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周到 2019年5月28日
标题:将一场博士论文答辩放在平湖的街道里,为了啥?
记者:朱晓芳
今天,上海师范大学把中国古代文学俗文学方向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放在浙江平湖。
答辩委员会委员有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温州大学特聘教授俞为民先生,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文艺学专业教授程华平先生,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温州大学讲座教授孙蓉蓉女士,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温州大学特聘教授王汉民先生,上海戏剧学院博士生导师、戏剧学专业教授李伟先生。平湖当地的街道办领导以及当地很多民众也参加了本次活动。
为什么要在街道举办答辩?
原因有三: 第一,文科博士生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博士论文的选题要具有科学性、学术性和现实性。尤其是俗文学——戏曲、小说、曲艺、民间传说等文艺形式,它们植根于民间,其发生、发展,都是广大老百姓支持的结果,其内容与形式,亦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博士生的研究成果,应该给群众看一看,接受他们的检验。要真正做到“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第二,在普通群众看来,博士生教育是神秘的、高大上的,其实,它只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学校想要主动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让老百姓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这个重要的环节了解其部分面目,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博士教育”的“教育”。
据悉,上海师范大学在平湖市建立了戏剧戏曲实践基地,平湖市为上海师范大学学生实习、教师的实践实验活动提供很多帮助,上海师范大学则为平湖的文化发展给予人力、智力上的支持。
把博士生硕士生的毕业论文答辩带到平湖,主要是想营造戏曲的文化氛围,向家乡人民汇报戏曲研究成果。本次参加答辩的两位博士生的导师朱恒夫教授是平湖南戏专家。
钱南扬先生则是历史上著名戏曲史家,是金庸的中学老师。此次在平湖开展博士生的论文答辩,也是对钱南扬先生的纪念。
下乡答辩有什么特殊意义?
王婉如申请博士学位的论文《上海抗战时期戏曲活动研究》,论述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戏曲舞台上京剧、越剧、沪剧等剧种的生存状况,揭示它们的衰弱、兴盛的原因,探讨了许多班社和艺人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积极地宣传抗日。平湖市当湖街道正在努力打造戏曲文化,建立了一座他们的乡贤、“南戏之父”——“钱南扬纪念馆”,该博士论文在此地答辩,有助于营造浓厚的戏曲文化氛围。
倪金艳申请博士学位的论文《孟姜女传说的叙事研究》,探讨的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孟姜女传说”的历史与现存状态,而长江三角洲地区不但盛行着这一传说,还留存着由这一传说而形成的“遗迹”。由这一传说,我们能了解到包括平湖在内的长三角地区人民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历史观等。这一论文在平湖答辩,对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孟姜女传说”在平湖的传承,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场的教授们对于两位博士生的论文进行了精彩且精细的点评。肯定了两位博士生的论文既有整体的文化历史的背景,又有具体的作品分析,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同时,也指出了一些细节中的问题。
链接地址:http://static.zhoudaosh.com/CAAAEB91C1F0C0603DB0B30052C33A695E357F9B1B53191B62F88A61D071D1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