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下午,由上海社会科学联合会、上海市伦理学学会、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联合主办的“第18届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学术讲座——“中华之礼与君子之道”在我校徐汇校区文科实验楼802举办。
此次活动的主讲人是我校哲学与法政学院哲学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张自慧教授。讲座首先从中华文明为什么被称为“礼乐文明”、中华民族为什么被誉为“礼仪之邦”导入,张教授以幽默的语言向听众生动阐释了“中华之礼与君子之道”的历史生成与深刻内涵。从“华夏”与“中华”名称的由来到“礼”的三层含义,从“礼”的精髓、“仪”的本质到“视听言动”的“合礼”与“合宜”,有力地剖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指出“礼”是中国文化独有的概念和中华文明的内核。接着,她又从“君子之德、君子之理想与君子之人格”揭示了“君子之道”的丰富意蕴,指出“君子不器”,追求“大道”、“大义”、“大仁”、“大礼”之人,是孔子心中“以天下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士君子”,是孟子心中具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以礼修身”、“修己以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有效途径;一个人只有遵循君子之道,内修仁义道德,外守礼仪规范,才能成为令德令仪、文质彬彬之君子。本场讲座既有鞭辟入里的学理分析,又有生动形象的行为示范,赢得了在场听众的阵阵掌声。此次讲座得到了哲学与法政学院党委和学生工作领导的大力支持,校内师生和校外听众八十余人聆听了讲座。听众从讲座中领悟和感受了“中华之礼”的博大精深、“君子人格”的独特魅力和中华文明“礼宜乐和”的特质。本次讲座传播和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和社会公众的文化自信,提升其文明礼仪素养。 “科普周”学术讲座是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走向大众、走向社会的有效形式,亦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供稿、摄影:哲学与法政学院 作者:王昌乐)