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从“冰城”到“申城”,牛启梦勇敢“追梦”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2-08-24浏览次数:121

来源:新民晚报 2022年8月24日

标题:从“冰城”到“申城”,牛启梦勇敢“追梦”

记者:吴旭颖





日前,在哈尔滨举办的“‘这,就是我们的旋律’音乐之旅”全国声乐展演活动中,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系青年教师牛启梦在全部组别的选手中拔得头筹,获得了“最佳展演者”称号。展演上,牛启梦最后一个登场,用华丽的花腔女高音赢得评委与观众的一致好评。从家乡哈尔滨,留俄后又来到申城生根,从上海歌剧院的演员,到如今成为辛勤耕耘的“园丁”,牛启梦正如她的名字“启梦”一般,一次又一次开启自己的追梦之旅。

图说:牛启梦


从放弃到第一


从小,凭借着歌唱的天赋,牛启梦拿过许多“第一名”。在哈尔滨少儿童声合唱团,她一直是团里拔尖的团员。之后的艺考之路,她也是哈尔滨声乐专业的第一名。去年,她还在全国第七届“孔雀杯”声乐比赛获得综合师范院校教师美声组金孔雀奖第一名。牛启梦追求艺术梦想的道路,一直顺风顺水。但这次展演活动,她却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挫折。

展演前的几个月,正是上海疫情形势紧张、市民大多居家抗疫的一段时间。为了不打扰邻居,牛启梦只得暂停日常的声乐训练,连线上教学时的示范也要压低音量。“20多年来,我第一次这么长时间没有练声。”等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已是临近展演,牛启梦却发现自己“唱不了了”,许多以往能轻易完成的演唱技术,因为几个月的荒废,变得难以完成,这让她一度产生了放弃参加展演的想法。但放弃,就等于失去一次宝贵的机会,还可能从此一蹶不振,彻底失去重新站上舞台的动力。在家人朋友的鼓励下,牛启梦决定“再试一试”。她冒着酷暑,每天去公园或者人烟稀少的郊外练习,从最基础的发声练起,持续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恢复性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当重新构建自己的发声体系后,我感觉状态似乎比之前更好,能尝试更多的以前不能做的技巧了。”

图说:展演现场

坚持参演的结果,不负牛启梦的期望。但这个“第一名”对她却不是那么重要了,“与全国各地青年歌者、教师交流,为以后的教学积攒丰富的内容和稳定的舞台经验,激励学生们像我一样前行,才是最重要的。”


从冰城到申城


牛启梦出生在哈尔滨,留俄之后又来到上海,成为了一名“新上海人”。当年走出冰城,是她追梦的第一步;后来来到申城,也是她实现梦想的重要一步。

“高考结束之后,我就去俄罗斯留学了,一直到2016年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音乐学院博士毕业,就来到了上海。”小小年纪的牛启梦选择去俄罗斯留学,是本着内心对艺术的探寻,“国内的声乐,大部分学习的是意大利的唱法,因为意大利有一套成熟完整的声乐体系。而‘俄派’则更具民族性,我对它充满好奇,同时觉得这种民族性对我们发展自己的民族声乐有参考意义,于是选择去俄罗斯留学。”

图说:牛启梦(中)

毕业之后回国,上海便成为了牛启梦的第一选择。“虽然距离家乡比较远,但我了解过全国各地俄派歌剧的演出情况,上海是最多的。而且上海本身就是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对于各式各样的艺术流派十分包容,任何看似‘小众’的艺术都能在这里发光发热,拥有一众知己。”


从舞台到讲台


从小向往舞台的牛启梦,最初来沪,就职于上海歌剧院。在上海歌剧院,她向魏松、黄英、顾平等老师学习着舞台上的表演技巧,积攒了许多珍贵的演出经验。令人意外的是,2020年,她主动走下了曾经梦寐以求的上海歌剧院的舞台,走上了上海师范大学的讲台。

讲到这次转变,牛启梦透露,她在留俄期间曾经担任过自己导师的助教,她的博士文凭也是教师暨歌唱家的双重身份,因而对于声乐教学,她并不陌生。她表示:“人生就是不断地经历,不断地调整,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方向。经历了4年的歌剧演出后,我感觉自己更喜欢学校‘教与学’的氛围。而且教学也并不代表放弃表演,要为人师,首先自己就要掌握学生需要的舞台技巧,在教学工作间隙,登台演出的实践是必不可少的。”在学校期间,牛启梦更积极地去参加国内外声乐比赛,尽可能抓住与更多专业歌唱家同台,与更多声乐教师交流的机会。她认为:“这些都是我的养分,我会在未来的教学上发挥自己更大的作用的。”


链接地址:从“冰城”到“申城”,牛启梦勇敢“追梦”-手机新民网 (xinmin.cn)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