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民晚报 2019年6月5日
标题:初稿仅仅7天修订足足54年 著名作曲家吕其明用《红旗颂》定稿献礼祖国生日
记者:王蔚
新民晚报讯 (首席记者 王蔚)今天下午,上海师范大学“光启音乐大讲堂”邀请了年逾九旬的著名作曲家吕其明先生担任主讲嘉宾,就吕老脍炙人口的交响序曲《红旗颂》的创作背景、修订过程以及作曲家在创作中生发的情怀和感想展开座谈。在举国上下欢庆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面向高校师生举办这场以高雅音乐为载体的红色专题讲习活动,是融意识形态教育于高校美育课堂、传承革命文化、激励忠诚信念、弘扬爱国精神的有效举措。
图说:座谈会现场 来源/上师大供图
《红旗颂》借鉴了欧洲交响序曲体裁的管弦乐媒介、标题性构思、单乐章布局和主题发展手法,融入了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民族性音乐语言、再现性三部曲式、象征国家身份的标志性音调(国歌素材),以及表现英勇民族精神的抽象性叙事情节(沉重苦难中的无畏奋进),这是一位中国作曲家自主改造和利用西方音乐体裁的又一次成功尝试,是一位自称“血液中流淌着红色基因”的烈士之子用一种美妙的“世界通用语”来讲述的“中国故事”。
吕老说,完成《红旗颂》初稿只用了7天,但修订完善这部作品却用了54年。这首管弦乐的创作,始于1965年2月上海音乐家协会党组会议上贺绿汀、丁善德、孟波等音乐界前辈们的一次提议,即邀请时年35岁的青年作曲家吕其明为当年的“上海之春”音乐节创作一部歌颂祖国和人民、歌颂党和军队的作品。作曲家锐意受命,联想着开国大典上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庄严场景,革命先烈前赴后继为国捐躯的悲壮情怀,还有父亲吕慧生在国难当头之际写下绝命诗并毅然从戎的无畏精神,他思如泉涌,走笔如飞,短短一周时间便完成了初稿。
“我把我真实的体验以及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全都融进了音符。”吕老谦称自己“在写作这部作品时,作曲功力还不太够,没有达到‘一锤定音’的级别”,故而采用了循序渐进、逐步修订的办法。就这样他改了足足54年,从当年的青年才俊变成了如今的耄耋老人,《红旗颂》定稿成了他献给伟大祖国的寿诞贺礼。
链接地址:https://wap.xinmin.cn/content/31539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