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2022年9月5日
标题:在创业中焕发青春光彩
记者:杜晨薇
2022年“燃创黄浦”创业创新大赛决赛现场
李琦在黄浦区的创业项目
创业指导专家朱天翔辅导创业者
“心樂麵館”外景
“翼动力·新动能”老字号创智论坛
章瀚峻在基地内经营了一家具有二次元特色的咖啡馆 本版图片:均采访对象提供
近年来,在上海市黄浦区的创业扶持工作体系下,一批青年大学生带着梦想和勇气走进黄浦,在创业中焕发出更加灿烂的青春光彩。
扶持着他们在创业路上持续奔跑的,是一个个特别的“伙伴”:“老字号·新活力”创新创业专项行动计划、垂直路演中心、创智学苑、“黄浦创卡”“燃创黄浦”创业创新大赛……通过一系列服务和机制,黄浦区关注想创的青年,培育能创的青年,支持在创的青年创客。2021年以来,黄浦区组织了各类创业主题活动、讲座达500多场,为1200人次提供各类形式的创业培训和教育,成功扶持创业人数1318人,其中青年和大学生创业者791人。
与此同时,黄浦区进一步完善创业政策,去年以来陆续发放首次一次性创业补贴、初创期社会保险费补贴、初创期创业场地房租补贴等各类创业扶持补贴1500万元,惠及创业者1490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4笔,金额达3030万元。这些政策释放出的乘数效应,为创业者营造了可以心无旁骛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场大赛,让梦想照进现实
即便积累了一些粉丝,也赚了一些钱,可一想到要凭借着自己的专业——戏剧创业,杨上又一度觉得,“这就是件奢侈的事情。”
“95后”上戏表演系在读生杨上又和她的同门师姐周雪冰这两年走了一条特别的路。“我们本科班大部分同学毕业后都选择拍影视剧。但相对影视剧,我更爱戏剧。”杨上又自认为深受戏剧的滋养,也想让更多人了解它、爱上它,近两年,她和周雪冰一起创立了“上场戏剧”,陆续推出一批剧本朗读会、戏剧工作坊、演出展览观摩等线上线下活动,也因此赢得了一批拥趸。
“还记得我们办的第一场活动是《恋爱的犀牛》剧本朗读会,当时请到了剧中‘马路’饰演者肖鼎臣、‘黑子’饰演者钟文斌。当天有很多人参加,反馈也很不错。”周雪冰说。特别是二人在长宁文化中心开市民课程的经历,更给了她们极大的创业信心。“那些学员每节课都来,甚至说这是他们每周最期待的事情。”
不过,要把一个新鲜的艺术形式变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杨上又告诉记者,尽管她们在戏剧上有经验,但对商业完全不懂,甚至不知道该如何注册一家公司。“再加上我们的创意比较新颖,圈内很多专业人士虽然表示感兴趣,但提及投资,大家更多持观望态度。”
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个姑娘认识了曾经在黄浦区成功开办公司并且是当地人社部门创业扶持政策和服务的受益人、海归创业者陆轶伦。他听了“上场戏剧”的创业方案,便极力鼓励杨上又去参加2022年第五届“中国创翼”创新创业大赛黄浦分赛暨2022年“燃创黄浦”创业创新大赛。
多年来,黄浦区以赛引创,以赛助创,每年一场高规格的创业创新赛事,已经吸引了2000多位来自各行业、各领域、各阶段的青年创业者报名参加。今年赛事虽然受到疫情冲击,参赛项目数量却创了历史新高,其中有1/3的参赛项目来自高校。
作为入选大赛十佳项目的“上场戏剧”,获奖之后,才更深刻地体会到黄浦区贴心的创业服务:黄浦区为每一位入围区决赛的青年大学生参赛选手配备了创业指导专家,一对一进行辅导,帮助评估创业项目的落地成熟度,分析创办公司后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这让杨上又和同伴坚定了创业的信心。
得知杨上又最终选择在黄浦创业后,黄浦区就业促进中心和淮海中路街道的相关工作人员又启动了联合服务机制,从企业注册、场地选择和政策申请等各个环节提供了全链式的创业管家服务。
创业空间少、创业成本高,众多青年大学生创业群体对落户寸土寸金的黄浦望而却步。为此,黄浦区又为这些年轻人提供了更实在的帮扶。“我们通过‘黄浦创卡’为杨上又等一批年轻创业者申请到了园区6个月的免费工位福利。”黄浦区就业促进中心副主任彭明表示。
据介绍,“黄浦创卡”是黄浦区人社部门去年推出的、专门针对青年大学生创业群体的集成政策礼包。礼包可以提供低成本场地工位、高便利融资渠道和全链的孵化服务,在降低大学生创业门槛的同时,也通过政策+服务+机制全力扶持这批青年人成长。目前,通过2022年“燃创黄浦”创业大赛,已经有10个优秀青年大学生创业团队获得了“黄浦创卡”。
如今,杨上又的团队已经进入黄浦区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机遇中心”办公,并开始了新剧目的创排。“我们相信,疫情虽然给演艺行业带来冲击,但也带来了其他机遇。譬如我们的线上剧本朗读会,每场都能收获至少3000多名观众参与,这远远超过一个剧院的容量。未来,我们一定可以立足黄浦区,产生更大的行业影响力。”杨上又说。
这座“桥”,为黄浦文创育苗
去年9月,一家“明星”企业在黄浦区八号桥文化创意产业园悄然开张。创业公司的名字叫上海葆德威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以音乐剧艺术为核心开展“声台行表”的艺术教育。创始人之一是“中国好声音”第二届总冠军李琦,他还在其中担任声乐总监。
李琦团队的到来,引发业内对这个园区空间的关注,人们发现,原来这里是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也是黄浦区文创产业的创业“苗圃”。
基地现有在孵企业159家,在最近新增的12家企业中,35岁以下创业者就有5位。作为其中一名年轻创业者,李琦团队在入驻前也考察了不少场地:“最终还是被8号桥适合演艺事业发展的创业环境和高效的服务所打动。”为了企业设立方便,8号桥主动为李琦团队对接工商注册服务,并匹配税收优惠政策。黄浦区就业促进中心的“创业管家”也第一时间上门宣传政策,了解服务需求。
与此同时,黄浦区还邀请他们参与“创业嘉年华直播秀”,并推荐李琦加入黄浦区青年企业家协会,想方设法帮助他的创业团队在黄浦区生根壮大。
而像8号桥这样创业资源集中、创业服务汇集的孵化基地在黄浦还有13家,他们和黄浦区老字号公共创业实训基地一起,为当地人才构筑起有温度的创业服务圈。
此外,整个黄浦区也通过就业促进中心联合黄浦职教集团、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三方共同创立“创智学苑”,以理论学习、项目辅导、模拟商战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模式,为创业者搭建集政府政策、创业服务、创业园区、营商产业链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矩阵。自2017年运作以来,5年间累计开课86期共374课时,参与课程培训的创业者4200多人,服务105位创业者在上海成功创业。
网红面馆背后,藏着意想不到的创业故事
34岁的许辰樑正经历着人生中又一次重大的挑战。他在全市经营的11家“心樂麵館”,疫情期间关闭了4家。这个近两年崛起的网红餐饮不得不慎重地考虑下一步的打算。
然而许辰樑心态平和,因为他有创业的守护神——他的创业导师朱天翔几年前带着他走上创业之路,如今,朱天翔又一次站在了他的身后。
朱天翔是黄浦区87名创业指导专家之一,同时也是上海生沐衡创业见习基地的负责人。为切实提高本市青年创业能力,推进创业见习工作,近年来,黄浦区一共挖掘发展了共计8家创业见习基地,生沐衡是其中之一。
2017年末,许辰樑从部队退伍,怀揣着创业梦想进入生沐衡参加创业见习。朱天翔亲自带教他企业开办和经营管理的各种知识。结束见习后,许辰樑便和合伙人一起创办了“心樂麵館”。
品牌的前身是七浦路上一家经营了几十年的面店,老店也面临着新发展。这两个年轻人接手后,将传统面食制作技艺传承下来,并进行了年轻化的包装,还陆续推出了如小龙虾面等符合时下口味的新品,一下子就把“心樂麵館”打造成了备受市场欢迎的连锁品牌。
在经营过程中,朱天翔仍时常给许辰樑对接各路资源,提供各种建议。“朱老师提示我拓展外卖市场、开网店、做预制菜,事后都证明是非常正确且超前的布局,大大提升了品牌的抗风险能力。”许辰樑说。
特别是在今年的疫情期间,品牌资金压力大,许辰樑一度感到十分沮丧。又是朱天翔站出来鼓励他要做好开源节流,“活下来比什么都重要”。还送去两台数字哨兵,帮助店面尽早恢复正常营业。
同样幸运的还有去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的胡金雨。凭借科学教育专业的知识储备和对剧本杀的热爱,在学校期间就和同学建立团队,准备毕业后在创意课堂剧本推理领域一展拳脚。
为了积累更多创业经验,他在大四下学期来到生沐衡创业见习基地参加见习。朱天翔在带教过程中手把手讲解企业开办流程、股权设立、财税规划等实战经验,并指导其调研剧本杀行业的市场前景。见习结束后,胡金雨就注册了玩剧角色(上海)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并带动了4名本市人员实现就业。
受疫情影响,胡金雨的线下剧本杀场地业务一度停滞,场地、人力成本压得他透不过气。朱天翔一方面联系街道,为他申请首次创业补贴、社保费补贴等降低经营成本,一方面指导胡金雨开展线上业务,进行原创剧本杀创作。如今,胡金雨的事业终于转入发展正轨。
老字号+年轻创业者,擦出怎样的火花?
三阳南货的咖啡、邵万生的现切火腿、黄隆泰的杯中花园……你可知这些破除了老字号和Z世代之间“次元壁”的新产品,何以在这些年里层出不穷?近日,记者从一个名叫韩雨婷的女孩身上找到了答案。
韩雨婷是三阳南货店的一名工作人员,也是去年从华东理工大学产品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黄浦区坐拥上海半数以上的老字号品牌。为了发挥老字号企业在区域创新创业中的引领协同作用,同时鼓励创业青年为老字号品牌创新注入全新活力,从2017年开始,黄浦区人社局就推出了“老字号·新活力”创新创业专项行动,与沪上各大高校和园区合作,鼓励青年人在老字号的平台上发挥特长,展现自我。
为此,黄浦区还专门建立了一批老字号公共创业实训基地,邵万生就是其中的一家。2020年7月15日,华东理工大学与邵万生签约共建产学研实践基地。随后,老大同、邵万生、三阳南货店等四家拥有百年历史的老字号携手华理,在南京路步行街东拓段开出“创新首店”。
也是通过“老字号·新活力”创新创业专项行动,韩雨婷参与到了老字号产品创新的过程,并成为最年轻的店长。“我从来没有想过,小时候时常光顾的老字号品牌,有一天可以在我们这些年轻人手里变得时尚。”
“90后”非遗海派剪纸青年传承人李诗忆,同样是在“老字号·新活力”创新创业专项行动中逐渐找到自己的价值感。“今年春节期间,我们通过黄浦区就业促进中心的推荐,参与豫园商城策划的‘上海老味道,非遗新体验’新春灯彩主题活动,担纲主KV的设计和部分街区夜景的设计工作。作为艺术监制,豫园的伙伴们与我们好几次在零度气温的情况下忙到深夜,甚至凌晨。但我们的内心却是火热的,因为我们将带有民族记忆的文创产品带入了大众视野。”
豫园股份副总裁胡俊杰介绍,豫园旗下一共有18个老字号品牌,如何将传统文化和创新创意结合,是这些老字号近年来持续破题的一件事情。成为老字号公共创业实训基地之后,豫园多次把湖心亭、童涵春堂等多个老字号品牌创新需求发布出来,开放给高校创新创业团队作为创新创业实践课题,邀请年轻人参与设计对接和商业模式创新,老字号和Z世代之间逐渐擦碰出火花。
记者了解到,作为全市首个充分发挥大型企业协同、政府搭台推进的创新创业服务品牌,“老字号·新活力”创新创业专项行动开展5年来,共计发布创新需求167个,促成意向合作成果51个。不仅搭建了老字号创新与青年创智共享、共建、共创平台,也为广大创业青年提供了独创性的老字号特色创新创业实践通路。
不久前,黄浦区小东门街道“95后”退伍军人章瀚峻就在“星光色谷”老字号公共创业实训基地成功地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因喜欢二次元和游戏文化,经黄浦区就业促进中心引荐,章瀚峻和老字号品牌星光展开了合作探索。
上海星摄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海峰告诉记者,星光创始于1887年,如今的星光摄影器材城是国内最大摄影摄像器材城。然而长期以来,摄影爱好者们都普遍呈现高龄化的特点。星光41万的注册会员中,95%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我们也希望通过参与‘老字号·新活力’创新创业专项行动,为星光注入年轻的元素,让星光成为青年人喜爱的品牌。”
作为黄浦区首家老字号公共创业实训基地,“星光色谷”在场地和设备上都主动为青年创业者提供便利条件。如今,章瀚峻在基地内不仅经营了一家具有二次元特色的咖啡馆,还落地了二次元cosplay摄影部和家用机电竞俱乐部两个业务板块。
此外,最近一年来,“老字号·新活力”创新创业专项行动还不断对外扩展影响力,在与苏州市姑苏区的联动中,已经共计吸引了两地8家老字号向两地8家院校和多个创业孵化基地发布创新需求,初步达成院校、老字号品牌、初创企业共同成长的创业服务生态链。
链接地址:https://www.shobserver.com/journal/article/share?id=339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