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周到 2019年6月8日
标题:《非遗传承研究》(集刊)在上师大首发,为非遗学者搭建发声交流的平台
记者:朱晓芳
近日,《非遗传承研究》(集刊)首发式暨发展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 这将为国内非遗学者搭建发声的平台、交流的桥梁。
《非遗传承研究》(集刊)是在经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批准,由上海师范大学主管主办、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承办的《非遗传承研究》内刊基础上,与上海教育出版社强强联手,共同推出的非遗传承理论与实践研究集刊。
《非遗传承研究》(集刊)主要栏目有:法律法规(中外非遗法律法规及其权威解读)、调查与报告(有关非遗传承的各种调查报告、问题综述等)、理论研究(非遗专家、非遗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对非遗重点、热点、焦点问题的见解、观点)、非遗学人(非遗专家、学者,非遗研究新人其人其事)、非遗项目(经认定的非遗项目、待申报的非遗项目介绍及研究)、非遗传承人(各级非遗传承人报道、采访等)、非遗进校园、非遗在社区、非遗企业家、史料与掌故等。
当下,“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深入人心,“非遗保护 中国实践”方兴未艾。《非遗传承研究》(集刊)首发式暨发展研讨会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举行,有着特殊意义。
《非遗传承研究》创办伊始,编辑部就希望它能为国内非遗学者搭建发声的平台、交流的桥梁,成为参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人见非遗、见生活、见未来的一扇窗口。
研讨发言环节,专家学者们各抒己见。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非遗保护工作委员会会员陈勤建表示,集刊聚焦的不是非遗保护,而是非遗传承,符合我国文化发展方向,未来应走出上海,面向全国。
上海沪港研究院院长王其康指出,集刊定位合理,意义深远,将会鲜活地存在着,可在沪上戏曲史料口述研究方面进行探索。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教授翁敏华指出,集刊的公开出版是值得庆幸的,应吸取日韩经验,由点及面地推广传承非遗。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常委、上海师范大学总会计师曹光明在致辞中表示,上海师范大学将发挥师范院校的优势及特点,在非遗保护传承和非遗教育中继续发挥作用。
上海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非遗传承研究》(集刊)主编缪宏才表示,将发挥期刊社的优势,与上海师范大学一起努力打造高质量的非遗传承研究专业平台。
链接地址:http://static.zhoudaosh.com/971C1C5398DD4DCCB9E2CE9682AA015AEC813F625D677F15B35C02C791CE58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