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波与现代性”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9-05-29浏览次数:889



5月27日至28日,“兰波与现代性”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徐汇校区文科实验楼光启学术报告厅1103室举行。讲座由人文与传播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创新团队、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共同主办,分为兰波诗歌的现代性、兰波与法国二十世纪文学、兰波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三大议题,国内外十余位法国文学研究专家就此发表演讲,吸引了近百位来校内外师生、法国文学爱好者前来参加,并展开热烈讨论。

27日上午,副校长蒋明军致欢迎辞,拉开研讨会帷幕。首场研讨会由法兰西学院外籍院士、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董强教授主持,法国前总理、诗人、文学评论家多米尼克•德•维尔潘率先发表《被诅咒的兰波或不可能的逃离》主题报告,将兰波多年来引人关注的原因归结为包括自身生命和现代性的“过客”身份,并探讨了兰波后继者对于他离开诗歌这一事件的不同结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巴黎四大名誉教授皮埃尔•布吕奈尔根据兰波在“在古代与现代之间来回摆动”的特点,结合诗人的成长经历和创作文本,发表以《兰波的古代与现代》为题发表演讲,提出兰波最终舍弃了从古代到现代,转而从已知走向未知。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秦海鹰教授主持了下午上半场研讨会,董强教授发表《对兰波的回应:现代与反现代——以昆德拉和亨利•米肖为例》主题报告,阐释文学与音乐作为艺术表现形式的关联性,兰波诗歌所代表的美学之外,还意味着由内向外地表现内在的生活,中国社科院编审、博士生导师余中先教授和秦海鹰教授分别由此展开讨论。意大利巴里大学名誉教授乔瓦尼·多托利则以《兰波与科学》为题,针对兰波在 “诗人生命的最后一刻”的科学写作尝试,重新探讨兰波作品的深刻意义:通过科学写作实现其工程师和科学家的理想范式,进而和以往的诗学写作在追寻“真实宇宙”的基础上遥相呼应。下半场由余中先教授主持,秦海鹰教授发表《晦涩与清晰——经受汉语考验的兰波》主题报告,从法语和汉语的语法差异性出发,探讨汉译兰波诗歌的难与易,郑克鲁、中地羲和、李建英等与会教授就汉译兰波诗歌的量词增加等问题展开进一步讨论。

28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袁筱一教授和东京大学中地羲和教授从比较文学视角出发,分别以探讨兰波在中日两国现代文学时期的译介与接受,以及对于这一时期诗歌创作产生的影响,由郑克鲁、徐真华等教授评述。袁筱一教授指出,由于中国现代文学阶段兰波引进者的个人问题和兰波“缺乏内在管束”的问题,使得兰波错过了外国诗歌在中国译介的黄金时期,但也不能忽略中西语境中“现代”和“现代性”的差异。中地羲和教授则主要从诗歌语言的创新、文学史以及兰波对年轻读者的影响三个方面论述兰波对日本现代文学产生的重要性。

下午场研讨会由史忠义教授开场主持,延续了上午场的比较研究视野。中国人民大学的王以培先生首先结合具体案例,分享了自己翻译兰波作品的心得,以《兰波的不幸》为题,探讨真正的“通灵者”在现实生命和创作生命层面的双重宿命,并结合布朗肖“艺术家不能回头”的理论,认为兰波的“回头”亦是宿命。索邦大学教授贝尔纳·弗朗科着眼于“奥地利兰波”特拉克尔,并从具体的比较研究中提炼出观点:一位诗人具有现代性,指的是他在任何时代都始终能保持现代的能力。李建英教授发表了《论兰波在中国的接受》主题报告,总结了国内对于兰波的译介成果,提出翻译塑造的兰波形象尚不足以体现其复杂性,有待完善,同时关注顾城、海子等和兰波类似的创作者及其对于文学现代性的贡献,认为相关比较研究仍有待推进。最后,乔瓦尼•多托利教授进行了评述,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会就此圆满结束。

本次研讨会为国内第二次兰波学术会议,是“兰波诗歌与诗学研究”国家社科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发言人与评议人兼具,辅之以师生自由提问,关于兰波的种种问题与思绪在此相遇、冲撞、融合,化为未来兰波学术史中新的思想火花。


(供稿:人文与传播学院  摄影:宣传部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