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九旬吕其明为《红旗颂》再定新谱,透露与朱践耳曹鹏随军解放上海的手枪和提琴有何来头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9-06-06浏览次数:70

来源:上观新闻 2019年6月6日

标题:九旬吕其明为《红旗颂》再定新谱,透露与朱践耳曹鹏随军解放上海的手枪和提琴有何来头

记者:徐瑞哲


在父亲吕惠生带兵转战江淮之时,陈毅军长特意赠予他一件珍贵礼物。那就是德国制造的袖珍型手枪,多被特工置于掌心,人称“掌心雷”。

中国人家喻户晓的《红旗颂》有了最新定稿版本,由今年90高龄的原作曲者吕其明亲手谱写而出。5日,这位国家一级作曲家,戴着一面红旗胸章,走进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厅,将刚刚出版的这部管弦乐序曲总谱和分谱赠予音乐学院师生。作为10岁随父抗战的烈士之子,吕其明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年轻时完成《红旗颂》初稿只用了7天,但修订完善这部作品却用了54年,这是半个多世纪来《红旗颂》的第7版乐谱。

一手拿枪,一手拉琴,这是吕老一生成就的最大梦想。从今年开始的最近一次定稿过程中,与吕老交往20多年的上海音乐出版社社长费维耀这次也是头一回知道,吕其明最最心爱的小手枪和小提琴究竟是怎么来的。


【陈毅珍贵礼物,转赠儿子小手】


“解放军进上海,都是睡马路的,”吕其明坦言,70年前的5月26日,也就是自己19岁生日之际,他作为华东军区文工团一员,倒并没有露宿街头,全团26人在老北站候车大厅的条凳上过了第一夜。

次日,他们一行分为3个方阵,前有演员及美工,中有电影放映队,后有他们的军乐队,从北站一路开拔,走在上海滩大马路上。队伍中,除了吕其明,还有朱践耳、曹鹏,日后也成了音乐大家。

吕其明这个小伙子,一身戎装,皮带、绑腿、布鞋之外,还别着一把号称“掌心雷”的德制小手枪;而他的军用背包上,也加了一个小提琴盒子——老百姓一见惊奇:“土八路还用洋玩意?”

吕老笑着说,他的第一个梦想还真不是音乐梦,而是“小人小马小刀枪”的梦。家在安徽无为,吕家秀才之家,吕父兴学办报,当地影响不小。那是1938年,抗战烽火中,来了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张云逸将军拜访父亲吕惠生,商谈抗日大计,为军募集资源。

里屋大人谈着,屋外四五个警卫员就和吕其明这个七八岁的小孩呆一起。在吕其明眼中,新四军叔叔配着手枪和弹夹很是神气,心里感觉痒痒的。于是,叔叔退出子弹,把枪交到他的小手上,并告诉他:咱部队也有小兵哦。这当兵的种子,就这么种在了心里。

1940年,国共合作形势告危。吕其明父亲在国难当头之际写下绝命诗,也上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名单”。于是,父亲带着全家投奔新四军,走了20多天来到了淮南抗日根据地。说来也巧,团里正排三幕歌剧,需要一个10岁左右的小演员,来演逃难场景。在旁看戏的吕其明,被一眼相中。母亲有点犹豫,征求父亲意见。吕惠生一言定调:“让孩子去部队里锻炼锻炼是好事。”不仅吕其明,还有他12岁的姐姐,都加入了抗日剧团,当上文艺兵,出演农村剧。

在父亲吕惠生带兵转战江淮之时,陈毅军长特意赠予他一件珍贵礼物。那就是德国制造的袖珍型手枪,多被特工置于掌心,人称“掌心雷”。据说,弹头还能藏毒,可以枪枪毙命。父亲爱子心切,将陈毅这份大礼,连同五六十发子弹,转送给11岁的吕其明。

“从那时起,这把枪我贴身带了整整9年,站岗放哨全靠它,一直到跟解放军进上海。”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其间,1945年,44岁的父亲被捕日伪狱中,成为皖北革命一代烈士。上海解放后,按照统一军令,全队上交所有武器,“掌心雷”这才离开吕其明的手。


链接地址:https://web.shobserver.com/wx/detail.do?id=155695&time=1559793825187&from=singlemessage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