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2年5月25日
标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线上召开
记者:查建国 陈炼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5月15日,由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城建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师范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线上召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教授致辞。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方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等主题展开广泛研讨交流。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耿步健教授主持开幕式。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教授致辞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耿步健教授主持开幕式并作会议总结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实现的人类生态文明思想的革命既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生态转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总结和反思的结果,又是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也是对西方生态思潮和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创造性转换的结果。《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副主编姚涵副教授主持主题发言环节。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宁作点评。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副主编姚涵副教授主持主题发言环节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宁作点评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中南财经大学哲学院院长王雨辰教授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实现的人类生态文明思想的革命,既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生态转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总结和反思的结果,又是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对西方生态思潮和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创造性转换的结果。其革命性变革和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以及地球生命共同体概念为基础的生态本体论;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环境正义原则为基础的“和”的生态文化价值观;以人民至上和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价值取向,强调社会建设的环境民生观;以“两山”理论和生态生产力发展观为基础的生态文明建设论。
中南财经大学哲学院院长王雨辰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双聘教授陈学明表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与全世界合作,共同建设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共同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方向。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正在最直接、最有效地把中国引向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其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新建制将走出个人原子主义,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同时也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可见,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以及未来走向是为了人类的真实生产需要为依据。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双聘教授陈学明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郇庆治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发展过程的历时性考察,提出了两个相互联系的线索。一是生态环境议题在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政府的理论认知与执政实践中政治重要性和议事日程地位不断提升的过程,也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逐步成为执政党及其所领导政府的统领性绿色意识形态和环境治国理政方略的过程。二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孕育、形成和发展过程,逐渐从最初的地方性绿色执政理念扩展成为一个内容丰富的、指导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完整理论体系。可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不断革新中,为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理论发展及其实践过程具有一脉相承地位和时代创新的意义。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郇庆治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云飞从思想观念层面、生态关系层面、社会关系层面指出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他表示,在思想观念层面上,水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六大原则”作为思想引领,尤其是要将人水和谐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本体论依据和核心内涵。这些原则构成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规范层次;在生态关系层面上,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加强水环境的治理、加强水安全的保障、加强水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水灾害预防。这些任务构成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层次;在社会关系层面上,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强水工程绿色规划、加强水经济可持续发展、弘扬水文化、加强水社会建设、开展水外交活动。这些任务构成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条件层次。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云飞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方世南提出,生态问题,并不是生态本身存在的问题。从生态政治的角度看,生态问题是超越了生态领域而与政治理念、政治决策、政治行为等关联着的重大政治问题。生态文明是政治文明在生态领域的反映和延伸,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和意义充分体现为执政党的执政为民理念,表现出执政党的执政文明水平。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方世南作主题发言并作点评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相统一
第二阶段主题发言由《中国教育报》理论版、高级编辑张金岭主持,方世南作点评。
《中国教育报》理论版、高级编辑张金岭主持第二阶段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吴怀友教授认为,正确认识和把握“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关系,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基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核心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终极价值,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最深层内核。“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基于绿色发展理念,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核的主要延伸层。“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强调的是当二者发生矛盾时,必须果断取舍,构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核心的外壳保护层。
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吴怀友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钟贞山表示,向世界传播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声音,可以更好地达成共识、凝聚力量。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应有价值追求,生态文明必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的、有机的要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扩容提供内容,并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互动规律表明,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实现无缝对接,使生态文明成为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成为党的意志、国家意识、社会时尚和全民追求。
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钟贞山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丽教授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显著的人学向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通过生命共同体中人的地位、生态环境与人民福祉以及绿色发展观视域下的社会公平正义这三个维度,揭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人”的内涵。以现实的人、人的全球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情怀三个维度,揭示了生态向度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人”的内涵。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学向度中,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了“两个和解”的理论突破和实践创新、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彰显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责任担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重要的内容,展现出其重要的时代意义。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丽教授作主题发言并作点评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朱远,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浙江丽水市缙云县废弃石窟“变废为宝”的生动实践,突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两山”转化的时代命题和关键维度。他提出,要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把良好的生态环境转化为可再生、可交易、可消费的生态产品和服务,纳入市场体系,形成经济价值,是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关键路径。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朱远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勇教授分析了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的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提出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主要发源地和先行实践地。从担任厦门市副市长编制经济特区15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到科学谋划制定福州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再到奠定新时代福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基础的《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充分证实了“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抓的建设”的重要论断,生动体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顶层设计,“青山绿水就是无价之宝”的发展理念,唯物辩证法的灵活运用,“让老百姓真正受益”的人民立场。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勇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聚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
《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编辑洪峰主持分论坛一,由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探索编辑部编辑蒋英州教授作点评。
《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编辑洪峰主持分论坛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探索编辑部编辑蒋英州教授作点评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聘教授张远新提出,全面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生动实践。我国大力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是由乡村的特有功能决定的,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关乎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全面推进乡村生态振兴,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集中治理农业生产中的生态问题。要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要加强乡村生态保护和修复,以制度保障乡村生态。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聘教授张远新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贾淑品表示,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生态领域的科技创新。以往常常把科技创新与生态现代化二者对立,实际上科技创新与生态现代化的发展之间并不存在矛盾,科技创新可以作为精神的力量,促使生态现代化主体尊重客观规律,树立科技创新生态现代化发展观,对生态现代化发生重要影响。科技创新的合理性、有效性是赋能生态现代化的关键。科技创新的普遍性、和谐性是生态命运共同体得以全面贯彻的法宝。科技创新可以通过保护资源,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创造新的生态环境。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贾淑品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希刚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追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创新,是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的人化自然观、唯物史观的价值底蕴,融入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战略设计,描绘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追求体现为“治理好环境”“保护好生态”“生态好且发展好”这三个由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依次递进的层次性目标,这是从治理观、环保观、发展观三个维度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入理解。
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希刚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丁卫华教授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建构的重要选择,是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生态环境困境的现实需要,也是展现中国引领全面生态文明建设大国担当的客观要求。顺应时代发展,着力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传播力,要从提升国际传播主体的自觉性、提升国际传播话语的丰富性、提升国际传播形式的多样性三个方面,进一步增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影响力和文明推动力。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丁卫华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严宁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是坚持从”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理念,把“生态”提升为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二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扎实推进“五违四必”为重点的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三是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障垃圾分类先行先试取得突破性进展。四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系统治理与责任制(河长制)双管齐下改善水环境质量。以上实践也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上海经验:一是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辩证统一,解决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二是坚持久久为功与功成不必在我的辩证统一,科学规划、一张蓝图干到底。三是坚持先行先试与治理创新的辩证统一,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引领者。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严宁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聚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
分论坛二由上海城建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徐文越副教授主持,李丽作点评。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徐文越副教授主持分论坛二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内蒙古旅游学会研究员马玉春提出,蒙东地区在构建京津冀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和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长期以来京津冀区域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较大压力。协同推进蒙东地区生态保护和治理有助于解决相关问题,在协同治理视角下,推进蒙东地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有助于促进蒙东地区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优化升级,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蕴涵。
内蒙古旅游学会研究员马玉春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任铃表示,我国在统筹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下,成功实现了对生态治理的话语重塑、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正是由于坚持党的领导的科学定位、系统观念的科学方法、人民主体的价值立场,我国得以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中不断开辟生态治理现代化的新天地。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任铃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何山青认为,“长三角”区域的创新实践蕴含了其内在的实践逻辑,主要包括党的领导与发动群众、利用资本与超越资本、多元主体与长效机制、科技创新与生态科技和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等方面。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何山青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郑佳,基于法国学者的研究视角论述了全球生态挑战背景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启示。她表示,近年来法国智库研究对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关注热度不断上升,其中包括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于世界启示的积极肯定。法国智库学者从全球治理角度出发,关注与法国利益关系紧密的能源环保、气候变化、和平安全等国际热点议题。法国学者肯定了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推向新高度和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法国学者期待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同时为中法合作前景作了展望。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郑佳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高雨童认为,中国作为实现了古老文明形态与现代化国家建制相契合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国家舞台上占有一席之位,而且不断走进世界国际治理舞台的中心。这一特质也注定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成效及其中蕴藏的生态智慧得已在国际社会中传播,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生态治理和美好世界家园建设产生积极而深远影响。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高雨童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闭幕式由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林主持,耿步健作会议总结。此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吸引了全国二十多所高校、科研院所五百多人相聚云端。研讨会的举办正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式确立四周年,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周年前夕,体现了学术研究紧跟新时代形势任务的发展要求,体现了各位专家学者和青年才俊们心怀“国之大者”,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感和坚持“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学术自觉性。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林主持闭幕式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参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嘉宾合影 本网记者 陈炼/摄
链接地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线上召开-中国社会科学网 (css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