儿的安全,便答应了。但王婷没想到,电话手表为女儿打开了另一个世界。刘萌进入一个微型网络世界——“手表圈”。同龄人围绕动漫、追星、体育、绘画、配音等爱好建立群聊互动,这种线上社交被称为“混圈”。参与者大多在11岁到15岁之间,高中生极少。
与QQ空间、微信朋友圈类似,电话手表的用户可在好友圈发布动态,收获其他好友点赞或评论。刘萌有一位好友的动态总有70到80个赞,这意味着好友在圈内知名度很高,算得上“大佬”。
刘萌也想成为“大佬”。于是,她频繁出现在多个聊天群,主动和陌生人聊天,话题包括家庭情况、兴趣爱好和个人经历。她把聊天当成“做题”,经常耗费一个多小时只为编辑一条消息或动态。
努力似乎有了“回报”:她的好友数量逐渐累积到几十个,发布的动态可以轻松获得几十个点赞。“我好饿”“我到家了”“我好累”“我好难过”……她开始在好友圈里肆意表达,碰到任何事情都会随手发动态,一天最多能发二三十条。好友也会很快评论她的动态,在她不开心时安慰她。“这让我感到被尊重,被看见。”尽管她与父母无话不聊,但仍然渴望与同龄人之间的情感链接。
与刘萌的父母一样,陈娴也是考虑到定位功能比较实用,才答应上二年级的女儿购买电话手表的请求。
“每次带孩子出去玩,看到小朋友用手表‘碰一碰’,就能迅速拉近关系。”在陈娴看来,如今电话手表相当于儿童的社交工具。“没有它,孩子交不到朋友。”
陈娴女儿的小学禁止戴手表入校,所以只能在周末兴趣班及节假日使用。按照陈娴的要求,女儿上高中才能使用手机。但陈娴不知道的是,如今电话手表的功能十分强大,和手机没有太大差别。
混迹“手表圈”
到了初三,玩电话手表成了刘萌唯一的情感寄托。那年寒假,她的电话手表品牌推出类似QQ照片墙的“主页”功能,这成为孩子们“集赞”的“主战场”。用户可以互相给好友主页点赞,每人每天最多能给一个好友点20个赞,每人每天收获点赞量上限为3000个。
与成人社会类似,“手表圈”也有其运行规则。主页的点赞量成为圈内唯一且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就像成人社会的金钱与权力。“我还是‘小透明’的时候,在一个群里问大家要不要玩真心话大冒险,就有人骂我,还把我踢出群。”当时刘萌的主页点赞量低,天然处于弱势。
刚进圈的刘萌很快习得这套“丛林法则”,认为必须把主页的点赞量刷高。在繁忙的初三阶段,她抓住一切碎片时间给好友点赞,换取回赞。据她估算,每天给140多名好友每人点20个赞,总共需要一个半小时。“很多人会卡着零点——主页点赞刷新的时候,或者早上定个5时的闹钟,早起点主页,每天都要这样。”刘萌说,她还算不上对主页特别上心的了。
主页的高点赞量只是一张“入场券”,“混圈”还需精心维护人际关系。刘萌缺乏社交技巧,常加上好友就问对方几岁、来自哪里、父母做什么工作,导致冷场。
多次失败后,刘萌琢磨出一套方法:观察和模仿其他人的聊天话术、对着空气练习开玩笑的语气、把自己的经历编成聊天素材、和自己对话练习抛梗和接梗,还常在吃饭和走路时自说自话。
为了给主页集赞,“混圈”的人还要“扩列”,即扩充列表中的好友数量。扩列讲究“门当户对”,只有主页点赞量相当的人才会“互扩”。因此,刘萌会拒绝手表等级在21级以下的人加好友申请,因为21级以上可以点20个赞。
2022年4月,她的主页点赞量突破10万。“当时排得上全网前五。”刘萌清楚地记得,那段时间很多人主动加她为好友,给她点赞和评论,夸她“可爱”“漂亮”,向她表白。那是她人生中第一次受到那么多同龄人的簇拥和追捧。
一种“强刺激”
在“手表圈”里,成人世界的内容出现了,确立情侣关系变得简单。在被好友拉进的第一个群聊里,刘萌交到了男朋友。当时,这位男生主动加她好友后,发了一张锁骨的特写照片,要求她也发照片。她听说,还有的群会让女生轮流发裸照,男生则赠以电话手表积分作为“打赏”。
震惊之余,她感到好奇。“那时,我对这些没有概念,以为说这些话会很受欢迎。现在回想起来,觉得难以置信。”由于母亲给她的手表开启了睡眠模式,她在晚上11时后无法参与群聊,只能旁观。
王婷掌握女儿在电话手表上的一切活动,刘萌也将父母视为现实生活中最亲近的朋友,无话不谈。当王婷得知女儿的网恋男友要求她拍私密部位的照片时,一向支持女儿上网社交的她变得严肃起来。她和女儿强调,不能暴露自己的隐私部位。刘萌没有答应男孩要求,两人分手了。王婷还给女儿报名参加性教育夏令营。
“手表圈”给刘萌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女儿中考前三个月,王婷收到学校老师发来的一段视频——女儿在上课时突然躺到地上打滚,冲出教室。老师建议刘萌休学。受到阿斯伯格综合征和学业压力等因素影响,刘萌出现严重抑郁,必须服用精神类药物。
其实,王婷很早就察觉到女儿有些“奇怪”:小时候,刘萌总是把衣服弄得很脏,为了引起他人注意,把手涂满口水后在作业本上乱拍,把口水溅到别人身上。但女儿的学习成绩很好,老师都夸她聪明、善良。王婷和丈夫一开始将这些无法解释的行为归咎于女儿“不学好”,并动手打了她。
后来,女儿出现躯体化症状,一到学校就胃痛呕吐。她带女儿去医院肠胃科检查没问题,才意识到可能是心理问题。于是,王婷定期带女儿看心理医生,才得知女儿出现的情绪问题是阿斯伯格综合征的连锁反应。当女儿初三出现严重抑郁情绪时,王婷夫妇以及心理咨询师一致认为,手表社交对刘萌是一种“强刺激”。
家长“禁不禁”
同为母亲,陈娴也曾为女儿的手表社交担心过。
一个周六的上午,陈娴开车送女儿去兴趣班。路上,女儿手表群聊里突然跳出一条消息:“大家一起死亡吧!”在二年级女儿的认知里,这属于“不文明的话”。“为什么会有人发这种消息?”女儿感到费解。陈娴立马拿过女儿的手表拍照取证,要求女儿退群。陈娴没收了女儿的手表,并了解到女儿是被兴趣班里一名四年级的同学拉进群聊的。
陈娴庆幸女儿第一时间告诉她,但也想到更多:如果小朋友不和家长说,甚至私下和群里的人联系或见面,后果不堪设想。陈娴决定向该品牌手表的客服反映情况,并质问对方为何像“死”这样的敏感词未被有效屏蔽。
对方起初称陈娴多虑了,这可能是小朋友之间的玩笑,陈娴感到气愤。几天后,陈娴收到对方回复,表示“死”这个字已被屏蔽。
此前,为让未成年人有个健康的网络空间,部分电话手表开启聊天助手功能。群聊中,若出现不健康的内容,消息不会被显示出来。但这样的机制似乎尚未完善。目前聊天助手仅能监测文字,若语音中存在不健康的内容,依然会显示。
陈娴将投诉一事告知女儿,教育她以后碰到这样的事情也可投诉,甚至报警。“这其实和家长的引导有很大关系。”陈娴说。
这件事发生前,陈娴没有认真研究过儿童手表的每项功能。她发现,孩子面对面用手表“碰一碰”加好友,是不需要家长端验证的。而陌生人线上加好友,家长端的验证功能也不是手表默认的设置,需要家长自行开通。电话手表功能繁多,若要一一禁用,则需要家长一一设置。这让包括陈娴在内的众多家长感到头疼,“就像现在手机的功能也有很多,成年人也不一定会研究透彻”。
陈娴还发现,女儿会使用“好友圈”记录父母的停车位号。陈娴认为这属于个人隐私。她还发现,女儿的好友在“好友圈”里发布的动态内容都比较消极,最常见的是“我好无聊啊”,且每隔几分钟就发一条。于是,陈娴把女儿的“好友圈”功能禁用了。
“自己人”圈子
去年1月,王婷和刘冰陪已经17岁的女儿坐高铁去安徽,和在电话手表上网恋的男朋友“奔现”。王婷一开始担心女儿会因为社交困难“见光死”。但考虑到女儿渴望在现实生活中与同龄人社交,最终同意了。
见面那天,王婷和刘冰在酒店窗口看着男孩接走女儿。女儿回来告诉他们,第一次见面很愉快,王婷和丈夫才放下心来。
“恋爱是一种非常亲密的社交关系。她可以通过和异性相处,慢慢学会正常地表达情感。”王婷说。刘冰也表示,他们和心理咨询师都持续关注女儿的心理状况,支持她在可控范围内尝试网络社交,并适度进行干预和引导。
陈娴的女儿目前上小学,每次她要检查女儿手表,女儿还算配合。但偶尔几次禁用女儿手表功能,女儿就会找父亲解除禁用。有一天晚上,女儿向陈娴抱怨,表示要趁妈妈睡觉时,自己偷偷解除禁用。
这句话让陈娴意识到“禁用”不可取。“我知道这种办法简单粗暴,但我不知道怎么做才能把握好尺度。”陈娴希望电话手表品牌方可以开发让家长远程监控孩子聊天记录的功能,但又担心侵犯孩子的隐私权和自由交流的权利。
陈娴的心情颇具代表性。在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蔡丹看来,当前儿童青少年通过智能手表形成的社交圈,既反映了数字时代儿童社交需求的变化,也对家庭教育提出新挑战。蔡丹指出,儿童成长中最重要的三种关系是亲子、同伴、师生关系。低龄儿童以亲子关系为首位。随着年龄增长,尤其在青少年时期,对同伴关系的需求会越发强烈。
电话手表因此成为同伴间的身份标识,“同款手表‘碰一碰’互加好友,是孩子们建立‘自己人’圈子的重要方式。”此外,电话手表的“好友圈”功能为儿童提供了重要的情感共鸣平台。在这个虚拟社交圈中,孩子通过吐槽课业压力、抱怨任务困难等共同经历,获得同伴的理解与认同。
“当孩子向家长诉说时,常得到‘这有什么难的’回应,但在好友圈,他们能得到共情。”蔡丹表示,这种共情既满足了儿童的情感需求,也强化了群体归属感。
对比传统弄堂里成群结队的玩耍场景,当下儿童正面临现实社交的荒漠化。蔡丹强调,线上社交虽然便捷,却难以替代面对面互动的情感价值。“AI和电子产品主要传递信息和知识,但社会交往的核心——共情、合作、助人等社会情感能力,需要通过真实的眼神接触和肢体语言来培养。”蔡丹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指出,当孩子一头扎进手表社交不出来,就像发烧是身体在发警报一样,说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成就感和归属感。
蔡丹建议,“父母要在学习之外,为孩子创造多样化的成就感体验,让孩子感受到‘我能行’。”他特别提醒小学阶段很关键,“这是孩子最后几年主动需要父母陪伴的时光,要通过共同活动传递善良、利他等品质,而不是只关注学业”。
针对部分家长强制检查手表的行为,蔡丹强调,青春期前是建立沟通的关键期,粗暴干涉会削弱孩子自我管理能力。他建议家长“适当放手”,在可控范围内,允许孩子犯错,并在日常的亲子互动中向孩子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
陈娴担心的敏感内容问题,也受到相关部门重视。今年5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完成《儿童手表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的编制工作并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从信息安全、数据安全和内容安全等方面着手,强调儿童手表网络安全的问题。其中要求制定专门的儿童个人信息处理规则并展示供监护人查阅;建立儿童专属内容池,展示有益身心健康的信息并定期更新。
并非“必需品”
上高中后,刘萌不再像以前那样沉迷“手表圈”。她意识到电话手表并非生活“必需品”,她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却只能获取有限的情绪价值。
今年已是刘萌“混圈”的第五年。她发现,“手表圈”变得越来越现实、复杂甚至残酷。以前,聊各种兴趣爱好的群已经被解散,取而代之的是集赞的“主页群”和为前者服务的“破解群”。安装“外挂”需要花费100多元,破解程序可在5分钟内一键给所有好友点赞,还能自动查出未给自己点赞的好友。
“很多人都要求好友在12时前给自己主页点赞。如果查出来有人没点,就会删好友。”刘萌回忆,在她读高一的那年9月,她打开已经4个月没用的电话手表,发现自己的主页点赞量落后一大截,被部分人删除了好友。
刘萌最“上瘾”时曾在二手网站花800元左右,购买了一个安装了破解程序的二手手表,又花900元买了一个主页点赞量高达90万的账号。王婷没有阻止女儿,只是让她用自己攒的零花钱买。目前,刘萌的两个账号的主页点赞量均突破100万。然而,“它终究就是一个数字”,主页给刘萌带来的成就感已经消退。
即便如此,刘萌对“手表圈”的评价有很多。为了让家长了解“手表圈”的另一面,她在社交平台上发了一则帖子,强调“手表圈”对像她这样社交困难孩子的价值和意义。
刘冰看完女儿的帖子后,也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文。有家长评论:“我家的小孩也是某品牌电话手表的拥趸,但从来没有过这些思考。”
对刘萌而言,“手表圈”是她成长道路上的一段经历。“它教会我如何与自己、与他人相处,摸索与人交往的边界,在一次次试错中学会如何面对这个世界。这些只有我自己亲身去体验、去失败、去受伤,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现在,她已经准备好迈入新的人生阶段。(文中除蔡丹外均为化名)
https://www.shobserver.com/journal/article/share?id=450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